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周会,可能大多数的团队,都在以流水账的形式汇报自己的工作:A做了什么、B做了什么……以此类推。如果有特殊的情况,则简单说一下,具体的方案也要等到会后讨论了。周报也是类似,我们越来越强调周报要“简单”、“简短”,背后也是不希望再以流水账的形式说自己做了什么,久而久之,不仅写的人疲惫,看的人也没什么兴趣在周报上面了,只会复制粘贴一下重点,然后继续发团队周报。
这其实是一个不太好的趋势,那就是团队的工作越来越业务化了,每个人都在从事自己的事情,自然就谈不上团队中的“横向互动”。对于技术团队来说,尤其是做数据的技术团队,如果越来越没有技术的感觉,那么不仅周会周报流于形式,技术人员的成长性和发展性,也很难继续搞下去。
周会和周报的目的,其实在于技术上的协同:技术风险、最新行业情况、CodeReview、干货分享等等。其实如果换个形式,让大家自由讲述工作中的困惑,或者是一些未来发展的探讨,那么气氛可能立刻就不一样了。周会和周报有必要吗?肯定是有的,但不定期的技术分享&自我批评,提醒团队成员改进不合理的地方,营造开诚布公、透明的团队氛围,才是周会周报形式的核心。
团队协作中,最怕的是“将就”。“将就”对技术团队,尤其是数据技术团队来说,是一种非常不利于成长和发展的事情。很难想象一个没有技术追求的团队,能开发出一个健壮的、可维护性好、可扩展性好的数据模型。久而久之,曾经埋下的坑,都要一个一个填上,团队的发展速度,在泥泞的“坑”中,只会越走越慢。
很多工作是需要跨团队组织的,我们必须要承认这点;但跨团队组织就一定存在不合理的地方,我们同样需要承认这点。对于一线工程师而言,团队协作的难点是最清楚的,必须要鼓励大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简单写写PRD也好、写一段文字描述也罢,总之要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大部分情况下,一线工程师如果能说清楚的事情,推广起来也就不那么难了。如果方案合理可落地,那么剩下的工作就需要交给主管去协调,或者是开发资源遇到了瓶颈,也需要主管去协调。如果一堆大头兵在相互协调资源,很难想象这个团队会解决什么实质性的问题。
最近公司一直在提倡Leader来写代码,虽然评价不一,但确实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Leader有些脱离技术的现实。因为很多时候,仅仅协调资源是不够的,能够深入到系统中、深入到技术细节中,带来技术上实实在在改变的Leader,同样非常重要。
风险管理,就立足如此。当前部门的技术栈如何、开发-线上流程有无问题、数据质量监控做的怎么样、出了问题能不能及时定位和查清楚原因?方方面面的情况,非常考验一个Leader的风险意识,以及团队责任心。
什么样的团队是好的团队?有很强凝聚力,目标一致,每个人都有较高积极性投入工作,能够在分工中发挥各自优势和潜力,这就是好的团队。而未雨绸缪、提前识别项目中的技术风险,协调研发资源投入项目,及时消除技术风险,这就是好的风险管理动作。
业务做的久了,很多同学就非常排斥写文档了,因为这只会拖慢工作的速度,影响自己的产出,这很现实。小团队可以这样,但人数一旦多了起来,通过口口相传,或者是定期的培训,就已经不足以快速的共享和传播知识了。而在每个项目结束后,及时把工作内容沉淀到文档上,或者是公共平台上,就显得非常有必要。
并不一定说这是强制的工作,只能提倡把文档沉淀的时间也加入到项目排期中。对于管理者,可以随时了解技术和项目的细节,补足宏观思考的漏洞;对于开发者,能够快速了解项目的背景、过程、风险及应对。“一个人很强”,只代表了个人的战斗力;“整个团队很强”,才是真的强。
阿里总是在各种场合强调价值观,不少人有负面的看法,但价值观的本意,是传达一种“建国理念”。很多非阿里人,来到阿里后,通常会有一种非常不适应的感觉,似乎一件事情,从头到尾,都要自己负责,非常的“不专业”。其实,对于一个公司而言,做大了,内部的管理,就是一定是个不小的问题。对于价值观产生比较负面看法,也是站在行业通识的角度上进行评价,而非深入到企业发展的核心。
价值观的本意,是在传达一种“建国理念”,阿里是一家市场化思路主导的公司,而非计划经济主导。在对内的管理上,提倡员工激发主观能动性,通过个人的能力,来寻找更多志同道合的人,来做一些有价值的事情。换句话说,虽然我们在阿里这家大公司里,但我们的部门,本质上仍是一个创业部门,阿里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封闭的小市场。
在市场化的创业环境中,沟通、干练,非常重要,所以要以价值观的形式传达下去。
很多工程师被提拔到管理岗后,依然喜欢撸起袖子自己干,而不是指导员工解决问题,其实本质就是给自己留退路:干不好管理,还可以回来做一线工程师。但如果学不会放手,就学不会新的技能:技术前瞻性和技术广度,很快你自己就会成为团队的天花板。有时候“背水一战”是对管理者的最好的鞭策。
作为技术团队,代码写的好不好,风格是不是统一了起来,注释是否完整,CR机制是否完善,故障管理是否畅通,直接决定了我们的工作效率。由于很多细节工作交给了一线员工,所以管理者可能没有办法了解每一个技术细节,因此需要经常和员工们进行沟通,指导写代码的风格,但是这里要强调是指导,而不是命令和安排。
CR和故障管理,看起来是孤立的工作,业务压力大的时候,往往成为累赘。但是这个过程不走,就无法真的掌握一线代码的运行情况,给未来的维护,埋下种种多的坑。
是的,管理从来都不是一件比写代码简单的事。
很多人,能力很强,做事也非常棒,但到了晋升的时候,往往被卡住,认为组织对自己不公平。但如果看晋升的规则,大体就是两点:技术能力可以跨部门复用,或者是能够领导部门内的重点项目。再总结一下,就是你要能把自己的能力推广给其他人,而不仅仅是自己强。
把合适的人安排在合适的位置,公司的发展时因人成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管理也是一种学问:如何面对负面情绪、如何调动团队氛围、如何指导部门技术发展、如何为部门寻找更多的资源支持…… 归根结底,就是如何带领部门走的更远。就像写代码一样,如果不是从小事一点一滴的积累,如果不是夜夜反思自己刻苦读书,如果不是经常寻找同行交流内心的困扰,如果不是经过实战从而“知行合一”的话,晋升的一点小问题,终会变成职业生涯的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