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ue3.0 源码解析二 :响应式原理(下)

回顾上文

上节我们讲了数据绑定proxy原理,vue3.0用到的基本的拦截器,以及reactive入口等等。调用reactive建立响应式,首先通过判断数据类型来确定使用的hander,然后创建proxy代理对象observed。这里的疑惑点就是hander对象具体做了什么?本文我们将已baseHandlers为着手点,继续分析响应式原理。

连载文章是大致是这样的,可能会根据变化随时更改:
1 数据绑定原理(上)
2 数据绑定原理(下)
3 computed和watch原理
4 事件系统
5 ceateApp
6 初始化mounted和patch流程。
7 diff算法与2.0区别
8 编译compiler系列
...

一 拦截器对象baseHandlers -> mutableHandlers

之前我们介绍过baseHandlers就是调用reactive方法createReactiveObject传进来的mutableHandlers对象。
我们先来看一下mutableHandlers对象

mutableHandlers

拦截器的作用域

export const mutableHandlers: ProxyHandler = {
  get,
  set,
  deleteProperty,
  has,
  ownKeys
} 
 

vue3.0 用到了以上几个拦截器,我们在上节已经介绍了这几个拦截器的基本用法,首先我们对几个基本用到的拦截器在做一下回顾。

①get,对数据的读取属性进行拦截,包括 target.点语法 和 target[]

②set,对数据的存入属性进行拦截 。

③deleteProperty delete操作符进行拦截。

vue2.0不能对对象的delete操作符进行属性拦截。

例子:

delete object.a

是无法监测到的。

vue3.0proxy中deleteProperty 可以拦截 delete 操作符,这就表述vue3.0响应式可以监听到属性的删除操作。

④has,对 in 操作符进行属性拦截。

vue2.0不能对对象的in操作符进行属性拦截。

例子

a in object

has 是为了解决如上问题。这就表示了vue3.0可以对 in 操作符 进行拦截。

⑤ownKeys Object.keys(proxy) ,for...in...循环 Object.getOwnPropertySymbols(proxy)Object.getOwnPropertyNames(proxy) 拦截器

例子

Object.keys(object)

说明vue3.0可以对以上这些方法进行拦截。

二 组件初始化阶段

如果我们想要弄明白整个响应式原理。那么组件初始化,到初始化过程中composition-api的reactive处理data,以及编译阶段对data属性进行依赖收集是分不开的。vue3.0提供了一套从初始化,到render过程中依赖收集,到组件更新,到组件销毁完整响应式体系,我们很难从一个角度把东西讲明白,所以在正式讲拦截器对象如何收集依赖,派发更新之前,我们看看effect做了些什么操作。

1 effect -> 新的渲染watcher

vue3.0用effect副作用钩子来代替vue2.0watcher。我们都知道在vue2.0中,有渲染watcher专门负责数据变化后的从新渲染视图。vue3.0改用effect来代替watcher达到同样的效果。

我们先简单介绍一下mountComponent流程,后面的文章会详细介绍mount阶段的

1 mountComponent 初始化mountComponent

  // 初始化组件
  const mountComponent: MountComponentFn = (
    initialVNode,
    container,
    anchor,
    parentComponent,
    parentSuspense,
    isSVG,
    optimized
  ) => {
    /* 第一步: 创建component 实例   */
    const instance: ComponentInternalInstance = (initialVNode.component = createComponentInstance(
      initialVNode,
      parentComponent,
      parentSuspense
    ))

    /* 第二步 : TODO:初始化 初始化组件,建立proxy , 根据字符窜模版得到 */
    setupComponent(instance)
    /* 第三步:建立一个渲染effect,执行effect */
    setupRenderEffect(
      instance,     // 组件实例
      initialVNode, //vnode  
      container,    // 容器元素
      anchor,
      parentSuspense,
      isSVG,
      optimized
    )   
  }

上面是整个mountComponent的主要分为了三步,我们这里分别介绍一下每个步骤干了什么:
① 第一步: 创建component 实例 。
② 第二步:初始化组件,建立proxy ,根据字符窜模版得到render函数。生命周期钩子函数处理等等
③ 第三步:建立一个渲染effect,执行effect。

从如上方法中我们可以看到,在setupComponent已经构建了响应式对象,但是还没有初始化收集依赖

2 setupRenderEffect 构建渲染effect

 const setupRenderEffect: SetupRenderEffectFn = (
    instance,
    initialVNode,
    container,
    anchor,
    parentSuspense,
    isSVG,
    optimized
  ) => {
    /* 创建一个渲染 effect */
    instance.update = effect(function componentEffect() {
      //...省去的内容后面会讲到
    },{ scheduler: queueJob })
  }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的明白响应式原理,我这只保留了和响应式原理有关系的部分代码。

setupRenderEffect的作用

① 创建一个effect,并把它赋值给组件实例的update方法,作为渲染更新视图用。
② componentEffect作为回调函数形式传递给effect作为第一个参数

