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设七种商业模式与未来三大判断

智慧城市建设的七种商业模式

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提出"加快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国家发改委提出"要推进城市绿色发展,推进智慧城市发展,开展100个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并提出了几条要求:为民服务全程全时、城市治理高效有序、数据开放共融共享、经济发展绿色开源、网络空间安全清朗。

政府部门提出智慧城市发展目标的意愿是好的,但是一个事业如果找不到好的商业模式是很难持续的。从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始,宁波率先提出智慧城市以来,在这6年时间,我们探索智慧城市的发展模式,主要是以下七种模式:一是官办官营,政府自己做,如政府信息中心、OA系统,包括道路交通监控系统等;二是官办民营,政府自己做不了,委托一家公司帮助建设运营;三是官民合办,政府和运营商共同出资,共同拥有,运营商负责运营;四是官管民营,政府管理和民间经营。政府指导,运营商负责投资、建设、运营;五是民办民营,运营商独立负责项目的投资、建设、维护和运营,如智慧社区建设;六是BOT模式,主要适用于政府云建设。即政府牵头,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吸引企业投资建设,投资方在建成后的一段时间内拥有经营权,到期再由政府收回管理经营;七是联合建设运营,多家企业联合负责智慧城市的投资、建设、维护和运营。从目前这7种主要的商业模式来看,很难说清楚每个模式的优劣势,只能说对某一项目而言,最适合、最具有生命力、最有效力、最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

经过6年的时间,智慧城市的建设环境正在发生持续性变化,目前可以有三大判断,中央网信办提出了两大判断,即"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后面还要加一句"过不了互联网关就过不了时代关"。我们的城市发展要过时代关,就要过互联网关,过互联网关就要与智慧城市发展紧密联系。所以智慧城市建设如果没有互联网智慧、互联网模式也是很难过关的。智慧城市绝对不是靠硬件系统或软件系统就能运营好的,而是要靠网络和平台深深嵌入和相互促进发展。所以这是把我们推进一个新的时代,需要依靠"互联网+"来过时代关。任何一个组织、个人、团体、企业如果做不好"互联网+"这篇文章,就很难过互联网时代关。不管是我们在座的企业家还是普通工作者,不管是做软件、还是做硬件、做服务还是做产品,都要去好好思考如果来过"互联网+"这个时代关。

新型智慧城市建设的"三个新"与"三个大"

智慧城市建设环境正在发生持续性变化,还体现在"三个新"。我们在"互联网+"这个大环境下,首先,我们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新体系",整个信息技术的改变正在重新构建社会价值,也就是说过去不值钱的东西现在变得更值钱,过去值钱的东西慢慢在变得不值钱;价值体系、竞争要素的变化,使我们的服务形式也在发生变化,这些都是在新的时代发生,在当下发生的。第二,智慧城市建设有"新趋势",我们要创造新的思维,把政府、企业、公众结合成为一个大整体,从生态化视角去审视和建设智慧城市。第三,十三五期间智慧城市建设面临"新挑战",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但绝对不能单靠政府,要实现开放、共享、共建,激活企业和社会的创造力,形成建设合作大模式。

智慧城市建设外部环境正在持续变化,还体现在"三个大"。第一个"大"是,大量的适应WEB2.0应用习惯的网民,我国手机网民在2015年是6.2个亿,他们习惯用移动互联网的方式来传播、享受信息服务。我们智慧城市的服务如果与移动互联网不相关联,它的价值就很难进一步发挥出来。第二个"大"是,大量的构建在互联网上的服务需求,包括秒杀、零距离、一站式的服务,这需要在各个服务链条上的人都要有互联网思维。第三个"大"是大量的信息资源与服务平台,如BAT、滴滴等。

