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千年科举&"励志堂"(2)

        上接:(原创)  千年科举 & "励志堂"  (1)

       上集对北京励志堂做了简介,本集按照该馆的展览顺序,介绍:“北京人与千年科举”这部分内容。

        前言

          北京人与千年科举

        北京人,生活在科举时代的北京人,与科举有着近八百年的不解之缘。自金代建都北京,中国科举最高等级的会试、殿试多数在北京举行,北京人一直浸润在浓厚的科举文化之中。

        北京人,在这千年科举大考场上可谓得尽天时、地利、人和之便利,就连考场都设在咫尺家门,理应占尽先机,风光无限、独领风骚。然而纵观八百年的科考成绩,实在令北京人汗颜。进士、状元人数(不含满族)竟然逊于苏州一区,深究根源,竟然是北京文化所致。

        北京文化,是八百年帝王之都特有的文化,传统道德文化是主流,又融进了宫廷文化、官场文化、外来文化和民俗文化。就是这种文化造就了北京人和北京人的大爷习性,他的土壤就是北京相对优越安定的生存环境。

        传统道德文化,造就了??善良;宫廷文化使北京人沾上了富贵之气,举手投足之间透着一股大气和优越感;江南文化使北京人在燕赵豪爽之中又增添了几分儒雅之气;官场文化使北京人沾上了圆滑之气,故有京油子之称;市井文化使北京人沾上了市井之痞气,就是这些文化造就了北京人的大爷习性,这种习性,使得北京人就像一个被娇宠的富家子弟,这其中最缺少的就是置于死地而后生的奋勇之气。

        在北京历史上所有重大事件中,难见北京人振臂一呼的身影。在当代国家领导人之中也没有一个真正的北京人。在领军科研的院士和学部委员之中,北京人也系凤毛麟角。这些现象,与北京文化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北京文化,未能让北京人在千年科场上扬眉吐气,这已成为历史。北京人的优越感在外来人的巨大成功面前已荡然无存。今天的北京人,审时度势,不断地完善自己,在新时代的科举大考场上重塑自身。北京人的大爷习性和大爷形象将渐渐远去、成为历史。

北京:千年科举&

  下图、清:北京举人卷         此卷为举人徐仁镜乡试卷。徐仁镜,顺天府大兴人。该人光绪癸巳年中举人,于光绪二十年殿试高中(二甲四名)进士。其兄徐仁铸光绪十五年进士,兄弟二人皆积极参与戊戌变法,双双被慈禧革去官职。有清一朝,北京徐姓共中进士九人。

        此卷为“顺天乡试硃卷”,题目为:“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嚴乎”

北京:千年科举&

北京状元目录

朝代            姓名                            简   介

宋           翟永字仲坚,      中都良乡人。宋人以经义兼策取士,永中第一,迁翰林直学士。

辽            张俭                     (962年-1053年)字号不详。辽圣宗统和十四年(996)丙申科状元,官至左丞相、封韩王。其为人廉洁奉公。居相位二十余年,对朝政多有裨益。即使其退休后,遇朝政大事,兴宗仍至其寓所咨询,后来病逝于家、享年九十一岁,敕葬宛平县。

                杨佶                       南京(今北京)人,字正淑,生卒年不详。辽圣宗统和二十四年(1006)丙午科状元.杨佶居相位,以进贤选能为己任,事总大纲。佶善诗文,卒后有《登瀛集》行于世。

                韩昉                       燕京人,字公美(1802-1149)。辽天祚帝天庆二年(1112)壬辰科状元,所著《太祖睿德神功碑》,为当世所称誉。

元            宋本                     (1281-1334)字诚夫、大都人。至治元年(1321)策士,赐进士第一。读书穷日夜,句探字索,必通贯乃已。以敢言称。本善为古文词,峻洁刻厉。著有至治集四十卷,《元史本传》行于世。

