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今年,我的任务是为公司的私有云平台( PaaS )开发对应的云服务平台(我们称之为插件平台),这个云服务平台的主要任务,是为云平台接入一些服务,服务包括但不限于mysql、redis、cdn等存储服务,天气预报等http服务。这个系列文章,希望总结本人在开发这个平台时的得与失。
下面将云服务平台简称为平台(插件平台),所接入的服务,简称为第三方服务(插件)
为什么需要统一接入方案
统一接入方案,是指可以帮助插件平台更快接入第三方服务的一种统一方案
首先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需要插件平台:
云平台,是一个强大的开发平台,帮助开发人员完成从机器申请,项目部署,维护(动态扩容……)等一系列操作,像阿里云、腾讯云,都是国内这方面做的比较大的平台。一个完整的云平台,必然会接入一些第三方服务。简单的做法,当然是云平台自己完成这个事情。但随着平台及人员规模的扩大,一个很合理的分工,是将接入、管理、维护第三方服务的功能,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平台。这样符合软件开发的解耦原则,具体来讲,会有以下收益:
当云平台要升级改造时,不会直接影响到第三方服务。过往的逻辑链路,是云平台绑定了 N 个第三方服务,而有了插件平台,这个链路变成:云平台-> 插件平台 -> N个第三方服务。过往的情况是,云平台的一些变动,N个第三方服务可能要跟着修改。而现在,只需要由插件平台统一做变更,而插件平台到N个第三方服务这条链路,可以保持之前约定的规则不变。另外,云平台的一些部署、变更,也能尽量少地影响到插件服务。
插件平台更专注于插件这个事情,可以把插件接入、维护这件事情做得更加极致。
一个插件平台,可以对接多个云平台 。作为一个中间站,插件平台可以按照它和每个云平台的约定进行对接,然后再按照插件平台自己的标准流程,和多个第三方服务进行对接。这样,每个云平台上,等于都能接入插件平台提供的第三方服务。
能与开源社区结合,打造闭环“广大开发人员开源组件->孵化成熟->成为云平台第三方服务”,从而提供更多丰富的插件。这是我们的实践结果。插件平台不仅为云平台提供第三方服务,同时,我们还开发了这么一个网站,每个开发人员,可以到这个网站开源自己写的组件,如果觉得合适,还可以将这个组件转成云平台适用的第三方服务。
其次,解答统一接入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说到底是为了两个字,"效率"。没有统一接入方案时,每来一个新的第三方服务,云平台开发人员就需要和第三方服务开发人员讨论确定接口,然后一方(第三方服务)写接口,一方(平台)写调用逻辑,最后进行联调,非常麻烦。有没办法改善呢?当然是有,就是提供一个统一的接入方案,不管是什么第三方服务,都按照这套规范。平台的逻辑是通用的,要接入新的第三方服务时,无需开发。第三方服务要按照规范开发几个接口,再通过页面配置信息,然后就能接入了。从之前的两方联调模式,变成单边适配。
统一接入方案要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做第一层抽象,以一个MySql服务为例,用户可能需要:创建、删除、变更、查看(基本参数)一个MySql实例。MySql服务在插件平台正式上线前,平台需要知道,如何调用MySql服务的哪些接口以做增删改差服务资源。因此,统一接入,其实就是解决平台和第三方服务如何对接这四个接口的问题。
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调用第三方服务这几个接口时,如何判定操作是成功的(特别是创建、删除操作)
创建一个第三方服务实例,不同的用户,需要创建的实例类型,可能是不一样的。如何统一?例如,有些项目需要创建带从库的 MySql ,有些项目不用。
平台发送请求时,要带上哪些参数。不同服务,所需参数不一样,怎么在不改平台带代码的情况下,让平台根据服务的不同,带上不同的参数。
操作成功及失败时,分别要返回哪些信息给用户。如何从第三方服务的接口响应内容中,提取对应的信息
