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恩达的继任者。
不难想象,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王海峰都将被媒体贴上这样一个标签。
但事实往往与人们的想象有出入。事实上,吴恩达加入百度,恰恰是接替了王海峰所奠基的AI基础技术中的一部分。
网上流传的百度今年3月22日的内部通告显示,“王海峰于2010年1月加入百度,在2010-2013年期间,先后为百度创建了自然语言处理部、互联网数据研发部(包括知识图谱和互联网数据挖掘)、推荐引擎和个性化部、多媒体部(包括语音和图像技术)、图片搜索部、语音技术部等,2013年上半年,作为执行负责人协助创建了百度深度学习研究院(IDL)。上述这些开拓性工作,为百度人工智能发展奠定了基础。”
可见,王海峰为百度AI做了奠基性工作。也正是因为在奠基AI基础技术中的突出贡献,他于2013年晋升为百度副总裁。2014年1月,因百度最核心的搜索业务的需要,王海峰转岗至搜索业务群组任副总经理。数月之后的2014年5月,吴恩达加入百度。加入之初,吴恩达主要负责百度研究院,而自然语言处理、知识图谱、语音、大数据等重要AI技术都不属于研究院。后来吴恩达的职责虽然有所扩大,但始终未能完整覆盖百度的全部AI基础技术。
直到今年3月王海峰组建AIG,百度才形成完整统一的AI技术平台体系。
在外界看来,吴恩达来到百度的原因之一,是想将自己多年的研究成果落实到产业中来;而他离开百度的原因,多少也和这三年间没能拿出足够亮眼的成果有关。反观王海峰的履历,2010年加入百度以来,除奠基AI基础技术,还执掌搜索、手机百度等核心业务,并打造了度秘、Feed流等新的明星业务,这些无一不是关系百度命脉的重中之重。
相比吴恩达,王海峰是一个更加了解百度业务体系,在技术上更加注重实践的角色。百度对王海峰也更加信任——吴恩达在百度虽然地位崇高,但毕竟没有进入百度Estaff(百度最高决策层),而王海峰则在就任AIG总负责人的同时,成为了Estaff成员。这样看来,王海峰比吴恩达更可能成为百度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那个“关键先生”。
为此,《中国AI领袖人物访谈》选择了王海峰作为第一个对话对象,和他一同探讨人工智能在各领域可能给中国社会,甚至给整个人类社会带来的改变、福祉与困惑。
在对AI的看法上,王海峰同样显示出了他注重实际的一面,“应用”与“落地”是这场对话的关键词。
王海峰认为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看待人工智能:
一方面是从技术角度。他坦承现在的技术和他加入百度的时候相比已经有了很大进步,业界已经从传统的规则与统计方法转向了深度学习与大数据。他认为百度的优势在于“三位一体”——大数据、大计算以及先进的算法,这三个元素的结合将会对技术创新带来很大的改变。
第二方面是技术的应用。他主张单点突破,逐步解决问题,最终达成一个系统性的创新。他认为现实的需求是一道复杂的应用题,很难采用某种单一的技术或方法来解决,“而要针对这个应用题,将很多技术综合起来应用。在实际环境中,将各种复杂问题综合解决,达成一个系统性的创新。”
王海峰认为,在人工智能领域,技术是基础,但BAT这样体量的公司能否取得成功更多取决于商业化落地的能力、速度和最终的效果。
在谈及“人工智能领域是否会形成BAT强者恒强的状态”时,王海峰承认,大公司的优势很大,“有平台的优势,人才的优势,包括数据等等也有一些优势”,但同时,他也认为创业者也有创业者的优势,“创业者未来可以看到很多机会。虽然说单个创业者都不大,但是总量多,所以一定会抓住很多未来的机会。由此可以产生新的大公司与新的巨头”。
王海峰认为,目前人工智能产业正处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泡沫,但这是新兴产业发展中的正常现象。而随着整个行业的发展,行业走向逐渐清晰,这些泡沫就会被自然挤出。
以下为对话实录:
毕啸南:在你看来,人工智能到底是什么呢?大众其实并不了解它的本质。
王海峰:人工智能的本质,我认为是让机器像人一样,可以去感知世界,更重要的是可以去思考。我通常会把人工智能的一些技术分成两个层次——感知层面的技术和认知层面的技术。
比如说我们人有听觉,有视觉,相应的,我们如果让机器也具有听觉和视觉,这就是我们要做的语音技术和计算机视觉的技术,包括语音的识别、语音的合成、图像的识别、人脸的识别、视频的分析处理等等。这就是感知技术。
感知技术,就是人首先去感知外界第一步要做的事情,但是这个并不是人特有的。我们知道很多动物也有听觉,也有视觉,甚至听觉和视觉比人还灵敏还强,那么人特有的是什么呢,是认知的能力。
比如说人有语言,语言是人特有的,语言同时又是人类知识的载体,知识通过语言不断地传承下来。这些也需要计算机去掌握。掌握了这些以后,我们要让计算机实现对客观事件的认识。比如咱们俩之间,人和人还有一个互相的认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除了做对客观知识的认知之外,还要做对人的认知。比如说我们做用户的画像。
毕啸南:你刚刚里面提到了一句话,我觉得挺重要的。你说人工智能在你理解当中,本质是让机器具有像人一样思考的能力,但是这个观念也有很多科学家和业界的人士反对,“让机器像人一样具有思考的能力”,难道不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吗?