明            魏藻德                  (1605-1644)顺天通州人,字思令,号清躬。崇祯十三年庚辰科状元,崇祯十五年骤擢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德有口才,凡上书言事,无不迎合帝意,时正值国家危难,魏藻德举措失当,义军攻破京城,迟疑不决。后李自成在北京称帝,魏藻德投靠李自成,后被李自成所杀。身为首辅丞相的魏藻德,投机取巧、结果两面不是人,既为义军所不容,又为封建士大夫所不齿,自己受尽凌辱和酷刑,脑裂致死。

清           陈   冕                       1859-1893,顺天宛平人,字冠生,原籍浙江。光绪九年(1883),癸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光绪十五年(1889),31岁充湖南乡试考官。光绪十九年(1893)回原籍查祖茔,卒于济南历城,陈氏由科举而入仕,未大显而夭亡,所以知道的人不多。

           清代北京的满蒙状元

麻勒吉         满洲正黄旗人,瓜尔佳氏,字谦六。顺治九年(1652)满洲进士第一。授修撰,历宏文院学士兼礼部侍郎。康熙七年(1668)擢江西江南总督,在吴淞江建闸疏河,以通水道,不令壅阻。后以事解任,补督捕理事官,从简亲王喇布征讨吴三桂叛乱,师还授提督九门步军统领。

图尔震        字正中,满洲正白旗。顺治乙未满洲榜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历任甘肃布政使,陕西巡抚,后官至工部侍郎。工诗文。

崇绮            字文山,姓阿鲁特氏。蒙古正蓝旗人,隶属满洲镶黄旗。同治六年(1865)一甲第一名进士,官吏部尚书,封承恩公。八国联军攻入北京,任留京办事大臣,抵抗失败后自缢而死。谥号文贞。擅画芦雁。

北京:千年科举&

下图、上部“文名肇起”匾额      题匾人:北京大兴进士邵自昌

                                                  北京的榜眼、探花

     一甲             姓名           年代             生平

第         陈澜            明           宛平人,弘治九年丙辰科一甲二名。榜眼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张永琪        清           大兴人,顺治九年壬辰科一甲二名。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少卿

                         田志勤        清           字崇广,号平圃,大兴人。雍正十一年癸丑科一甲二名,榜眼及第,授翰林院编修、侍讲。著作有《业精堂诗草》

                         陈云            清           宛平人,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一甲二名,榜眼及第。

                       龚宝莲         清            字静轩,大兴人。道光二十一年榜眼,官至翰林院编修。曾任会试同考官、江南乡试主考官,广东学政、詹事。其在维护考场风气,杜绝作弊方面颇有建树。

                       查亲            清             满正红旗人,顺治九年榜眼,翰林院编修,

第      岳正            明             正统十三年一甲第三名进士。探花及第,授翰林院修撰。

                      李奭棠         清            大兴人,顺治三年丙戌科一甲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礼部尚书。

                     黄叔琳          清            字昆圃(1674-1756)大兴人,康熙三十年辛未科一甲三名,授编修,累迁侍讲。历任鸿胪寺少卿,刑部侍郎。雍正元年(1723),调吏部、旋授浙江巡抚,剪除巨恶,辨释冤狱。灾伤则赈之,贪墨则黜之。尤以荐贤为重。雍正三年(1725),奉旨赴海塘效力。乾隆元年(1736)授山东按察使,以兴贤育才为己任。

                     俞大猷         清            大兴人,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一甲三名,探花及第,山东泰安府知府。

                     杨霁             清            字子和,汉军正红旗人,探花授编修,同治六年,督广西学政。光绪二年任河南副考官,外官至广东、湖州知府,书法闻名朝野

                    索泰              清             满正白旗,顺治九年(1652)探花,翰林院编修,兵科给事中

                    刘世安         清             字静皆,汉军镶黄旗人。光绪十五年探花,翰林院编修,光绪十七年陕西乡试主考官。十九年顺天同考官,甘肃学政。

                                   下表:北京进士名人

         年代                         姓名                                               生     平