3 effect做了些什么

export function effect(
  fn: () => T,
  options: ReactiveEffectOptions = EMPTY_OBJ
): ReactiveEffect {
  const effect = createReactiveEffect(fn, options)
  /* 如果不是懒加载 立即执行 effect函数 */
  if (!options.lazy) {
    effect()
  }
  return effect
}

effect作用如下

① 首先调用。createReactiveEffect
② 如果不是懒加载 立即执行 由createReactiveEffect创建出来的ReactiveEffect函数

4 ReactiveEffect

function createReactiveEffect(
  fn: (...args: any[]) => T, /**回调函数 */
  options: ReactiveEffectOptions
): ReactiveEffect {
  const effect = function reactiveEffect(...args: unknown[]): unknown {
    try {
        enableTracking()
        effectStack.push(effect) //往effect数组中里放入当前 effect
        activeEffect = effect //TODO: effect 赋值给当前的 activeEffect
        return fn(...args) //TODO:    fn 为effect传进来 componentEffect
      } finally {
        effectStack.pop() //完成依赖收集后从effect数组删掉这个 effect
        resetTracking() 
        /* 将activeEffect还原到之前的effect */
        activeEffect = effectStack[effectStack.length - 1]
    }
  } as ReactiveEffect
  /* 配置一下初始化参数 */
  effect.id = uid++
  effect._isEffect = true
  effect.active = true
  effect.raw = fn
  effect.deps = [] /* TODO:用于收集相关依赖 */
  effect.options = options
  return effect
}

createReactiveEffect

createReactiveEffect的作用主要是配置了一些初始化的参数,然后包装了之前传进来的fn,重要的一点是把当前的effect赋值给了activeEffect,这一点非常重要,和收集依赖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这里留下了一个疑点,

①为什么要用effectStack数组来存放这里effect

总结

我们这里个响应式初始化阶段进行总结

① setupComponent创建组件,调用composition-api,处理options(构建响应式)得到Observer对象。

② 创建一个渲染effect,里面包装了真正的渲染方法componentEffect,添加一些effect初始化属性。

③ 然后立即执行effect,然后将当前渲染effect赋值给activeEffect

最后我们用一张图来解释一下整个流程。

809B8CEF-B6CF-469E-92AB-A8B187D3C012.jpg

三 依赖收集,get做了些什么?

1 回归mutableHandlers中的get方法

1 不同类型的get

/* 深度get */
const get = /*#__PURE__*/ createGetter()
/* 浅get */
const shallowGet = /*#__PURE__*/ createGetter(false, true)
/* 只读的get */
const readonlyGet = /*#__PURE__*/ createGetter(true)
/* 只读的浅get */
const shallowReadonlyGet = /*#__PURE__*/ createGetter(true, true)

上面我们可以知道,对于之前讲的四种不同的建立响应式方法,对应了四种不同的get,下面是一一对应关系。

reactive ---------> get

shallowReactive --------> shallowGet

readonly ----------> readonlyGet

shallowReadonly ---------------> shallowReadonlyGet

四种方法都是调用了createGetter方法,只不过是参数的配置不同,我们这里那第一个get方法做参考,接下来探索一下createGetter。

createGetter

function createGetter(isReadonly = false, shallow = false) {
  return function get(target: object, key: string | symbol, receiver: object) {
    const res = Reflect.get(target, key, receiver)
    /* 浅逻辑 */
    if (shallow) {
      !isReadonly && track(target, TrackOpTypes.GET, key)
      return res
    }
    /* 数据绑定 */
    !isReadonly && track(target, TrackOpTypes.GET, key)
    return isObject(res)
      ? isReadonly
        ?
          /* 只读属性 */
          readonly(res)
          /*  */
        : reactive(res)
      : res
  }
}

这就是createGetter主要流程,特殊的数据类型ref我们暂时先不考虑。
这里用了一些流程判断,我们用流程图来说明一下这个函数主要做了什么?

