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人生不迷茫

有人跟我说,不知道毕业后该干什么工作,感到很迷茫。副人格的第一反应是,要开启安慰模式了,通过站立场、批坏人、转话题、拖时间等手段来分散注意力,进行心理控制。主人格指出,这种治标不治本行为不是我的风格啊,万一是认真的想解决这个问题的呢?

那么我也愿意付出注意力来写一篇文章,给你,也给我自己。毕竟,除了joker和batman之类的人,谁的人生不迷茫呢?


如何不再迷茫

迷茫,迷于不知如何选择,茫于四周都是路。当日子日复一日,由于人的喜新厌旧,每一天的价值在不断地下降;日子受到外来作用而无法继续或者终于下降到值得冒险的时候了,开始考虑远一点的事情了,却发现世界充满不确定性,人也就迷茫了。也就是人处在南极点上,其实周围都是北,反而不敢确定人生要如何度过了。

在这路上,大多数人是这样选择的——学习,工作,结婚,生子,养育。很明显,这不一定能达到收益最大化,毕竟说不定你是个犯罪特长者呢;但是,这些大家常常走的路往往能损失最小化,而且不用担心打上异类的标签。只是,每个小方向仍需要去纠结,小方向上仍旧有很多的选择,仍旧会陷入迷茫状态。

所谓不迷茫,就是看清自己、看清选择了。看清自己,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取向;看清选择,就是知道选择所带来的成本。

不迷茫不就是看清了嘛。

看清自己,我觉得要从记忆出发。我一直认为,只有在意识到自己在思考时,人才活着;而其他状态下都是生与死的叠加,都在创造着记忆。记忆就是真实世界中你的故事,你可以从中得到自己,这一部分会在之后详细说明。

看清选择,则是要立足于世界。首先,要收集信息,信息来源不限于互联网、人、app等,尽可能的获取相关信息。接着,是将各个选择分类对比,从各个价值取向上分析,比较出各个选择的成本。最后,是进行选择,结合自己的价值取向,得到最好或者不是最坏的选择。

看清了这两个确实不会迷茫了,并不代表了不会焦虑。因为,损失的最大代价——成本的存在。人是很贪心的,一个选择中,会收获很多种价值,我们往往想把所有的都达到最大化,但是这是不可能的。选择了这个,必然放弃了其他,成本让人陷入了纠结;选择完还可能出现后悔,明明已经是沉没成本了。明明没有得到,我们却会担心他的失去,确实是很有意思的事情。人之常情,不可避免,这个只要拖时间就行了。(本段仅限于分析成功型人格)


看清自己

自己虽然是动态的,但是是有迹可循的,这条痕迹根植于你的记忆中。可以通过这个方法去挖掘它,源于《假性亲密关系》。

具体来说,你需要:

1.划分人生阶段

将自己的人生划分为8个阶段,这数字没有特定含义,只是一个结构上的要求。每一个阶段用一个重要的事件或者时间点来界定。第一个阶段从出生开始,最后一个阶段一直持续到当下。

2.罗列重要事件

每个阶段里找出10件对你影响重大的事件,这个数字也仅是一个结构上的要求而已。这些事件应该对你的情感,性格,生活轨迹,人际关系有比较大的影响。

我建议你关注这样一些事件:生活轨迹变化的转折点,重大的失败或意外,重要的决定,情感上冲击很大的事件,记忆深刻的事件。这些事件多半与他人有关系,我建议你重点关注与父母或者其他亲近的人。

罗列这80个事件本身可能就是个挑战,有的需要努力回忆,有的需要去询问他人,让别人帮你回忆。你可以先定义好一个阶段,去搜罗事件,分析,然后再进入下一个阶段。

3.分析事件

每一个事件下面,你都需要回答以下几个问题:a.这个事件给你带来了哪些认知和想法上的变化?b.这个事件给你带来了哪些情感上的冲击或者影响?c.这个事件和现在的你有什么关系?换句话说,这个事件如何塑造了今天的你

内容上没有太多要求,每个人都有权利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写自己的个人史。唯一需要你坚持的是8个阶段,总共80件事情,每件事情3个问题回答,这样写出来的东西才能足够细化。你愿意每个问题随便回答下,或者详细地写都可以。要花多少时间,要写多少,都是你的决定。

不推荐的自我认识方法

市面上常常使用二元问题分析,比如说让你与众不同的一件事情或一个事物是什么?你觉得人们如何看待你?如果金钱不是约束条件,你会选择做什么工作?你这一生靠什么支撑下去?让你感激的是什么?如果你明天将会死去,你对现在的生活满意吗?有没有一部你看了一遍又一遍的电影或者书籍?如果以你的经历来拍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将会是怎样的?你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

