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的科学》笔记

《生活的科学》笔记

      《生活的科学》好像在讲我们怎么在自卑与优越之间来回徘徊。人人都是自卑的,同时又有一种优越感,想用一种想象的或者真实的优越感来掩盖或者克服自身的自卑。无论是自卑或者是优越又不是一种病,只有发展到情结那种深度也被认定为是一种心理疾病。而治疗这种疾病的方式在于首先找到原型,其是就是对症下药的“鼓励”。书中有些言论可能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下面将摘录下来并说说我个人的看法,以资参考。

       原型指的是大约四五岁时你所形成的个性,从作者所举得例子来看,这种个性绝大部分来自你的家庭环境。作者经常用到这个比喻,原型好比未成熟的果实,之后的这个果实可以吸收各种东西,但是你的个性基本已经在原型时期定下来了。这个比喻被多次用在本书中,其是也是作者的个性,因为这种个性作者也陷入了自己的理论之中,即使有些地方这个比喻不怎么恰当。

       在说一下自卑和优越,可以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概括祸兮福之所倚复习祸之所伏。就好比“背水阵”对别人来说是死棋,对韩信来说就是兵法中的成功典型案例。事物本没有好坏全在我们怎么去处理。

       “这种创造力存在于努力的探求和获得成功的期望中,存在于在我发展的期望中,甚至存在于某一方面的失败通过另一方面的成功来弥补的期望中。”人最可怕的是失去希望,希望没了动力也就没了,那么即使做什么样也改变不了我们行尸走肉的状态。而所谓弥补的状态在《报任安书》中体现的最真切: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据说大部分伟人都是自卑的,因为这种自卑促使他们去追求更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是这本书对事情的根本分类方法,一种是有意义的,一种是无意义的。

        “如果不能察觉到我们现在也存在某种缺陷,那么就不可能寻求成功和优越”。人无完人,知耻而后勇。

        “所有的人都会感到自卑,不过这种自卑不是疾病。恰恰相反,对于正常的、健康的发展与努力而言,这恰好是一种激烈。”顺被说一下,这种自卑一方面来自身体上的某种缺陷,比如身高、面貌,另一方面来自心理上的某些情绪,比如嫉妒。就嫉妒来说,可以说是本书最重要的情感,成也嫉妒败也嫉妒。下面会有论述。

        “不管这份记忆是否真实,都不是重要的”。记忆也是我们个性的一部分,无论它是真实发生的还是你根据事情而改变的它都会按照你的情感而演绎,你所表达的任何回忆都可以推敲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看到嫉妒是由自卑产生的,这种自卑的影响深远,而且又非常严重。一个嫉妒的人总是担心不能留住自己的伙伴,所以当他通过同种方式对同伴施加影响时,他的懦弱就通过嫉妒的方式显露出来。”深以为戒。


“因为催眠的人是服从的,所以催眠能起到作用。”不要相信那些被影视剧神话的催眠,其是那都是骗人的,只有你愿意被催眠你才有可能被催眠,否则谁都不可能催眠你。当然这中愿意可以被创造。催眠谁常常和宗教相结合,具体的这里不多探究。可以说的是,当你知道的越多,你会发现世界越无趣。


“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不应该出现某个人总是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而又不作出任何贡献的情况。”没有付出就没有回报是就总体而言的,那些在家里曾经被娇惯的孩子等到走上社会发现人们不再按照他们的想法关爱他们。因为他们总是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要知道人人曾经是个宝,除了你的父母没有人会愿意无偿的永远付出,即使你父母的付出也不是无偿的,养儿防老。


“他在家是谦虚而又安静的,因为他是被关注的焦点;但到了学校以后就开始打架,或者表现出其他相似的行为,因为他已不是被关注的焦点。”有一句话叫做,越是缺少什么就越要表现什么,其是我现在也是这种情况,因为自身的自是不够丰富所以才会写这些东西希望博得关注。说明内心还是不够丰富。应用到朋友间的相处,可以看出一个人越是滔滔不绝,越有可能是孤独或肤浅的人。


“对别人感兴趣而不是对自己感兴趣,是成为一个有意义的人的前提条件。”眼界一定要宽,思维一定要开阔。不能拘泥于一点,做个井底之蛙。


“学校的教师英爱具有心理观察能力。”就如同说我们采样的人应该具有某某能力一样,大部分人都是混口饭吃而已。


“我们尽力鼓励他,是他在有意义的方面发展。”作者的解决知道,不知道具体效果如何。但是激励措施确实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她感觉自己在家是多余的、不受喜爱的,兄弟姐妹们都比较受宠,就这样她变的喜欢吵闹、别扭、暴躁。”一个孩子的出生顺序可以很大的程度的影响一个人的个性,这是作者在这本书中一直强调的,而其他书中也有类似的观点。比如老大很容易出现自卑心理,因为第二孩子的出生侵占了原本他独占的爱,于是她可以产生要夺回这份爱的行动,而这种行动往往得不到相应的效果,于是她在心理会产生自己是不被爱的、被抛弃的想法。等到了成年,她也会以这种方式寻求关爱,但是往往一种一点不如意她便会回到小时候,认为别人背叛了她。

你可能感兴趣的:(《生活的科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