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永正五重教学法

随笔143:于老师的“五重教育法”,使我深受启迪,在我的语文教学中,引领着我自觉不自觉地尝试和实践着“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情趣 、重习惯”。再读“五重教育法”,我感到自己的确是在与一个高尚的人对话。如“重情趣”是说一是对学生有情,二是对语文教学有情。于老师关爱每一位学生,特别关爱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在他的词汇里,没有“差生”这个词。他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差异,千方百计使学生在各个方面都得到发展,尽量发展学生的特长,把每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个”的人。这是于老师的学生观和教育观。要真正做到这一点,谈何容易?在一线奋战的教师们,有谁不被差生的问题所困扰?纪律差,成绩差,习惯差……然而,当我们静下心来,扪心自问,我们是否能够像于老师一样,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理解学生,宽容学生,走进学生的心灵,蹲下身来,静听学生的心声?如此一来,相信我们的学生也会感受到跟我们学习是一种快乐,也相信每一个学生都会得到应有的进步和发展。爱学生,对学生有情,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做一名称职的语文教师,还应如于老师所说,对语文教学有情,对上课有情,关注教材,关注学生。课堂教学,是老师、学生和教材三者之间的对话。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作者情感的产物,于老师提倡教师课前与教材对话,把握文章的情感基调,课堂上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将文中丰富的情感传递给学生,感染学生,组织和引导学生与教材对话,使语文教学的人文性和趣味性得到充分的体现。

  “重感悟”就是把学习的权利教给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读书,自己体会,要悟其义,悟其情,悟其法。

      没有读到“五重教学法”之前,我以为学生积累的内容无非是课内与课外的语言积累,而于老师所说的“重积累”,不仅指的是语言的积累,还有生活的积累和感受的积累。语言的积累主要靠读和背,生活和感受的积累则需要引导学生与自然与社会亲密接触,搞好实践活动。这就比我理解的意思要宽泛得多了。

    我很赞同于老师“重迁移”的说法。迁移,就是举一反三,就是运用。读的迁移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紧密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收集资料、概括课后问题、续写、写读后感等形式的练笔,是最直接的由读到写的迁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于老师在教学中,特别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认为好的习惯,可以受用一生。这使我想起了这样一句话:“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形成品格,品格决定命运。诚然,成也习惯,败也习惯。”

   

你可能感兴趣的:(于永正五重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