智慧城市度过兴奋期,但还在寻找新的兴奋主题

我对智慧城市整体判断是:智慧城市已经度过兴奋期。从2010年开始,我们看到了很大一波兴奋潮下的智慧城市建设现象,经过6年时间已经度过了这个兴奋期,但是我们做智慧城市的一批人还在寻找刺激兴奋的主题。经过6年的探索和建设,我们可以看到智慧城市的概念已经得到普及甚至稍显过时,否则我们也不会提"新型智慧城市"。智慧城市刚刚建了三四年还不够新吗?是很新的,但为什么还觉得不够新,还需要提出"新型智慧城市"?最大原因是当下智慧城市建设绩效显得差强人意。

智慧城市建设中技术以大杂烩的方式进入,很多IT企业都贴标签为做"智慧城市建设运营和提供总体解决方案",但是可能只是在智慧城市建设中做了非常小的一块,或者在某一点做了一些事情,但是在找全方位的应用时候总是有些无力。我们还只是在做某些局部的、一些细节上的事情,离实现整个城市的智能化、智慧化还有很大差距。

政企合作模式在多方探索,我们刚才讲了七个模式但还在探索,因为目前还不成熟、还未稳定。智慧城市建设马上面临的问题,到底是自己做,还是找人做,还是外包给企业做。那么他们能不能做,或者能不能做好?所以我们企业家在做智慧城市时候,也面临着很多困惑,因为成熟稳定的商业模式还有待发掘。

智慧城市开展试点应用遍地开花,目前住建部有300多个试点,发改委也进行了100多个试点,但是在这些试点中,哪些建得好,好在哪里并不能说清楚,其中被多方认可的试点还屈指可数。所以当媒体问我哪个城市智慧城市做的好的时候,我只能说某个城市在某方面做了比较有效的探索,出现了比较好的效益,但很难回答全方位做的都比较好的城市有哪些。

什么是好的智慧城市商业模式

我们今天讲新型智慧城市发展路径,目前智慧城市长期发展仍然面临多方面挑战,商业模式必须得到解决。这里我主要提三个观点,第一,智慧城市是一个多方合力的工程,不是任何一方唱独角戏,也不是"双人舞",政府即使财力雄厚光靠自己也建不好智慧城市,政府与企业合作效果好,智慧城市效果也很难发挥出来,必须由政府、企业、市民的三个主体充分参与,必须营造一个三方受益的共赢局面,必须要加快设计对三方有明确效益的应用场景;你跟政府谈项目的时候,要告诉政府我做完之后对政府、对百姓、对我自己的好处,并且说出来就要做出来,效果也要检验出来。如果做出的应用让政府和老百姓都不适用,那必定是个无效的东西。所以,这里我要强调一下,一个企业如果仅靠卖概念、卖技术,没有商业模式是很难成功的。要尽快摆脱卖设备、卖技术的思维,要找到它的真正效果。

智慧城市要尽快打破政府财政单一投钱、企业尽想赚"短平快钱"、市民不想掏任何钱的格局,我们看到在一些智能社区中做了一些试点工程,这些工程听起来很美,看起来也很美,运营起来也不错,但是却无法持续,这是因为找不到有效、自愿的买单者是很难持续的,因此需要形成一个持续运营、多方收益、不断改善的商业模式;智慧城市很多项目绝对不是做一锤子买卖,我们看到有些公司做了很多项目,但是说不出来哪些是成功的。做的项目能不能带我们去参观,不敢说。这样的企业是自己砸自己的牌子。要做一些好的项目必须要形成一个持续运营、多方收益、不断改善的模式,不是单凭技术的好坏。

智慧城市项目选择不是政府拍脑袋决策,也不是企业满足需求服务、市民袖手旁观的格局,没有市民的广泛参与、没有形成共治,就难以形成广泛的社会效益。智慧城市必须要调动广大服务对象的参与和应用,才能有最大的效应。目前智慧交通做的最好的是哪个城市,老百姓感受最好的就是高德地图、百度地图、滴滴、优步等。所以市民的广泛参与的智慧城市项目才是好项目。

智慧城市商业模式必须由三方形成一个稳定、长期、有可预见前景的交易结构。商业模式本质是交易架构,其实不难也不神秘,必须形成多方参与共赢的结果,这样就是好的智慧城市商业模式。

构建智慧城市商业模式,政府怎么做?企业怎么做?