774EE03C-E5D3-4CD5-9890-06BA4EB85C1F.jpg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在vue2.0的时候。响应式是在初始化的时候就深层次递归处理了
但是

与vue2.0不同的是,即便是深度响应式我们也只能在获取上一级get之后才能触发下一级的深度响应式。
比如

setup(){
 const state = reactive({ a:{ b:{} } })
 return {
     state
 }
}

在初始化的时候,只有a的一层级建立了响应式,b并没有建立响应式,而当我们用state.a的时候,才会真正的将b也做响应式处理,也就是说我们访问了上一级属性后,下一代属性才会真正意义上建立响应式

这样做好处是,
1 初始化的时候不用递归去处理对象,造成了不必要的性能开销。
*2 有一些没有用上的state,这里就不需要在深层次响应式处理。

2 track->依赖收集器

我们先来看看track源码:

track做了些什么


/* target 对象本身 ,key属性值  type 为 'GET' */
export function track(target: object, type: TrackOpTypes, key: unknown) {
  /* 当打印或者获取属性的时候 console.log(this.a) 是没有activeEffect的 当前返回值为0  */
  let depsMap = targetMap.get(target)
  if (!depsMap) {
    /*  target -map-> depsMap  */
    targetMap.set(target, (depsMap = new Map()))
  }
  let dep = depsMap.get(key)
  if (!dep) {
    /* key : dep dep观察者 */
    depsMap.set(key, (dep = new Set()))
  }
   /* 当前activeEffect */
  if (!dep.has(activeEffect)) {
    /* dep添加 activeEffect */
    dep.add(activeEffect)
    /* 每个 activeEffect的deps 存放当前的dep */
    activeEffect.deps.push(dep)
  }
}

里面主要引入了两个概念 targetMapdepsMap

targetMap
键值对 proxy : depsMap
proxy : 为reactive代理后的 Observer对象 。
depsMap :为存放依赖dep的 map 映射。

depsMap
键值对:key : deps
key 为当前get访问的属性名,
deps 存放effect的set数据类型。

我们知道track作用大致是,首先根据 proxy对象,获取存放deps的depsMap,然后通过访问的属性名key获取对应的dep,然后将当前激活的effect存入当前dep收集依赖。

主要作用
①找到与当前proxy 和 key对应的dep。
②dep与当前activeEffect建立联系,收集依赖。

为了方便理解,targetMapdepsMap的关系,下面我们用一个例子来说明:
例子:
父组件A


{{ state.a }} {{ state.b }}

我们用一幅图表示如上关系:

6143CE8B-B462-45DA-8E61-3DED09743E69.jpg

渲染effect函数如何触发get

我们在前面说过,创建一个渲染renderEffect,然后把赋值给activeEffect,最后执行renderEffect ,在这个期间是怎么做依赖收集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update函数中做了什么,我们回到之前讲的componentEffect逻辑上来

function componentEffect() {
    if (!instance.isMounted) {
        let vnodeHook: VNodeHook | null | undefined
        const { el, props } = initialVNode
        const { bm, m, a, parent } = instance
        /* TODO: 触发instance.render函数,形成树结构 */
        const subTree = (instance.subTree = renderComponentRoot(instance))
        if (bm) {
          //触发 beforeMount声明周期钩子
          invokeArrayFns(bm)
        }
        patch(
            null,
            subTree,
            container,
            anchor,
            instance,
            parentSuspense,
            isSVG
        )
        /* 触发声明周期 mounted钩子 */
        if (m) {
          queuePostRenderEffect(m, parentSuspense)
        }
        instance.isMounted = true
      } else {
        // 更新组件逻辑
        // ......
      }
}

这边代码大致首先会通过renderComponentRoot方法形成树结构,这里要注意的是,我们在最初mountComponent的setupComponent方法中,已经通过编译方法compile编译了template模版的内容,state.a state.b等抽象语法树,最终返回的render函数在这个阶段会被触发,在render函数中在模版中的表达式 state.a state.b 点语法会被替换成data中真实的属性,这时候就进行了真正的依赖收集,触发了get方法。接下来就是触发生命周期 beforeMount ,然后对整个树结构重新patch,patch完毕后,调用mounted钩子

依赖收集流程总结

① 首先执行renderEffect ,赋值给activeEffect ,调用renderComponentRoot方法,然后触发render函数。

② 根据render函数,解析经过compile,语法树处理过后的模版表达式,访问真实的data属性,触发get。

③ get方法首先经过之前不同的reactive,通过track方法进行依赖收集。

④ track方法通过当前proxy对象target,和访问的属性名key来找到对应的dep。

⑤ 将dep与当前的activeEffect建立起联系。将activeEffect压入dep数组中,(此时的dep中已经含有当前组件的渲染effect,这就是响应式的根本原因)如果我们触发set,就能在数组中找到对应的effect,依次执行。

