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工作中,遇到了一种“结构性”矛盾,即当前的技术实现方案,用到了大量的自动化工具,因而产生了很多工作上的模糊地带。例如数据同学利用自动化工具搭建了报表,但应交互的要求,样式要修改,那么这部分工作量应该谁来承担?数据、前端、工具方,就各执一词了。
所以“自动化”并不一定真的能提效,关键看谁是强势方。
在这一波冲突中,作为数据很受伤,天天被提“前端”BUG的感受,很不好,所以就想寻找一些能够安慰自己的方法,于是就盯上了《大明王朝1566》这部电视剧,看完之后,觉得自己,在精英前,真是个“弟弟”。
关于电视剧的内容,就不深入细谈了,但是对于官场的政治斗争,感触却很深。简单说,就是皇上大于一切,你明知道这件事情“不可为”,仍要“为之”,并顺手把政治对手打压下去。看全局开场的财政会议,“清流”与“严党”的斗争就非常激烈,那种斗而不破,巧妙转义话题的斗争艺术,看起来轻松,说起来可真不容易。
除此之外,剧中的一些对话,也具有高度的智慧性,摘出几段,供大家欣赏一下。
吕芳对冯保说:“两句话你要记住,一句是文官们说的‘做官要三思’,什么叫三思,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都不注意到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了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自己以前哪儿错了,往后该怎么做,这就叫思变。我再教你武官们说的那一句‘置之死地而后生’,看我大明朝的气数,这皇位迟早有一天是裕王的,到了那一天你才真是个死呢。”
嘉靖说:“这个世上,真靠得住的就两种人,一种是笨人,一种是直人。笨人没有心眼,直人不使心眼。”
严嵩说:“这人啊,熬一天不累,熬十天就累了;小心一年不难,小心一辈子就难了。”
胡宗宪说:“世间万事万物都只有一个理,各人站的位置不同,看法不同而已。”
仔细体会一下,很多内容,不仅适用于官场,也适用于职场。
你现在的工作,是一种怎样的状态呢?
看到这些问题,每个人多多少少都会对号入座,大多数情况下,可以选择逃离,换个环境重新开始,但如果不解决根本的问题,那么上述的场景,即便在换个环境之后,依然会重复出现。
根本在哪?
这世界上存在太多的不完美。问题驱动的方式试图让我们不接受现实,寻找解决方案去解决这些不完美。在这种认识下,完美才是世界的正常状态,我们生活在不正常状态中,这种落差会让我们感到痛苦。而解决问题的努力未必一帆风顺,不完美的状态又将持续,痛苦在不断的加剧。在这种负能量的不断灌注下,开心也会变得不开心。
怎么解决?
问题式思维本身就是问题,它让我们总陷入过去带来的问题中,却没有把时间投入到真正重要的事情——去赢得未来。在你懊悔、倦怠、分析问题、实施解决方案的时候,那些把更多时间投入到赢得未来的人可能已经走在你的前面。为什么别人又走得更快?这个事实会让你更加懊悔,更不开心,继续寻找问题,继续努力解决,更没有时间关注进展,陷入死循环。从问题驱动走向进展驱动是打破死循环的关键。
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你要有系统性的思维,明白自己在职场中的位置,明白自己要做什么,避开哪些与主要方向无关的工作,聚焦在真正有用的地方上。
什么是系统思维?核心就是,我们所处的环境是怎样的,我们为了什么而工作,最终要取得怎样的成果?
这不是一个问题,而是一套思维。
环境:人的本质是什么?用我最喜欢的回答,就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不可能脱离社会、避开社会关系而独立存在。在职场中,Leader、同事、下属、办公场所、合作方、业务方等,就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社会关系,也就是当下的职场环境。
工作:如果只论职场,工作就是依靠自己的技能为团队做出的有价值的贡献,或者是更深入一些,就是用时间换区金钱的游戏。工作是一个人在职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其产出也必须是奔着有意义的方向而去的。
成果:思考一下,你受众的事情昨晚之后,能产出怎样的价值?是只能产生单一价值,还是可以通过和其他事情发生相互影响,从而产生出更大的影响力?取得的结果对当前这件事情的影响是什么?对别的事情的影响是什么?对客户、对组织、对竞对产生的影响是什么?
最后,我们能得到如下一个思考问题的模型:
我,在什么环境中,因为什么原因,为了怎样的工作,做出了什么成果,产生了哪些影响。
有些事情很简单,不需要考虑那么多;但有些事情就很复杂,需要把问题一步步拆解,并用这个模型来不断的反问自己。例如在开展一个大的项目、或者是一次大型重构、或者是领到了一个重要任务时,都必须时时刻刻提醒自己,用思维模型来反复思考,寻找可能的问题及漏洞,并做一些“未雨绸缪”的工作。如果是个坑,趁早找机会跳出去,而不是踩进去再说。
常言道:“不要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我们在遇到困难时,通常会调用自己的感性思维,而如果有一天,在你坚持不懈的思考下,用系统思维战胜了感性思维,那么负面情绪对你而言,就不再是个问题。并且,高P所必备的软技能,也恭喜你学会了。
回到文章最初的困难,如何解决团队中的“结构性矛盾”?这不仅取决于工具的自动化程度,也取决于团队管理的规范化程度。换句话说了,凡事有个“规则”,办事有个“规矩”。
“法无禁止皆可为”,看起来是提效了,但实际上是挖坑了。
楚王急召太子。楚国之法,车不得至于茆门。天雨,廷中有潦,太子遂驱车至于茆门。廷理曰:“车不得至茆门,非法也。”太子曰:“王召急,不得须无潦。”遂驱之。廷理举殳而击其马,败其驾。 太子入为王泣曰:“廷中多潦,驱车至茆门,廷理曰非法也,举殳击臣马,败臣驾,王必诛之。王曰: “前有老主而不瑜,后有储主而不属,矜矣。是真吾守法之臣也。而开后门出太子:“勿复过。”(选自《韩非子》)
引申到数据开发中:即使遇到组织之间职责不清晰的事情,我们根据这些方法论和判断标准来做决策,因为这样,所有人的动机都是去做正确的事情,大家更容易没有私心,因为我们都成了护“法”者,这样我们就更容易产出对组织最有利的结果。
从规则、规矩慢慢做起来,架构的东西,也就顺手有了心得。
归根结底,都是系统思维带来的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