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人说:
邻居,可是说是一种特别的存在,有的人喜欢邻居,有的人厌恶邻居。
最近就有一部电影讲述了这种微妙的邻里关系。
今天首席影评官发表的是入驻影评人王行勤的文章—《邻里美好的一天》。
在美国,一档名叫《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儿童节目连续播出33年,其影响力波及几代人,成为美国人心目中最深刻的儿时记忆,而节目的主持人费雷德.罗杰斯更被他们亲切的称为“美国爸爸”。
《邻里美好的一天》就是讲述关于费雷德和他节目的故事。只不过,电影并不是普通的传记片,相反,它更像是用现代手法去复原经典,以小见大,来探讨永恒不变的亲情话题。
01.熟悉的氛围
电影一开场,无论是场景布置,节目流程,还是主持人费雷德的装扮,都和《罗杰斯先生的左邻右舍》一模一样,瞬间就把观众带进熟悉的氛围。
影片在叙事过程中,采用现实和节目穿插的方式进行演绎。为了让观众能够看懂,不至于太跳戏,还别出心裁的选择两种不同的画面比例来呈现。
现实发生的事情采用当今主流的16:9,而仿照节目的情节,则采用老式的4:3比例。这样的好处是不破坏影片的整体结构,又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
电影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记者罗伊德.沃格尔就职于一家杂志社,最擅长挖掘社会阴暗面。一次他接到任务去采访费雷德,为杂志最新一期英雄人物专题报道搜集素材。
在相处过程中,他逐渐被费雷德的高贵品格打动,并且彻底改变了自己对整个社会的看法。
02.无所不在的爱
为了让罗伊德的心路历程转变显得更自然,也更顺理成章,影片为他设置一个破碎的童年。
原来,罗伊德从小就被父亲遗弃,由母亲独自带大,缺少父爱的他,对这个世界“真善美”的东西带有先天的排斥,尽管后来成家生子,却一直无法原谅自己的亲生父亲。
所以,在姐姐的婚礼上他与父亲大吵一架,甚至对父亲带着女朋友示好的举动不屑一顾。童年时期产生的心理阴影,就像梦魇一样挥之不去。他无法接受母亲一人孤独的死去,正如他始终还没有接受自己也成为父亲这个事实。
对费雷德的采访,实际也是罗伊德修补心灵缺陷的旅程。透过这位主持人的一言一行,罗伊德真切感受到,原来,这个世界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只是他被仇恨蒙住双眼,从来没有认真去欣赏路旁两侧的风景。
其实,费雷德也不是完人,他同样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和烦恼。然而,和一般人不同的是,他会尽量压制住自己的欲望,并且通过一种温和的方式去进行发泄。对于家庭,费雷德更是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他教会罗伊德:为人父母并不意味着要做一个完美的父母。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有其特殊原因,过去的事情已经无可挽回,关键是我们如何去面对现在。于是,罗伊德试着去了解自己的父亲,感受他的愧疚和对子女的爱。
事实上,天底下父母大抵都一样,或许由于年轻或者其他原因,他们曾经犯过错,但对子女的爱,不管是否说出口,都不会减少半分,尤其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感觉会更加强烈。
03.汤姆·汉克斯的演技
《左邻右舍》这档节目,就是借用儿童角度,去解决成年人面临的各种各样问题。所以,费雷德能把来寻求帮助的人都看做是朋友,他不会用长辈的口吻去教育他们,这个嘴角挂着笑容的慈祥老人,永远都在用心聆听,并且不时的点头。
影片最发人深省的一幕出现在费雷德和罗伊德共同用餐时,面对焦虑不安的后者,费雷德提议:静默一分钟,去想想这个世界上所有爱你的人。随着话音落下,电影的配乐也停顿,观众仿佛和剧中一样迅速沉浸在这种庄严肃穆的氛围。
在这一刻,费雷德打动的不仅仅只是周围所有用餐的人,还包括银幕前观看电影的观众。好的电影,就应该有这种集体性的共鸣,它能够让观众进入剧情,在观看别人的故事时,也得到自己心灵的净化。
不过,由于费雷德圣人光环太浓,简直就像活着的耶稣,也使得这个角色有点过于“高大上”,毕竟大多数人都是凡人,对于圣人的举动只能远观。
而影片虽然点出了费雷德作为凡人的一面,却没有用生动的事例或者心理刻画进行展现,让命题流于表面,幸好汤姆.汉克斯用他的精湛演技弥补了这个不足。
环顾当今好莱坞,能够用气质演好这个角色的男演员屈指可数,而汤姆.汉克斯显然就是最合适的人选。
因此,尽管他的外形和费雷德并不相像,但是,在电影中,观众却很容易忽略这些在外的东西,甚至对于费雷德许多超脱世俗的见解和做法,也可以坦然接受,不至于因为不接地气而生出反感情绪,这就是演员赋予角色的魅力。
在好莱坞摸爬滚打的汤姆.汉克斯,早已过了知天命的年龄,他的履历,以及岁月沉淀出来的阅历,都可以轻松将自己与角色融为一体。观众在电影中看到费雷德谆谆教诲,其实又何尝不是汤姆.汉克斯作为长辈在耐心指引着所有的观众。
对于这样一部无公害合家欢电影,我们大可不必去苛责他的过于简单和美好。因为,电影始终都在传递最普世的价值观——珍惜眼前人,这样浅显的道理可能谁都懂,然而现实生活中却经常被忽视。
影片的目的就是想唤醒每个人心中的那份纯真,或许你暂时忘了,但其实它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