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渡大儒朱舜水

东渡大儒朱舜水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前一篇文章里讲了中国遭遇灭国之灾时东渡日本,成了“国师”的南宋高僧祖元禅师,今天讲一讲另一位东渡大儒,明朝遗民朱舜水,他在日本也成了“国师”,他的学说对三百年后的明治维新成功起了重要作用。

朱舜水原名朱之瑜,是明末浙江余姚人,与黄宗羲、王夫之、顾炎武、颜元并称明末清初五大学者,又因为他与王阳明、黄宗羲、严子陵都是余姚同乡,因此又并称余姚四先贤。

朱之瑜是明朝远支宗亲,世代为书香之家,但他的家族有着不入世的基因,祖父和父亲都曾多次拒绝朝廷征召,朱之瑜也继承了这种基因,多次逃避当官,与那些拼命钻营的世俗文人形成了鲜明对比。他“崇祯十七年,特征不就。弘光一年,复征不就。授江西按察副使,兼兵部职方清吏司郎中,监方国安军,复不拜。”由于他屡次不听征召,当时被人称为“不征君”,也因此受到御史弹劾,说他“不奉朝命,无人臣礼”,朝廷下令抓他。朱之瑜闻讯逃到舟山,以贸易为生。

当时的舟山守将是鲁王朝廷中的兵部侍郎王栩,也是朱之瑜的好友,他也因此投身抗清事业,但仍不做官,只负责筹措军饷。一次,他在前往日本筹饷途中,被清军截获,逼着他削发投降,但他神态自若,誓死不降,清将刘文高也是降清不久的原明朝将领,感佩于他的气节,偷偷把他放走了。

后来,朱之瑜再次赴日本筹饷,而后又从日本去了安南,在安南时,他接到鲁王的诏命,要他回国效力,这次他不再清高,准备即刻启程。但安南国王看中了他的才华,强留他当官,他坚决不从,安南王逼他下拜,他直立不拜。安南王让人在地上写了一个“拜”字,他立刻在“拜”字旁写了一个“不”字,安南王当着他的面杀了几个人,他毫不屈节。为了纪念这段经历,他写下了《安南供役纪事》。

回国后,他参加了郑成功的北伐,失败后,感到复国无望的朱之瑜坚决不肯投降,于是决定“乃次蹈海全节之志”再次东渡。但日本当时实行针对中国的锁国令,“三四十年不留一唐人”,朱之瑜被困在长崎附件的海上。正当进退维谷之际,早年与他有师生之谊的日本学者安东守约,经过多方奔走,终于将他迎接上岸,此后朱之瑜再也没有离开日本。

安东守约对朱之瑜十分崇敬,拿出自己的一半俸禄来奉养老师。后来德川幕府将军的叔父,德川光国十分敬仰朱之瑜的学问,邀请他到江户去讲学,并执弟子礼聘他为“国师”。德川光国因为老师年高德诏,不敢称其名,于是请他起一个号,以示尊重。朱之瑜遂以故乡小河舜水为号。


东渡大儒朱舜水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在德川光国的影响下,日本学者和显贵将他视为圣人,称他是日本的孔子,纷纷拜倒在他门下。德川光国还邀请他指导编纂了鼓吹“尊王一统”学说的《大日本史》,其影响直至三百年后的明治维新。

朱舜水铸主张学以致用,知识应该具有实用性,而不是玩弄华丽辞藻,他对明朝科举的八股取士深恶痛绝。他自己也拥有工程建设方面的实用技术,日本的学宫就是在他指导下建成的。建造过程中,他对营造技术的专业和熟悉程度,连日本工匠都自叹不如。他还专门为此事写下《学宫图说》,为以后日本的学宫建造提供了参考和样板。后来的日本学者评价说:“儒学以经世治民为要道,不务空理虚论,皆舜水所赐也……不惟后来明治维新受此良好之影响,即于朱氏学说本身发扬而光大之,其功亦伟矣!”

朱舜水对日本还有一项贡献,就是把拉面制作技术传到了日本。当时,幕府将军的舅舅水户黄门品尝过朱舜水制作的拉面后,大为赞叹,从此拉面就在日本流传开来了。
东渡大儒朱舜水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朱舜水道德高尚,一生忠君爱国,推崇文天祥、苏武等人的伟大人格,这一点也通过他的学生深深地影响了日本人,为日后明治维新时的“尊王攘夷”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梁启超说:“中国儒学化为日本道德基础,也可以说由舜水造其端。”“舜水人格极为高尚严峻,所以日本知识阶层受其感化最深。”

朱舜水虽然再也没有回到故国,但矢志不忘反清复明,所谓“先生虽客寓于兹,莫不日向乡而泣血,时背北而切齿,惟以邦仇未雪为憾,不以阖室既破为悲。所恃者旧邦之二三之忠臣,所仰者,明室累世之积德尔。”

1682年,朱舜水83岁时病逝于日本,日本人十分悲痛,今井弘济、安东守约、安觉济等人都为他们的老师写下了感情真挚的祭文。德川光国将他的遗稿整理成《舜水先生文集》28卷。

朱舜水在日本虽备受尊崇,但他却敢于直言批评日本人心胸狭窄、“量窄意偏”,道出了日本人性格乖张,行为偏执的特点,预见其日后必“为祸中华”,目光可谓远大。

你可能感兴趣的:(东渡大儒朱舜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