最后我们用一个流程图来表达一下依赖收集的流程。

51E87C48-0C18-4F76-9F0C-3551C69080BC.jpg

四 set 派发更新

接下来我们set部分逻辑。


const set = /*#__PURE__*/ createSetter()
/* 浅逻辑 */
const shallowSet = /*#__PURE__*/ createSetter(true)

set也是分两个逻辑,set和shallowSet,两种方法都是由createSetter产生,我们这里主要以set进行剖析。

createSetter创建set

function createSetter(shallow = false) {
  return function set(
    target: object,
    key: string | symbol,
    value: unknown,
    receiver: object
  ): boolean {
    const oldValue = (target as any)[key]
    /* shallowSet逻辑 */

    const hadKey = hasOwn(target, key)
    const result = Reflect.set(target, key, value, receiver)
    /* 判断当前对象,和存在reactiveToRaw 里面是否相等 */
    if (target === toRaw(receiver)) {
      if (!hadKey) { /* 新建属性 */
        /*  TriggerOpTypes.ADD -> add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ADD, key, value)
      } else if (hasChanged(value, oldValue)) {
        /* 改变原有属性 */
        /*  TriggerOpTypes.SET -> set */
        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SET, key, value, oldValue)
      }
    }
    return result
  }
}

createSetter的流程大致是这样的

① 首先通过toRaw判断当前的proxy对象和建立响应式存入reactiveToRaw的proxy对象是否相等。
② 判断target有没有当前key,如果存在的话,改变属性,执行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SET, key, value, oldValue)。
③ 如果当前key不存在,说明是赋值新属性,执行trigger(target, TriggerOpTypes.ADD, key, value)。

trigger

/* 根据value值的改变,从effect和computer拿出对应的callback ,然后依次执行 */
export function trigger(
  target: object,
  type: TriggerOpTypes,
  key?: unknown,
  newValue?: unknown,
  oldValue?: unknown,
  oldTarget?: Map | Set
) {
  /* 获取depssMap */
  const depsMap = targetMap.get(target)
  /* 没有经过依赖收集的 ,直接返回 */
  if (!depsMap) {
    return
  }
  const effects = new Set()        /* effect钩子队列 */
  const computedRunners = new Set() /* 计算属性队列 */
  const add = (effectsToAdd: Set | undefined) => {
    if (effectsToAdd) {
      effectsToAdd.forEach(effect => {
        if (effect !== activeEffect || !shouldTrack) {
          if (effect.options.computed) { /* 处理computed逻辑 */
            computedRunners.add(effect)  /* 储存对应的dep */
          } else {
            effects.add(effect)  /* 储存对应的dep */
          }
        }
      })
    }
  }

  add(depsMap.get(key))

  const run = (effect: ReactiveEffect) => {
    if (effect.options.scheduler) { /* 放进 scheduler 调度*/
      effect.options.scheduler(effect)
    } else {
      effect() /* 不存在调度情况,直接执行effect */
    }
  }

  //TODO: 必须首先运行计算属性的更新,以便计算的getter
  //在任何依赖于它们的正常更新effect运行之前,都可能失效。

  computedRunners.forEach(run) /* 依次执行computedRunners 回调*/
  effects.forEach(run) /* 依次执行 effect 回调( TODO: 里面包括渲染effect )*/
}

我们这里保留了trigger的核心逻辑

① 首先从targetMap中,根据当前proxy找到与之对应的depsMap。
② 根据key找到depsMap中对应的deps,然后通过add方法分离出对应的effect回调函数和computed回调函数。
③ 依次执行computedRunners 和 effects 队列里面的回调函数,如果发现需要调度处理,放进scheduler事件调度

值得注意的的是:

此时的effect队列中有我们上述负责渲染的renderEffect,还有通过effectAPI建立的effect,以及通过watch形成的effect。我们这里只考虑到渲染effect。至于后面的情况会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和大家一起分享。

我们用一幅流程图说明一下set过程。

F8EC8C48-445F-412E-A712-123667075195.jpg

五 总结

我们总结一下整个数据绑定建立响应式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1 初始化阶段: 初始化阶段通过组件初始化方法形成对应的proxy对象,然后形成一个负责渲染的effect。

2 get依赖收集阶段:通过解析template,替换真实data属性,来触发get,然后通过stack方法,通过proxy对象和key形成对应的deps,将负责渲染的effect存入deps。(这个过程还有其他的effect,比如watchEffect存入deps中 )。

3 set派发更新阶段:当我们 this[key] = value 改变属性的时候,首先通过trigger方法,通过proxy对象和key找到对应的deps,然后给deps分类分成computedRunners和effect,然后依次执行,如果需要调度的,直接放入调度。

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比如:

① 为什么要用effectStack数组来存放这里effect。
② 什么时候向deps存入其他的effect。
等等...

带着这些问题,希望我们在接下来的文章中,一起探讨。

微信扫码关注公众号,定期分享技术文章

你可能感兴趣的:(前端,vue3,响应式,源码分析,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