[生存志] 第82节 儒门分八派

[生存志] 第82节 儒门分八派_第1张图片


        儒门分八派
        
        当左丘明于公元前451年以105岁高龄驾鹤西游时,孔子的徒子徒孙们已经将儒学教义传遍中原大地,并且由于各自见解的不同,儒门也分裂成了好几个教派。《韩非子•显学》中提到,『世之显学,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自孔子之死也,有子张之儒,有子思之儒,有颜氏之儒,有孟氏之儒,有漆雕氏之儒,有仲良氏之儒,有孙氏之儒,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有相里氏之墨,有相夫氏之墨,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取舍相反不同,而皆自谓真孔、墨,孔、墨不可复生,将谁使定世之学乎』,出生于公元前280年的韩非子提到的“儒分为八”,显然不是孔子去世30年内的儒门格局,且不说“颜氏之儒”,“仲良氏之儒”,“乐正氏之儒”因典籍缺失,无从考证,孟轲的“孟氏”之儒与荀况的“孙氏”之儒却是毫无疑义的不能成立,因为孟轲与荀况还未出生。
        
        但儒门确已有了分派的苗头,56岁的“卜商”,55岁的“言偃”,54岁的“曾参”,52岁的“子张”,32岁的“子思”,以及正如饥似渴学习儒学,时年17岁的“墨子”,都是一时人杰,都具有坚定不移的心志,也都有着自己的一套儒学标准,这使得他们谁也无法说服其他人。
        
        虽然韩非子在《显学》篇中并没有提到“曾参”一派,但这一派所著的《大学》一文却是无人不知。《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一文,开宗明义,指出“大道”在于“明德亲民至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知道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因果关系,能够“格物致知”,这就是“窥得大道”。接下来行文提出“修齐治平”,告诫人们做事应由小处着手,逐步从修身扩展到治国,把“大道”的具体运行脉络勾勒了出来。
        
        对于如何“修身”,文中指出要“诚其意,慎其独”,要勇于坦然面对自己,不要有所欺瞒。能够坦然面对自身的缺点,而不是想尽办法去遮掩它,才有改正与进步的可能。对于如何“亲民”,文中指出要“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要做到“仁信孝慈”,要懂得体谅他人的心思。对于如何“至善”,文中指出要“先正其心”,不要有所“愤怒、恐惧、偏好、忧患”。
        
        文中还提出“德者本也,财者末也”的观点,指出“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如果只求成为升斗小民,那么“趋利避害、唯利是图”是无可厚非的,如果是作为国家的执政者,心胸就要放得长远,格局就要建得广阔,要懂得“让利于民、以德聚民”,不要时刻想着“与民争利”。
        
        但是在财富与道德两者之间寻求平衡,终究是避不开的话题,于是文中继续深入分析,提出『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表示国家应该有精神文明建设,要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导向,如果全体民众都成为了见利忘义的人,对于国家是没有好处的。
        
        “曾参”一派著成了《大学》,“子思”一派也不甘示弱,他们拿出了《中庸》。《中庸》是一篇论述儒家人性修养的散文,原是《礼记》第三十一篇,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和《大学》一样,在宋、元以后,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指出“大道”就是“率性遵天命,慎独致中和”。七情六欲都要有的放矢,不要胡乱发作。又指出说话要特别注意,要做到“语大,天下莫能载,语小,天下莫能破”。又指出要“察乎天地,不远于人”,宁可“居易以俟命”,不可“行险心侥幸”。又指出要“好学、力行、知耻”,做人要真诚的对待自己,也要真诚的对待他人,『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
        
        文中还指出『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居上不骄,为下不悖,国有道,其言足以兴;国无道,其默足以容』,按照规律行事,顺应大道而为,就不会出错。文中最后指出,『君子之道:淡而面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最高的境界就是能做到“虚无空痕”,远观似有,近看似无,『上天之载,无声无嗅,至矣』。
        
        和“曾参”与“子思”不同,为人孤僻偏激的颛孙师,也就是“子张”,他的主张更加接近于墨翟后来发展出的“墨家”,这说明他深深地影响了“墨翟”这位天才少年。墨子曾从师于儒者,学习孔子的儒学,称道尧舜大禹,学习《诗》、《书》、《春秋》等儒家典籍。但是后来他批评了儒者的“厚葬久丧”和“奢靡礼乐”,以及对待天帝、鬼神和命运的不正确态度。他认为儒家所讲的都是些华而不实的废话,所以他要“背周道而行夏政”。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并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他还创立了以几何学、物理学、光学为突出成就的一整套科学理论。 


本节到此结束,欲知后事如何,请看下回分解。

你可能感兴趣的:(航海家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