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凤+鸿班级+第1周第5次作业

R  ·  阅读原文片段
“行动科学管理术”利用“ABC模型”的概念来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
B=Behavior(行动)
C=Consequence(结果)
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比如,会议结束了(所以你去休息一下);视力变差(所以你戴眼镜);上司对你说“提交企划报告”(所以你提交报告);朋友对你说“请你吃点心”(所以你吃了点心)…这些都属于前提条件。
“在上司的要求下提交了报告”“在朋友的邀请下吃了点心”则是一种行动。像这样促使人们采取行动的前提条件是必要的,但只有前提条件,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
如果出现了提交报告却没有获得通过、点心很难吃等不好的“结果”,那么人们就不会愿意重复这样的行动。但是,如果出现提交报告后得到了赞扬,点心很好吃等结果,那么人们就会自发地重复这样的行动。就像斯金纳说的那样,行动是受其结果影响的。
请准备一张纸,将整个行动的过程都写出来,关于C(结果),不管是好的结果还是坏的结果都写出来。
比如让自己变好的行为,如“跑步”,则或许有“体检时发现身体出了问题”“变胖了裤子穿不下”“朋友邀请自己一起跑步”等A(前提条件),或许会出现“跑步之后心情舒畅”“变瘦了”“变得健康了”“感到疲惫”等C(结果)。
这样一来,你就可以客观地观察自己的状态了。
I  ·  拆书家讲解引导
片段中提供了一种ABC模型,这种模型可以很好地解释人的行动与结果之间的关系。
A=Antecedent(前提条件),前提条件指的是引发行动的环境。用易于理解的话说,前提条件是产生行动的原因,这个原因可以外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
比如,很多人想减肥,行动是少吃多运动。那么前提条件可能是,同事说我胖了,去年的衣服穿不上了,身体机能下降,没有以前精力充沛了,吃得太多养活不起自己了……或者是就是觉得太胖了,是自己不自律的表现等等。
前提条件可以引发行动B=Behavior(行动),但是无法使行动多次重复。行动怎样才能多次重复呢?取决于好的结果C=Consequence(结果),即正向的反馈。如果反馈不够好,那么行动自然就不会很好的重复。
通过“ABC模型”的分析,我们就可以很好的觉察到自己的状态。
A  ·  学习者拆为己用
请大家想一个最想养成的习惯,并分析该习惯动作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前提条件也许不是一个,请把想到的都写出来)。
如果该习惯养成了,即行动产生了,会有什么样的结果?
(当然这个结果可以是好的,也可以是坏的。比如如果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运动,我可能没有时间追剧了;同时因为吃的少,我可能没有能量去学习了,等等。这样我们就可以看到是什么在阻碍自己)
A:在生活中的运用
生了宝宝之后,我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局限性,满脑子都是我的儿子。“我的儿子已经怎样......”“应该怎样...…”“还可以怎样……”怎样怎样怎样...…入魔了!
结果有一天晚上,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我一个人看着儿子熟睡的小脸,突然反问了自己一句:你想要儿子这样,那样。那么你自己呢?你想要怎样?当我想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突然愣住了。我把太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关注儿子身上,我忘了我自己。看着现在肥胖的身材,我忘了曾经我也有的颜值担当;看着现在铺满灰的书架,我忘了曾经我也有点文艺小细胞。当想到这些的时候,我突然明白了,我应该要改变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以更好的自己影响孩子的成长,而不是以家长的权威要求孩子这样,那样。于是,我决定养成健身和阅读的习惯。
当做了决定之后,我开始行动。
1.我找了健身教练,制定了训练计划和饮食计划,双管齐下,争取在4-5个月时间减重20斤。
2.我按照番茄工作法,每天利用早,中,晚3个时间段完成4个番茄钟的阅读,并采用彭小六当初参加阅读训练营的打卡方法打卡,争取每月读完5-8本书。
截止目前为止:
1.我每周坚持3次健身,每餐严格按照饮食计划吃饭,体重已经下降5斤,这个5斤是我这2周来的努力和坚持。为了扩大胜利成果,我希望教练给我强度更大的训练,面对火锅,烤肉的一系列诱惑时,我也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克制自己,拒绝诱惑。
2.从6月份开始每天阅读打卡,从统计数据来看,6月份我阅读了8本书,7月份阅读了5本,8月份阅读了4本。并通过阅读我认识到了拆书法,拆书帮,因为拆书帮,我参加了训练营进行更深入的学习。也通过阅读,我知道利用番茄工作法管理自己的时间,更因为阅读,我知道应该怎么管理自己的知识,学习更系统的学习方法。

因为健身和阅读给我的生活带来了积极的改变,我才有更大的动力坚持下去,成长为更好的自己,做儿子的榜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梁凤+鸿班级+第1周第5次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