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骨文看“九州”“九鼎”的来历

“九州”、“十二州”、“汉地九州”

史籍中第一次出现九州这一说法,是在大禹时期。

据《尚书·禹贡》记载,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禹分天下为九州: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每州设州牧。

从甲骨文看“九州”“九鼎”的来历_第1张图片
九州

其中,冀州面积最大,大体是从现在黄河壶口向东,包括今天的山西、河北、河南的部分地区。

禹的上司舜觉得冀州太大,于是将冀州的一部分分出来,成为并州、幽州、营州,加上之前的九州,共十二个州,所以有时也称为“十二州”。

一句话,九州就是那个时代的区域划分,战国后成为中国这个国家的代称,晋代后成为汉族地区的代称,也称为“汉地九州”。

甲骨文的“州”什么意思

为什么将天下的划分称之为“州”呢?

甲骨文、金文中“州”字的字形表明,“州”其实是水中的避水处。

从甲骨文看“九州”“九鼎”的来历_第2张图片
甲骨文的“州”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州”是水中的居处,还说道:

昔,尧遭洪水,民居水中高土,故曰九州。

就是说,过去尧的时代遭到洪水,人们为避水患,居住在水中高处,称为“州”,“州”成为人们生存居住之所的代称。

因此,后来禹将天下分为九个部分时,每个部分称为“州”。

禹铸九鼎

禹因治水有功,被封于“夏”地,都阳城,这就是夏朝名称的由来。

在舜在位第33年时,舜正式将天子位禅让于禹。

这一方面是由于舜认为自己的儿子商均不足以堪此大任;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大禹治水功劳实在太大,在各部落中树立了崇高的威望,且出身高贵,是黄帝子孙,而不得不禅让给禹。

17年后,舜在南巡中逝世,葬于湖南永州九嶷山,也称苍梧山,史称“苍梧之野”(九嶷山也是很神奇,由九座相似的山峰组成,很难分辨)。

从甲骨文看“九州”“九鼎”的来历_第3张图片
九嶷山

舜死后,禹要将天子位让给舜的儿子商均,并避居封地阳城,但是各部落诸侯纷纷奔阳城,表示大禹才是领袖,于是在各路诸侯的拥戴下,禹正式继位。

继位后,大禹灭三苗,命九州的州牧进献青铜,铸九鼎,并将各州的名山大川、珍奇异兽刻于九鼎之上,以显示自己的政权是顺应天命的。

从甲骨文看“九州”“九鼎”的来历_第4张图片

一鼎象征一州,九鼎象征九州,表明天下的统一,自己是天下共主,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自此,九鼎逐渐成为了国家的象征,鼎也开始渐渐不再作为烹调的实用器,而被视为国家重器,成为重要的礼器。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甲骨文看“九州”“九鼎”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