王海峰:我们做人工智能,是让机器具有一定程度的思考能力,但并不是说让机器彻底变成一个和人一样的生物,或者说一个新的物种。而是说机器可以有一些能力,会比人更强。比如说这种存储计算的能力,获得大规模知识的能力,但也有很多能力,我认为机器是永远不会替代人的。比如科学家与工程师。在研究人工智能的过程当中,最后并不会把人工智能变成了一个对人造成伤害的技术,而是帮助人,帮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毕啸南:你是从2010年加入百度的,见证了百度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这七年当中,你个人也好,百度也好,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有哪些大的变化?分几个阶段?
王海峰:实际上还是有的,我说得再远一点,我是百度第二个十年开始的时候加入百度的。百度是2000年初成立的。百度成立之初就是搜索,搜索背后实际上一直就会有一些人工智能的技术,比如说今天我提了几次的自然语言处理,搜索从开始做的时候,就要处理网页上这些文字,要处理用户输入的query(查询),就要用一些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
所以说从百度成立的那天起,就会有一些跟人工智能相关的技术在做。而真正大规模开始投入,的确就是2010年我加入以后。我来百度之后做的第一个方向就是自然语言处理,现在在人工智能领域也是非常热门的一个话题。后来陆陆续续做语音、做图像、做深度学习、做大数据等等,做了很多,都是人工智能相关的这些技术。
我们认知的变化是什么呢?我觉得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从技术角度。我刚加入百度的时候,是八年以前了,那时候我们更多是用一些相对传统的人工智能的方法,比如说规则的方法,一些统计机器学习的方法在做。经常是解决应用中的一个单点的问题,比如说搜索里我要解决query理解的问题,我要解决用户点击反馈的问题,我用一个方法去解决。而那时候数据量也没那么大,相对来讲是特定问题有限的数据在做,而随着我们整个工作的进展,积累的数据越来越多,然后计算平台也越来越强大,同时方法也在进步。我加入百度两年以后,2012年初,我们就开始去做深度学习的这种技术,更大的数据,更强的计算能力,再加上我们很先进的方法,这时候整个方法逐渐地就有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大数据、大计算以及先进的算法三个更好的结合起来,这是技术创新的角度发生了一个很大的变化。
第二方面是对技术应用。刚才我说起了,早期更多就是单点解决问题,后来越来越多,变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创新。比如说我们的搜索系统,后来基本就变成一个彻底的人工智能的系统了。另外就是在面对一些新的业务的时候,往往不是一个技术、一个方法,所能解决的。而是针对这个应用题,很多技术综合起来应用。在实际环境中,面向各种复杂问题,去综合解决,这样一个系统性的创新。
毕啸南:一些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核心算法、数据、场景等等都掌握在BAT手里,这会形成BAT强者恒强,或者愈强的状态吗?对于中小创业者而言,在AI这股浪潮之中他们的机会在哪里?
