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提倡善良,这个理念,他们自然应该身体力行。这个善良,也是他们对信众的思想干预。
我们知道,佛教有来生的说法,实际上是一种吓唬,能起到对恶行的吓阻作用。
而佛教对其弟子有更高的要求,由于我不懂佛教理论,我这里用一种比较比较通俗的说法来描述这个要求,就是内心平和。
内心平和比善良要求更高,更难达到,所以这个要求是对佛教弟子的要求,不是对信众的要求。
这需要专门修炼。
我们看,佛门弟子放下了俗世的利益,甚至关系(家里人同任何俗世的人一样,都是施主),在佛门净地吃斋念佛,才有可能修炼到内心平和。
比如李叔同,已经是一个学问大师了,要想修到内心平和,也要抛妻别子,放下一切。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内心平和要比善良高一个层次。当我们表达善意的时候,我们仍然保持我们的利益。
但如果要修到内心平和,就需要首先放下利益。
现在可以看到宗教搭台,经济唱戏的荒谬了。
将经济利益引入宗教,就断绝了宗教人士修炼到内心平和的可能。可以说是对宗教的毁灭性打击。
现在我们来看看,为什么引入利益就会阻碍内心平和之路?
相信佛教等宗教有自己的理论解释,但我不懂。我从大脑的构造来解释这个问题,可能不一定对。
由于我是脑科学的门外汉,不太知道这门科学的术语,因此用自己比较通俗的语言来给出一个模型:大脑=上脑+中脑+下脑。
下脑最先出现,它能指挥最基本的身体活动,它没有思考能力。之后是中脑,它也没有思考能力,但是它有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功能:产生情绪。再之后是上脑,它就有了思考能力,它就是新皮质,现在占了大脑96%的体积,因此人类有了复杂分析的能力。
跟我们问题最紧密相关的是中脑,它大致就是边缘系统,没有思考能力,但时时刻刻在产生情绪(这是一种物质),它也能直接指挥身体(这种情况叫情绪绑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我们应该竭力避免的,原因很简单,没有思考能力的来指挥,会闯大祸)。
情绪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机制,几千万年前就是,今天仍然是。我们人类承蒙它的保护发展到今天,但它也是我们一切精神压力的根源。
如果我们的利益受损或者可能受损,它发出的情绪就会令我们不舒服,这样来提醒我们。注意它现在已经不是身体的指挥者了,指挥者是上脑,它要向上脑发出信息。上脑作出的任何决定,要由它和下脑来执行。上脑不能直接指挥身体。
由于中脑在几千万前就进化完成了,那个时候的环境跟今天大不一样,非常恶劣。可以想见,中脑对外界是非常怀疑的。它会过度保护我们的利益,使我们的内心得不到安宁,这就是心理压力。
上面的分析,可能清晰地看到,利益会阻碍内心平和的达成。只要我们有利益在,中脑就会拼命地保护它们。
因此,佛教才会要求其弟子放下利益以达到内心平和。也可以看出,内心平和的目标非常难于实现。
对于俗世中的人来说,不存在放下利益的问题(因为要生存),能作到的,是淡化利益,这样可能接近内心平和的目标。
举一个例子,写作。
我们看到一些情况,写作很伤身体,这些情况中有不少著名的作家。
但同时,我也看到一种说法,写作是通向心理疗愈之路。通过它,可以接近甚至达到内心平和。
为什么会有这种区别?
前者,是商业写作,写作是为了某种利益(不一定是金钱,更普遍的是被读者认可),利益进来了,就能伤害机体。这是得到利益的代价。
后者,是心灵写作,只听从自己的内心,不为任何利益写作,只是不断地整理自己的思想,记录自己的困惑,写出自己认为的答案。这样就可以去接近内心平和的目标。持这种观点的是一个美国作家,她没有说得这样直白,但大致是这样的意思。
中脑在利益受威胁或受损时会发出使人不舒服的情绪,这里说的利益是广义的,不限于物质,也包括精神上的东西。
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会有听到不同观点会不高兴的现象,这种现象并不鲜见,就是被称为第一时间反击的模式。
反击不一定可见,很多时候在心里进行。可以想见,这会阻碍内心平和。在佛教理论中,没有这种模式的地位,需要戒除,是放下利益的一部分,这就是精神利益的例子。
俗世中人,要想内心平和,非常困难。最重要的原因是无法放弃利益(生存所需)。作为一种折衷,可以放弃一些精神上的利益。第一时间反击模式,在心理学上被认为是负面的,宗教理论中也认为它不对,是一个能安全放弃的精神利益。
追本溯源,这个模式是中脑作为人的司令部时的战斗/逃跑模式的现代变种。它之所以普遍存在,是因为历史非常悠久。这是当时能保护自身的唯一选择。
现在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所以可以放弃而没有风险,收获的是减轻心理压力的好处。
脑科学中有个观点,就是有些古老的东西留存下来了,它们可能是我们现在不需要的。但是,它们就在那里,给我们带来精神上的困扰。我们只有在上脑这个层面作一些放弃。这是追求精神快乐的一种途径,很可能是主要途径。这可以作为梭罗下面这句著名的话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