如何让第三方服务开发者可以自己调试协议,而无需平台开发介入
在第三方服务正式上线时,平台管理员如何快速检查接口是否符合约定
我们的接入统一方案
既然称之为统一方案,那么必定就是要做这几件事情:制订一套行之有效的标准流程,定义简洁清晰的接口规范,提供相关的接入工具。
标准流程
最终的流程如下
开发者按照约定,开发服务的增删改查接口
在云服务平台填写服务信息,使用测试工具测试ok后,提交管理员审核
管理员审核并上线
这是很常见的一个接入流程。下面我们具体看看,我们是如何更简洁解决上面提到的问题。
鉴权
第三方服务在收到请求时,当然需要判定请求来源是否合法,是否来自插件平台。我们提供了两种鉴权方式,供第三方服务开发者选择:
keystone
插件平台、公司的私有云平台,鉴权都基于 openstack 自身的 keystone 模块,该模块为服务间交互的鉴权,提供了一种统一方案。因此,和平台交互的第三方服务,也可以采用该方式。
这样有两个好处:
从云平台、插件平台、第三方服务,自上而下,鉴权都是统一、标准、可信任
不用自己造轮子
password
平台和服务之间约定一个密码,平台发起请求时,会在 Header 中带上该密码,服务在收到请求时,判断该密码是否和约定一致
这两个方式,前者略重,但安全可靠,后者略轻,却快速简单。 keystone 是 openstack 的标准方式,它的好处自不必说,而 password 这个方式,是考虑到我们是个私有云,可以减低安全要求,同时更要尽量快速简单地接入第三方服务。
约定响应格式
和下面要展开的“请求参数格式"一样,这里的关键,是如何抽离区分,平台的统一参数及不同服务之间的差异参数。什么意思呢?哪些是统一的参数,哪些是差异参数。例如,不管是何种第三方服务,创建一个资源后,都需要返回操作的明确结果,资源的id。而其他的返回参数,则存在差异,例如一个 mysql 服务,还需要告知,资源的 url ,端口号,用户名,密码等,而图片服务,则可能提供一个存储路径 url 即可。
我们是这样做的:请求、响应设计,遵循 RESTful 设计。RESTful 的特点:通过 HTTP 状态码能知道操作结果,通过 HTTP 方法能知道操作类型(增删改查),通过 Url 能知道操作的资源对象。这些特点,刚好和服务接入的标准不谋而合。因此,我们约定:
请求响应码,操作成功返回200,否则返回4xx,5xx。平台只通过状态码来判断操作成功与否。
标准的返回内容(示例)如下:
{
"id": "68788943-d109-416b-983d-e3df70a9463b",
"config_vars": {
"port": "3306",
"host": "d9888.mysql.oa.com",
"slave_host": "fd9888.slave.mysql.oa.com",
"default_db": "db_name",
"user": "a742e2fe34d6",
"password": "12345678"
},
"message": "success!!!"
}
上面是 MySql 服务的返回例子。对于所有服务,我们都约定,返回格式统一使用 json,json第一级要包含 id ,message ,config_vars 这三个属性。其中,id 为资源 id,后续对该资源的删除,变更,都通过该id进行。message 为附带的消息,特别是操作失败时,方便告知用户失败的原因。config_vars 中,会包含跟服务相关的差异参数,不同服务的参数,是不一样的。在最终的信息配置页面,提供了如下的配置功能
在该页面中,开发者可以配置 config_vars 中的参数。而平台在收到实际请求时,也会去验证 config_vars 中是否包含这些参数,以确保请求有效性。
约定套餐
上面我们提到,同一个第三方服务,会有不同的类型,并对应不同的请求参数。还是以MySql为例,假设我们将参数的配置直接扔给用户,例如用户需要一个 MySql,页面提供好几个填写项:是否带从库、buffer 内容要多大,是否为 SSD 硬盘等等,用户自己填写,然后才能创建一个 MySql。这样是否会让用户觉得很懵呢?用户能懂怎么填吗?用户是否真的需要这些选项呢?