当前智慧城市建设存在"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用传统的思路建设智慧城市。大多数智慧城市建设的主导者是政府,没有考虑更多的盈利要求。还有很多地方没有按照市场化进行操作,产品服务和用户实际需求脱节,做的东西老百姓不是很喜欢,不会用。整个体系还不够开放,市场生态还未建立,比较混乱。

所以智慧城市商业模式要解决三个关键问题:"是什么",那就是建设模式、运维模式、盈利模式;"谁来做",主要是谁主导,就是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怎么做",就是要利用互联网思维、要阶段性突破、要实现持久性努力。

智慧城市发展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问题,进一步释放数字红利和制度红利。智慧城市不是一蹴而就的。我们考虑智慧城市发展可持续发展问题,必须进一步释放数字红利和制度红利。新型智慧城市就是"新"在数字红利。因为新一轮的技术变革在创造大量的数字红利,同时也加速淘汰传统的IT结构和运营模式。所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使智慧城市价值体系发生变革。我们怎么把新的东西建立好,而不是按照旧的思路、框架建设智慧城市。政府改革和城市管理模式的变化在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如何持续释放制度红利,通过改革来破除制约我们智慧城市发展的制度障碍。智慧城市建设,最终落脚点是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创造更多的社会福利;能够吸引更多资金、技术、人才和信息的集聚。在我看来,智慧城市最重要的考核指标是能否吸引和留住年轻人的能力。如果一个城市通过智慧城市建设,能够把大量年强人吸引住、留下来,那么这个城市就成功了,因为年轻人是城市的未来。如果花很多钱来完善基础设施等,但没有吸引、留住年轻人,那么这个智慧城市建设就是失败的。

要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智慧城市商业模式,在参与渠道上要推进多主体参与,比如本地与外地、政府与企业、资本与技术、项目与市场等合作推进;在运营模式上,要推进多元发展模式,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局部与整体、外部与内部的关系;最终要产生服务绩效,我们的服务要接地气,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用得好。所以智慧城市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形成内生增长机制。智慧城市建设应用应该直接与市民服务感知紧密度,产业发展关联度,城市竞争力支撑度相关系。

助力构建智慧城市商业模式,政府要怎么做?首先政府需要的心态:学习互联网、拥抱互联网、应用互联网、发展互联网。"互联网+"城市约等于智慧城市,"互联网+"做不好,智慧城市也做不好;第二,政府需要的格局,要大局观、时空观、未来观、创造互联网新空间;第三,政府需要的思维:平台思维、善于整合资源、盘活存量、创新应用 ;第四,政府需要关键的能力:政府要具备运营平台能力,未来经济越来越倾向平台经济,所以用互联网技术、思维、模式、营销手段做好服务推广。

构建智慧城市商业模式,企业要怎么做?首先,合作要转型--从向政府要项目和要资金转为向政府合作共同开发项目和获取资源;其次,心态要端正--从一单生意模式走向持久合作持续运营的服务模式,真正解决城市发展问题;再次,评价要完善--评价智慧城市供应商不再只是做了多少单,而是系统是否还在用,效果如何?持续收益如何?第四,能力要提升--要成为"城市综合发展解决商",构建全业务能力、全领域服务能力、全链条支撑能力。

智慧城市建设从2010年开始,到目前已经6年,在这期间,我们看到智慧城市波澜壮阔的一面,也看到企业、政府孜孜不倦探求的一面,同时我们也清晰地看到智慧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智慧城市建设需要政府的智慧、企业的智慧和公众的智慧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共进,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智慧城市建设少走弯路,加快步伐,这样能使我们中国城市发展迈向新的台阶,也使我们中国经济社会和文明进步出现一个新的高度。





====================================分割线================================


本文转自d1net(转载)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慧城市建设七种商业模式与未来三大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