代                          窦仪  五子登科                  蓟州渔阳人(914-966),字可象。后晋天福年间(936-947)举进士。历仕后晋、后汉、后周,官至端明殿学士、兵部侍郎。入宋、迁工部尚书兼判大理寺,后又加礼部尚书。窦仪知识渊博,熟知前朝掌故,为人庄重正直。

                                 窦俨    五子登科                 蓟州渔阳人(窦仪弟),乾祐及第。窦俨(919-960),字望之,后晋天福六年(941)进士,历左拾遗,仕汉为史馆修撰,后拜中书舍人。后周时累拜翰林学士,判太常寺。入宋官至礼部侍郎。窦俨的学问也非常渊博,有文集70卷,尤其精通礼乐。

                                 窦侃    五子登科                 蓟州渔阳人(窦仪弟)乾祐初及第。官至起居郎。

                                窦偁     五子登科                蓟州渔阳人(窦仪弟)乾祐中及第。窦偁(925-982)字日章,汉乾祐二年举进士。累官至北宋参政知事。宋太宗赵光义对他的正直敢言很欣赏,任他为宰相。

                               窦僖      五子登科                蓟州渔阳人(窦仪弟),广顺初及第,官至左补?。

明代                      史可法                                 (1601-1645)、大兴人,崇祯元年戊辰科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弘光政权建立后,拜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督师淮扬,竭力协调江北四镇将领抵御清兵。顺治二年(1645)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困守孤城,与清人死战。后多尔衮劝降,其拒绝投降,城破后被俘,为清人所杀。史公为国为民之大义,为后人所推崇。

清代                      朱筠                                     (1729-1781)字美叔,号竹君,又号?河,顺天大兴人。朱珪之兄,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官翰林学士。书法一本六书,自然劲媚,卒年53。

                              朱珪                                      (1731-1806)字石君、号南崖,晚号盘陀老人,顺天大兴(今属北京市)人。朱筠之弟,清状元金甡之门徒。乾隆十三年(1748)进士,官至大学士,晋太傅,谥文正。嘉庆帝写诗称其“半生惟独宿,一世不言钱”。工隶书,卒年76岁。本馆有其两方匾额。

                             邵自昌                                   号楚帆,大兴人。乾隆戊戌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左都御史。著有大兴邵氏族谱,其家族有多人进士登科。本馆有其两方匾额。

北京:千年科举&

                 北京的书院

        中国的书院首兴于唐代长安,至金、元,北京始有书院。书院是官学和私学之外的有一种教育场所,它有官办和民办之分。书院的宗旨,是以释发经义、研读学问为主,它培养了大量人才,造就了众多学者。到了清代,已完全为科举仕途所用,学术上丧失了独立性。随着科举被废除,书院大多改为学校,北京的书院已成为历史。如在闲暇之时探访古书院,寻觅与科举相关的趣事,也是一件雅事。

                                  元明清北京书院概览

朝代                 名称                        地点                      概  况

元代            太极书院                  元大都           杨惟中所建,收藏图书约8000余卷,聘请大儒赵复、王粹担任主讲,招收学生达百人。以传播程朱理学为主。对理学在北方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明代消失。

                    谏议书院                  昌平县           元文宗天历年间昌平驿官宫祺奏建,为纪念唐幽州昌平忠臣刘?所建,此后书院多次废弃。乾隆年间重修,改名燕平书院。

                    文靖书院                  房山                元初,房山赵密、贾壤建书院,教授乡里。元顺帝诏赐匾额“文靖书院”,至乾隆年间废止。

明代            首善书院             宣武门东大街         明天启二年(1622),都御史邹元标、副都御史冯从吾建首善书院,抨击时政,映射阉党当道,遭奸臣魏忠贤忌恨。虽然首善书院从建立到废止仅短短二十个月,但其表现出与东林书院同样的与黑暗作斗争的文人气节,为世人所敬仰。

                      通惠书院             通县                        嘉靖二十八年御史阮鄂建,因临近通惠河,所以因河得名。后逐废,前后共存十五年。

