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万赵军在赵括的领导下全军覆没,后人从中学到3点经验

春秋战国数百年,爆发的战争无数,灭的国家更是数不胜数。战国晚期的一场战役,改变了天下的格局。那就是秦国和赵国之间爆发的长平之战。此战过后,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没有抗衡秦国的实力。可以这样认为,这场战役决定了谁最后有机会统一天下。论名将,秦国有战无不胜的武安君白起,赵国则拥有善于防守的老将廉颇,但赵王最后用赵括换下廉颇,让白起找到机会,最后围困赵括,赵军被包围,断粮46天,赵括派兵突围5次,最后赵括在突围过程中被射杀,将士投降,被白起坑杀。45万赵军全军覆没。后人从赵括的事迹中能学到什么?

45万赵军在赵括的领导下全军覆没,后人从中学到3点经验_第1张图片

第一点:知子莫若父。长平之战时赵括的父亲马服君赵奢已经去世了。赵奢生前就和赵括的母亲说过自己对赵括的看法。认为赵括看待兵事太过轻浮,态度上就有问题,如果让赵括带兵,则赵军必败。赵括的母亲把赵奢这段话说给了赵王,希望赵王不要让赵括带兵,但赵王被赵括的理论知识折服,相信赵括一定能打败秦军。果然,最后赵括连累45万赵军。

45万赵军在赵括的领导下全军覆没,后人从中学到3点经验_第2张图片

第二点:纸上谈兵是不行的,一定要把理论和实际结合起来。赵括的理论知识丰富,至少是专家级别,这点连赵括的父亲马服君赵奢都比不了。但赵括的实际战斗经验却是零,再好的理论,如果不能和实际相结合,也是空谈。兵书毕竟是死的,每场战役的情形也是千差万别,无论是双方将领的水平高低,还是双方士兵的战斗力强弱,哪怕是不同的气候条件,都会影响整个战役的胜负,赵括依据兵书战策,来应对当时的战神白起,失败也就不奇怪了。

45万赵军在赵括的领导下全军覆没,后人从中学到3点经验_第3张图片

第三点:领导选择统帅一定要慎重。廉颇是百战老将,战斗经验十分丰富,对秦军的战斗力和意图都很熟悉,所以在面对秦军的攻击时,廉颇才没有贸然出动,只是被动防守,意在等秦军士气疲惫,粮草不继时再反击,这样胜利的机会才更大,如果放弃防守的有利地形,和秦军进行野战,胜负概率并不大。但赵王想的和廉颇不同,赵王是以全国的经济来支援廉颇,论国力,赵国比秦国还是要差些的。所以,时间久了赵王拖不起,这才启用口出狂言的赵括。赵王轻信了赵括,并且在赵括的母亲劝阻下依然任赵括为统帅,取代廉颇,这才有此败。当然,我们不敢肯定用廉颇就一定能打败白起,但至少不会让45万大军全军覆没。

45万赵军在赵括的领导下全军覆没,后人从中学到3点经验_第4张图片

赵括真的只能纸上谈兵吗?也许并不是,他至少是一个很有天赋的将领,他缺少的只是实战经验,他应该多去实习,只是他的实习不应该在长平战场,这种高水平的战役明显不是他这种初出茅庐的菜鸟可以搞定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45万赵军在赵括的领导下全军覆没,后人从中学到3点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