王海峰:首先我承认大公司会有很多优势,有平台的优势,人才的优势,包括数据等等也有一些优势,所以大公司的确会在一些它看重的领域里做得非常好。但我们今天也讲到,这次人工智能的浪潮会带来一次工业革命,而这次工业革命会影响社会的方方面面,会影响各行各业,这远远不是任何一个公司所能完全垄断的。
创业者也有创业者的优势,创业者未来可以看到很多机会。虽然说单个创业者都不大,但是它总量多,因此一定会抓住很多未来的机会,产生未来新的大公司和新的巨头。
毕啸南:但是这些机会目前来讲并不存在的,我大公司看到了(一些机会),我不去做,这不大可能,对不对?比如,BAT现在说,我就是主要做无人驾驶这些领域,那些小的地方我不做了。这是不可能的。其实大家都还是全面布局的。
王海峰:我的观点是这样,第一,任何一个公司或者任何一个人,都会有所不为,不会所有的机会都抓的。任何一个公司也没有实力说把世界上所有机会都做一遍,这个是不可能做得到的。第二,现在并没有人说这个机会未来就一定是一个特别大的机会,恰恰有很多不确定性,尤其是在开始阶段。
毕啸南:所以人工智能领域现在就是一个试错的阶段,可以这么说吗?
王海峰:对,不断地去尝试,一定是有的成,有的不成,然后又回到了我们前面说的,相对而言哪几个领域可能是在目前能够看得到的,会比较有可能性。但更多的领域一定也有机会。比如,现在也有很多做教育的创业公司,教育一定是个很大的产业。类似这样的产业我们能说出来很多。
毕啸南:百度呢,你认为百度在不断分析和总结的过程中,可能面对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在AI领域,或者说整个BAT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王海峰:首先,其实刚才我说了一些人工智能我们要注意一些什么,比如说技术的边界等等。刚才我说的那些问题,对于像BAT这样的公司也是需要注意的。另一方面,BAT这样的公司有非常强的技术的能力,但我认为技术是基础,最终有多大成功还是取决于商业化落地的这种的效果和速度。我们一方面不断地夯实技术能力,另一方面则是探索这种商业化机会。
所以我认为最终商业化落地的能力、速度和最终的效果,可能是成败的关键。
毕啸南:我从旁观者的角度提一个问题,我在接触到这么多AI公司以后,会不会BAT这种互联网巨头,它庞大的管理体系和已经成熟的运行规则,反而是它创新的一种阻力呢,尤其是在管理上。
王海峰:这个会有挑战,但是解决得好,它不会成为阻力,反倒会借助这个平台的优势,更好的抓住这个机会。比如百度公司整体的战略,一方面我们仍然继续夯实移动基础,另一方面,要决胜AI。
实际上这两方面的确会有一些不同,但这个呢,相当于公司真的是能很清楚地认识到,把这个战略想清楚,然后这个布局布好,是可以既把我们已经传统上有优势的,继续做得更牢靠,另一方面会开拓出新的业务了。
毕啸南:其实你之前已经有提及过了,也是对市场的一种反思和警醒。现在所有人似乎都在讲,一夜之间AI吹遍了中国大地,你认为目前泡沫化严重吗?
王海峰:我认为是这样,任何一个新兴行业,在它发展的时候,都会不可避免的带进来一些泡沫,但这个泡沫本身并不可怕,随着这个技术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整个这个行业的发展,慢慢这些泡沫就会逐渐地被挤出。但挤出的结果,不是一个灾难性的结果,而是行业逐渐地在发展成熟,包括整个用户环境,各方面用户的接受程度也都逐渐成熟。
所以我认为泡沫是一个行业发展过程中必然存在的现象。但是没有关系,只要我们真正看清楚这个行业会往哪个方向走,逐渐往前走,这些泡沫自然就挤出了。
毕啸南:所以投资或者创业之前,最重要就是看清楚,了解它,尤其是了解它的规律、特质和历史。
— 完 —
扫码关注「量子学园」,在公众号界面回复「毕啸南」,即可收到后续《中国AI领袖人物专访》最新推送。
毕啸南:知名青年学者、媒体人。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日本顺正学园、台湾政治大学访问学者。历任香港电视台、财新传媒制片人、主持人等。专访基辛格、布莱尔、吴敬琏、王石、李开复、周鸿祎、刘强东、曹德旺、万方、姚明、朗朗等各界领袖数百人。被媒体评为“中国新生代最高学历主持人”。
中国AI领袖人物访谈:由知名青年学者毕啸南推出,将从【政策与战略篇】、【产业与机遇篇】、【投资与创业篇】、【风险与挑战篇】、【人才与教育篇】、【BAT巨头转型篇】、【独角兽崛起篇】七大篇章进行全方位、权威性探讨。深度对话、专访中国人工智能领域顶尖领袖。
更多内容请收看财新视频与澜亭资本联合出品的《中国人工智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