                      双鹤书院            张家湾                     万历年间淮抚李三才

                      白檀书院            密云县                     明万历年间,按察使王见宾到密云视察,发现当地近30年来读书人没有中过举人的,更别说考中进士了,为此他设立了白檀书院。万历二十二年,密云县令康丕扬重修,授业讲学,因密云汉代称为白檀县,所以由此得名。

清代              金台书院            崇文金鱼池           金台书院的前身是降清明将洪承畴的私宅-洪庄。清康熙三十九年,顺天府尹钱晋锡设义学,收孤寒生童就读。康熙特赐御书“广育群才”匾额。乾隆十五年正式改名为金台书院。此书院与官学无二,为士子准备科考的场所。

                       潞河书院             通州                       清康熙五十九年(1780)仓督张仪朝、通州知州朱英创建于西门内,四十三年知州高天凤因文昌阁书院倒塌,学生无固定场所,乃选择学宫西文昌祠为书院。光绪四年(1878)改为鸿文社。经史校勘家张云章、进士王茂荫曾先后在此掌教。

                      卓秀书院              良乡                       清道光二十七年,知县程仁杰修建,属官办书院。

                     云峰书院               房山                       云峰书院前身为房山义学,乾隆十八年知县邱锦改建为书院。在嘉庆、道光年间多次重修,性质属官学化书院。

                     蒙泉书院                顺义                      清同治七年知县王尔琨建,在顺义县儒学明伦堂后,属官办书院。


                  左下照片:书院同学相聚                                 右下照片:“翠屏书院”石匾

北京:千年科举&

                                                        北京著名进士         

        朱珪兄弟,称之为“北京著名进士”当之无愧。朱珪和和珅多年抗争,乾隆死后,辅佐嘉庆办和珅大案,置和珅于死地。嘉庆对朱珪评价甚高:“大学士朱珪持躬正直、砥节清廉,经术淹通。”“半生惟独宿,一世不言钱”。朱珪;养心,勤业,敬身、律己,致诚、光明磊落,关心民间疾苦,为国事呕心沥血,为古代官吏之楷模。

         中左图:“一门三举人”照片         中:“燕翼诒谋”匾 题匾人:北京进士朱珪

        中右图:“朱珪墓碑”照片      朱珪墓在西山吕村二老庄

        左下图:“北京举人村”照片     北京门头沟区斋堂镇灵水村,此村曾出过2名进士,22名举人。

        右下图:“北京进士登科分布”图

北京:千年科举&

  下图、   清   进士题名录

        此册为雍正五年进士题名录,本科共录取进士226名。确属顺天府人(北京)计10人,从已知史料看,此10人中尚无一人有成就而史稿中有记载。

         (上排左起第一:张灏:顺天府宛平县籍浙江钱塘人。其余39人均为外地籍人)

北京:千年科举&

                                                      北京会馆与科举

        会馆,顾名思义,即为参加科举会试举人所建之馆。会馆的出现是在明代永乐迁都北京之后,通常是在北京的为官者筹建,主要为方便本府各州县来京科考人员的生活。随着城市的发展,商业等会馆也涌现出来。

        为了区别商业等会馆,统称为科举而设之所为“试馆。” 据统计北京共建有会馆420余所,其中80%为“试馆”,约320所。这些会馆,便利了外省来京举子。在明清两朝,共在北京举行会试200余次,来京举子约为150万人。会馆成了举子的娘家,一旦中了进士、状元,所有会馆几乎成了其府第,报喜及官员迎送皆在此。

 名称                          地址                              概  况

湖广会馆              虎坊桥西南                明朝万历年间,当时的权臣张居正捐私宅修建了全楚会馆,后来于清嘉庆十二年改建为湖广会馆,之后多次翻修。

歙县会馆             宣武门外大街            创建于明末,是北京最早的会馆之一,原为商馆,清初改为会馆。这里曾居住过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过的唯一中国人王茂荫