这些问题都无关痛痒,根本找不到和自己的关系,更不用说有些问题自从提出就把自己带沟里了。特别是结果如果是要公开的话,人更是会美化自己的选择。

其他推荐做的事情

以上都属于总结与反思个人经历。事情可以通过收益与半衰期分为四类,源于《精进》。推荐做一些长半衰期的事情,比如创造平台或者产品,获得高峰体验,寻找并获取资源,提高审美,建立与维持信任,保持与促进健康,利他,反思与总结个人经历,构建思维体系,训练技能。


看清选择

就如同《这本书能让你戒烟》一样,看清了,也就不迷茫了。

1.收集信息

从官网到职人,从互联网到实习;都是可以做的。要记住,凡事都有成本,你如果想节约决策成本,那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以及不确定性。

2.多维比较

根据《生涯咨询与辅导》,常见的职业价值有这几个,冒险性、领导性、竞争性、创造性、弹性时间、工资、助人、独立、推理性、说服他人、体力劳动、社会声望、公共接触、例行过程、季节性、旅行、照顾小孩、手部操作、机械操作、机械运算;《精进》中进一步补充了培训指导、工作强度、团队氛围、考评制度、晋升空间、工作环境、食物、艺术性。

如果是我,喜欢从收益、风险、成本三个方面分析,风险和收益可以算出期望值,期望值远高于成本不就是一个很好的待选项吗?

3.进行选择

是个人就有需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可以看到人的大部分需求的种类:1.基本需要,衣食住行性;2.保护产权、安全;3.被爱;4.被尊重、有多个选项;5.自我实现、美。当然,马斯洛的需求层次假设已经被证伪了,这个不讨论。对于需求的排序,也就是价值观。选择只是价值观的体现而已。

这里主要要避开三个常见的隐含假设的陷阱:1.赛道假设,人生是一场比赛,我们追求的是成功,事实并不是这样的,成功=运气+努力,大部分工作是运气型的,我们应该追求的是个人的发展,也就是成长,源于各国的《宪法》;2.低关联假设,学这些对之后的工作没有用,事实上大部分工作技能都可以通用;3.零和博弈,工作是你死我活,事实上双赢才是主流。

当然,最后是否使用分析原则来做出决定,还是用拇指原则来做出决定,那随便啦。论自由,就是用自己的意志做出决定,然后对自己的人生负全责。

拇指原则本用于婚恋关系:生理上有冲动,精神上受鼓舞,沟通上很流畅。套用到其他选择:能自己养活自己,能够找到做这事情的高大上的理由,周围人都还不错。

很可能选择都是徒劳的,不管做了哪个选择,最终带你走向目的的,并不是某一个选择,而是那些你不会改变的东西。


对工作的迷茫

什么是工作?工作就是一场交易,一个人不叫工作,两个人进行交换才是。既然是交易就有付出与收获,这个就是要比较的重点。

工作的类型可以简单分为三类(源于《修真四万年》《通往财富自由之路》):战斗型、创造型、连接型。战斗型工作是将自己的时间一次卖出一份,常见的形式是各种服务类工作、管理类工作、计件类工作,比如说做实验,做完一个实验就收获一个实验记录。创造型工作是将自己的时间卖出多份,常见形式是搭建一个平台或者创造一个产品,比如说发论文,发完的论文可以在之后的生涯里被人应用,为你带来声望。连接型工作是购买别人的时间,常见的形式是构建团队等创业行为,比如说带学生,学生的成果也能提升你的声望。举的这三个例子是想说明,有的工作是可以三者结合一体的。

推荐的工作价值序列为:连接型>创造型>战斗型。


我的选择

科研工作是一个少见的低层级和高层级人员都可以进行多型工作的工作,也就是你刚进组不久,就可以进行创造型工作和连接型工作,而且工作的成果是你可以直接获取的。

1.战斗型工作:查资料、找问题、做假设、做实验、做分析。这一部分除了自我技能的提升以外,也就只能满足自己好奇心了。如果再不注重总结以及改进,在重复性工作下,边际收益不断递减,最后就是改行了。

2.创造型工作:写论文。一般课题组都会将一作给学生。

3.连接型工作:带师弟师妹,带学生,以及向上管理。科研中有共同一作和通讯作者来保障这方面的权益。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的人生不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