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核态与用户态的理解

一、概念

在处理器的存储保护中,主要有两种权限状态,一种是核心态(kernel mode),也被称为特权态,一种是用户态(user mode)。

软件的最基础的部分是操作系统,它运行在内核态。

核心态是操作系统内核所运行的模式,运行在该模式的代码,可以无限制地对系统存储、外部设备进行访问,可以执行机器能够执行的任何命令。软件的其余部分运行在用户态下。

在用户态下,只使用了机器指令中的一个子集。特别的,那些会影响机器的控制或可进I/O操作的指令,在用户态中的程序是禁止的。


二、从特权级的调用角度来理解

当程序运行在3级特权级上时,就可以称之为运行在用户态,因为这是最低特权级,是普通的用户进程运行的特权级,大部分用户直接面对的程序都是运行在用户态;

反之,当程序运行在级特权级上时,就可以称之为运行在内核态。

虽然用户态下和内核态下工作的程序有很多差别,但最重要的差别就在于特权级的不同,即权力的不同。

运行在用户态下的程序不能直接访问操作系统内核数据结构和程序。

当我们在系统中执行一个程序时,大部分时间是运行在用户态下的,在其需要操作系统帮助完成某些它没有权力和能力完成的工作时就会切换到内核态。
 
二、用户态切换到内核态的3种方式


1) 系统调用:这是用户态进程主动要求切换到内核态的一种方式,用户态进程通过系统调用申请使用操作系统提供的服务程序完成工作。而系统调用的机制其核心还是使用了操作系统为用户特别开放的一个中断来实现,例如Linux的int 80h中断。

2)     异常:当CPU在执行运行在用户态下的程序时,发生了某些事先不可知的异常,这时会触发由当前运行进程切换到处理此异常的内核相关程序中,也就转到了内核态,比如缺页异常。

3)     外围设备的中断:当外围设备完成用户请求的操作后,会向CPU发出相应的中断信号,这时CPU会暂停执行下一条即将要执行的指令转而去执行与中断信号对应的处理程序,如果先前执行的指令是用户态下的程序,那么这个转换的过程自然也就发生了由用户态到内核态的切换。比如硬盘读写操作完成,系统会切换到硬盘读写的中断处理程序中执行后续操作等。


这3种方式是系统在运行时由用户态转到内核态的最主要方式,其中系统调用可以认为是用户进程主动发起的,异常和外围设备中断则是被动的。


三、举例

以read的系统调用来说明

count=read(fd,buffer,nbytes);

第一个参数指向文件,第二个参数指向缓冲区,第三个参数说明要读出的字节数。

它的调用由c完成,方法是调用一个与该系统调用名称相同的库过程:read


内核态与用户态的理解_第1张图片


1.压入fd 

2.压入&buffer 

3.压入nbytes

4.对库过程的实际调用。

5.把系统调用的编号放在操作系统所期望的地方,如寄存器中

6.执行一个TRAP命令,将用户态切换成内核态,并在内核中的一个固定地址开始执行。

7.跟随在TRAP指令后的内核代码开始检查系统的调用编号,发出正确的系统调用处理命令,这通常是通过一张由系统用编号所引用的,指向系统调用处理器的指针表来完成

8.系统调用句柄执行。

9.一旦系统调用句柄完成其工作,控制可能会在跟随TRAP指令后面的指令中返回给用户空间库过程。

10.这个过程接着以通常的过程调用返回的方式,返回到用户程序

11.清除栈堆。


参考资料:《现代操作系统》

你可能感兴趣的:(操作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