福州会馆             福州馆街                    为明万历年间叶向高私宅捐建。1813年林则徐初入京,官卑俸低,寄住贾家胡同莆阳会馆,当得知福建籍刑部尚书陈望坡辞官告归,捐出私宅建立福建新馆时,毅然将代人书折写文的笔润全部捐出,用于新馆装修,得到闽籍旅京人士的称赞和响应,踊跃效仿捐助,促成新馆的建立。

安徽会馆       宣武区后孙公园胡同      由李鸿章兄弟于同治十年(1871)建造。馆址孙公园原是明末清初学者孙承泽的别墅故址,有三大套院、清式戏楼,还有思敬堂、藤闲吟屋、龙光燕誉堂等。会馆北面有园,会馆内亭馆廊树具备,屋数百间,总面积达9000多平方米。

浏阳会馆       北半截胡同                        始建时间不详,会馆是由前后两个相连的跨院及前院南边的到跨院组成。共有房屋30间,占地约800多平方米。会馆前院西屋是谭嗣同义士故居。浏阳会馆除谭嗣同故居外,前院南跨院有间小屋是维新志士议事的地方,在这里康有为、谭嗣同等经常朝夕相处,研讨变法维新的各项政策,对维新变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

南海会馆      宣武区米市胡同               始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清时南海县每次来京的会试者不下百人,为解决举子的食宿问题,道光三年,吴荣光、李可端、邓世宪等人发起并筹措资金购得米市胡同宅所,尔后又购得南侧房一处,于是南海会馆雏形形成。光绪三年又购得左邻右舍数院,共有13个院子、190余间房,康有为曾在此领导了维新运动。

北京:千年科举&

下图、中国古代匾额概说

        古代匾额,是古代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物质文化、文字等众多技艺相结合的产物。匾额的出现,就是统治者治理国家的需要,以文治国的重要手段。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为维护封建统治,维护社会秩序,传播文化道德,彰显民族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匾额之源:由古代木、石、旌、旗等国家应用的的标志演化而来。

匾额之初:其雏形始于春秋战国,七国大兴王城宫殿建设之时。

匾额之始:秦始皇统一文字,始定匾额形制、名称及字体,曰“署”。

匾额理论基础:先秦诸子“名”学,孔子曰:“名正言顺”。

匾额的功用:主要是“标识名称”和“宣扬教化”。

匾额的体系:两千多年形成“官方匾额”和“民间匾额”两大体系。

匾额文化属性:官方匾额,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官方文化。民间匾额属于雅文化,匾额中没有民俗文化。

匾额的艺术范畴:属于古代“标识名称”的艺术和“宣扬教化”的艺术。

匾额与装饰:“标名”与“教化”是其首要作用。与古建筑相得益彰,使之装饰效果突出,装饰是客观效果。

匾额与书法:优秀的书法,使匾额主旨更突出,增加了传播性,观赏性,延续了匾额的生命力,成就了榜书艺术体系。

匾额,在理论研究上缺失太多。版面所限,更多的问题将在文章中探讨。 

           古代匾额两大体系

官方匾额:匾额之始,就确定了其官方地位,在秦之后的千余年中,悬挂匾额是官方特权。秦始皇之言:“运理群物,考察事实,各载其名”,证明了这一点。二千余年的沿革,形成了庞大的“官方匾额”体系,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民间匾额:民间大量应用匾额则始于五代和宋初,自旧的里坊制破解,城镇街巷格局的形成,人们可以临街开门之时。民间匾额除用于标识名称外,大量是民间教化匾额,名目繁多,包括寺庙匾额。但多以颂扬人的美德为主,展示着民间的是非观、道德观和价值观。商业匾额虽然众多,也不乏名人题写,但因不具有强烈的政治内涵和道德教化作用,所以排末位。

北京:千年科举&


         全文完

原题:(原创) 北京人与千年科举 ---励志堂掠影(2)

2011-02-25 15:38     发表

2018.12.31     阅读(2069)| 评论(37)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京:千年科举&"励志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