为了让用户选择更加简易,我们加入了套餐的概念。由第三方服务开发者定义几个套餐,例如,高级套餐对应配置比较高的服务,中级、低级套餐则配置低些。用户在选择时,可以先了解每个套餐对应哪些参数,然后再确定用哪个套餐。当用户选择套餐(无需输入参数值)后,平台在后台组装对应套餐的实际参数,并调用第三方服务的接口。
约定请求方式
遵循 RESTful 设计,HTTP方法映射对应的操作
作用 | Url | HTTP 方法 |
---|---|---|
添加插件(服务)到用户项目 | {url} | POST |
从用户项目中删除指定插件资源 | {url}/{id} | DELETE |
修改指定的用户插件资源参数 | {url}/{id} | PUT |
查看指定插件资源参数 | {url}/{id} | GET |
在请求Header中加上通用信息
不管服务如何变化,总有一些信息是不变的,都要带上的。对于这些通用的信息,我们会将其放在Header中。请求参数( request param )中不包含这些信息,更专注于跟服务相关的参数。
这些通用信息包括:
鉴权串。如上文提到的 keystone 串,password 串等
用户ID。哪个用户在控制台要求插件平台发起此次请求
项目ID。例如,告知 MySql 服务,是哪个项目要求创建一个 MySql 资源。
来源。控制台(前台)页面,是哪个系统。用户可以在私有云平台上创建一个第三方服务资源,也可以在插件平台界面上创建。这是个辅助信息,没前三个那么重要。
约定请求参数格式
一份请求内容示例:
{
"plan": "xxxx",
"config": {
"DISK": "SSD",
"plan": "BASIC02",
"MEMORY": "2",
"REPLICATION": "0"
}
}
在调用POST(创建)请求时,会带上如上参数。和响应格式的约定一样,也是采用 json,第一级是约定的参数名plan,config。所有自定义参数会放在config中。在平台管理页面,提供了对应的配置能力。
通过下图所示,配置请求的参数名
通过下图所示,配置套餐及各个参数对应的参数值。支持配置接口参数值及在页面显示给用户的文本值。
约定展示的文档内容
用户在使用第三方服务前,可以通过页面了解该服务。我们定义了一些关键信息,要求服务开发者填写:
插件名称。包含中文、英文名字。英文名字用于程序、接口的交互
类别
摘要。几十个字概括说明
插件特点。对摘要的简单补充
图标。可以美化页面,一开始担心开发者抱怨图标不好找。后来发现恰恰相反,很多很赞的图标。
套餐。
文档。详细的说明、使用文档。文档约定使用markdown,以带来更统一的文档阅读体验。
标准接入工具
信息管理功能
我们提供了一个页面,帮助第三方服务开发者管理自己的插件(服务),包括了以下模块:
-
信息管理
基础信息编辑
服务配置,包括接口url,请求参数,响应参数,套餐配置
一个基于markdown的说明文档编辑器
接口测试工具
贡献率图表。通过云平台总项目数、插件数、使用量等,按公式计算贡献率,以反映该插件的价值
用户列表。使用该插件的项目列表。
接口测试工具
第三方服务接入的一个痛点,就是两方要一起调试,这会浪费双方很多时间。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个简单易用的web测试工具。
先晒一下界面
这个工具可以帮助开发者、平台管理员,快速测试第三方服务接口。打开该工具,可以看到:
请求url
请求body
期望返回
实际返回
测试结论
当用户点击右上角的“测试"按钮时,将按照图中所示的url及请求body进行测试,测试完毕后,将显示实际返回,并和期望返回做对比,得出测试结论。
实践证明,该工具有效提高了联调的效率。第三方服务通过该工具可以自己检查接口是否符合规范,而无需平台管理员介入。
再小结一下
首先,开篇提出现状,我们需要为云平台提供一个平台,专门用于管理、接入第三方服务。当平台和第三方服务联调相应接口后,服务才能正式上线,普通用户才能通过平台来创建对应的第三方服务资源。为了更快地测试、接入第三方服务,平台需要定义一套对所有第三方服务都行之有效的规范。
然后,展开解决思路如下:
我们先是梳理了不同服务在接入时,接口、操作类型、请求参数、响应格式的相同点及不同点,发现了RESTful设计理念和我们接口设计相当契合,因此引入了RESTful来定义接口规范:同个服务的不同操作类型(增删改查)对应同个Url,通过HTTP 方法来表达具体的操作类型。
请求参数、响应格式设计,努力求同存异,通过HTTP状态码来表达操作的结果,简单明了;而内容则约定为json格式——当前最流行的HTTP内容格式;在请求及响应内容的第一级,都是约定的参数名,将有差异,自定义的内容都指定放于某个指定参数中的第二级中,从而在内容格式上取得统一。
开发者通过页面填写自定义参数、各种套餐。这样平台就不用为了新接入一个第三方服务写代码,直接读配置,就能组装对应的请求格式。当用户选择套餐时,平台将把套餐对应的参数值发给第三方服务。
最后,为了方便联调,提高效率,还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在线测试工具。当然,如果没有上述的规范,也没有办法形成标准的测试流程,没办法打造这款测试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