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交应用的一些思考

最近几天因为工作原因,接触了几个除某探某陌之外的社交软件。具体是哪些应用,名字就不说了,谈谈我的观察和思考。

其中有一个仿佛“陌生人朋友圈”的应用。它提倡“去中心化”,号称没有kol,没有大v。信息流展示参考朋友圈,用户可以通过动态加感兴趣的人为好友。聊天界面完全就是微信小窗的样式,大概率是为了让用户留在应用内交流,而不是转化到微信。

先讲讲所谓的“去中心化”理念。虽然概念是这么提,但我在体验过程中发现,许多用户其实是慕创始人的名而来,创始人其实就是这个社区的kol。当这个应用贡献内容的用户体量还不够,一个社交应用的kol不是用户是创始人,且创始人发布内容的次数又较多,用户可能就会碰到「创始人刷屏」的现象,非创始人的粉丝会感到莫名其妙和厌倦。

在用户端,也不是完全的“去中心化”。事实上,个人就是一个中心,通过发布内容去筛选另一部分人,并在这条内容下建立自己的互动中心。如果说头条是用算法筛选内容,那么在这个应用中,就是用内容筛选人。比起冷冰冰的算法,用有血有肉的人所发布的内容进行筛选,似乎多了一层温度。

接着谈谈“价值交换”。果真是什么创始人做什么产品:创始人信奉“要想得到什么,就要用价值进行交换”,于是对用户也没有一贯的包容,而是要求用户提供自身价值获得在这个平台的社交话语权。

可问题来了。同样是做平台,为什么知乎,小红书等应用驱动用户贡献价值的力量更大?这一方面牵扯到用户分层及成长体系的搭建,另一面涉及到这些平台不仅仅是提供了这么一个平台,还提供了可沉淀的社交价值,实用价值,变现价值,以供用户通过贡献内容价值来交换。

而这个应用,目前仅仅是提供了平台而已,且要求用户同时承担供给方和需求方的角色,那么用户贡献就在不可控的范围内,由上而下地要求用户显然是一个笑话。


最后说说产品形态。我个人认为这个应用目前最核心的功能即“陌生人朋友圈”,相当于把soul中的“广场”拆出来单做,只是要用真实头像而已。那么在两家用户画像有交集的情况下,如何从soul的用户里攫取用户呢?我想,如果没有差异化的核心功能,且这个功能的价值没有大于用户迁移成本,要从竞对中抢用户还是很难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社交应用的一些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