Ø 模块概述 2
本模块工作任务... 2
本模块学习目标... 2
l 任务3-1:三层架构划分... 2
Ø 效果与描述... 2
Ø 相关知识与技能... 3
3-1-1 三层架构的划分原理... 3
3-1-2 ORM(对象关系映射)... 4
Ø 任务的设计思路... 5
Ø 任务的实施... 5
Ø 举一反三... 5
任务3-2:数据访问层... 6
Ø 效果与描述... 6
Ø 相关知识与技能... 6
3-2-1 泛型集合的定义与使用... 6
3-2-2 数据访问层的设计思路... 8
Ø 任务的设计思路... 9
Ø 任务的实施... 9
Ø 举一反三... 11
任务3-3: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11
Ø 效果与描述... 11
Ø 相关知识与技能... 12
3-3-1 业务逻辑层的设计思路... 12
Ø 任务的设计思路... 12
Ø 任务的实施... 12
Ø 举一反三... 14
任务3-4:表示层的实现... 14
Ø 效果与描述... 14
Ø 相关知识与技能... 14
3-4-1 界面层的设计思路... 14
Ø 任务的设计思路... 15
Ø 任务的实施... 15
Ø 举一反三... 15
本模块小结... 15
本模块作业... 17
模块三 基于3层架构的课程管理
模块概述
在上个模块:单层的课程管理中,已实现数据库的连接、命令的执行、不同数据集的应用,并利用应用程序配置文件,和自定义的数据操作类,对程序进行了优化重构。实现一个管理信息系统所需要的技术,似乎已全了。
但是,如果应用程序的功能需求不是这么简单,而是有非常复杂的流程。那么,如果按照上个模块的做法,在最后的重构中设计了一些功能实现方法,并且在同一层调用,界面层的代码就会很长而无序。并且,一旦用户需求改变,则对这么长的代码进行重写,是不可行的。这种做法对于大型的软件是不能承受的。
因此,目前通用的做法是:将应用程序的实现分布在从底向高的三个层。数据访问层实现对数据库记录的操作,这对于特定DBMS是固定的,不需更改的;业务逻辑层利用数据访问层实现业务逻辑,这层是关键,如果用户的业务需求改了,可以在这层中修改,因为这层有很多独立的方法,而且,改某个功能不会影响到别的功能,这种改动就比较科学;界面层调用业务逻辑层实现用户的功能,只要业务逻辑层有这个功能,就可以调用,界面层只需提供输入输出和提示等。这就是基于3层架构的应用程序体系结构,是目前最通用的架构模式。
本模块工作任务
Ø 任务3-1:三层架构划分
Ø 任务3-2:数据访问层的实现
Ø 任务3-3:业务逻辑层的实现
Ø 任务3-4:表示层的实现
本模块学习目标
Ø 1、掌握三层架构的划分原理
Ø 2、掌握各层的设计思路,和层之间的调用关系
Ø 3、利用三层架构实现对课程管理模块的重构
Ø 4、巩固OOP的基本概念和 OOP的编程思路
---------------------------------------------------------------------------------------------------------------------------------
任务3-1:三层架构划分
Ø 效果与描述
图3.1 包含多个项目的3层架构解决方案
本任务要求学生能够将原来的只有1个项目的课程管理模块,重构为标准的具有5个项目的3层架构的模块,并进行恰当的初始化,仍能实现课程记录的添加、浏览功能。在此过程中理解3层架构的划分原理,各层的任务,层之间的调用关系。
本任务的业务流程:
图3.2 单层转化为3层架构的业务流程
Ø 相关知识与技能
3-1-1 三层架构的划分原理
三层架构的划分如下图:
图3.3 三层架构原理图
1、 各层的任务
数据访问层:使用ADO.NET中的数据操作类,为数据库中的每个表,设计1个数据访问类。类中实现:记录的插入、删除、单条记录的查询、记录集的查询、单条记录的有无判断等基本的数据操作方法。对于一般的管理信息软件,此层的设计是类似的,包含的方法也基本相同。此层的任务是:封装每个数据表的基本记录操作,为实现业务逻辑提供数据库访问基础。
业务逻辑层:为用户的每个功能模块,设计1个业务逻辑类,此时,需要利用相关的数据访问层类中,记录操作方法的特定集合,来实现每个逻辑功能。
界面层: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为每个功能模块,部署输入控件、操作控件和输出控件,并调用业务逻辑层中类的方法实现功能。
2、 层之间的调用关系
数据访问层的类,直接访问数据库,实现基本记录操作。
业务逻辑层的类,调用相关的数据访问类,实现用户所需功能。
界面层:部署控件后,调用业务逻辑层的类,实现功能。
将应用程序的功能分层后,对于固定的DBMS,数据访问层基本可以不变,一旦用户的需求改变,首先修改业务逻辑层,界面层稍做改动即可。这种做法使程序的可复用性、可修改性,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大大提高了软件工程的效率。
3-1-2 ORM(对象关系映射)
在图3.1中看到,除了界面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访问层之外,还有2个项目。其中,Common项目中一般放的是公用文件,如数据操作类DBHelper等,被数据访问层的类调用,其必要性在上个模块已述。Modal项目中存放的是实体类。
所谓的对象关系映射Object Relational Mapping,简称ORM,是为了解决面向对象的类,与关系数据库的表之间,存在的不匹配的现象,通过使用描述对象和关系之间映射的元数据,在程序中的类对象,与关系数据库的表之间建立持久的关系,用于在程序中描述数据库表。本质上就是将数据从一种形式转换到另外一种形式。
ORM是一个广义的概念,适应于关系数据库与应用程序之间的各类数据转换,目前有许多自动转换工具可用,如codesmith 等。在本教材中,利用手工书写代码的形式,实现ORM。
如对于学生选课管理系统数据库中的课程表course,其设计视图如下:
图3.4 Course表设计视图
可以这样设计类来描述它:
public class Course
{
privatestring courseId;
public string CourseId
{
get{ return courseId; }
set{ courseId = value; }
}
privatestring courseName;
public string CourseName
{
get{ return courseName; }
set{ courseName = value; }
}
privateint courseCredit;
public int CourseCredit
{
get{ return courseCredit; }
set{ courseCredit = value; }
}
publicCourse() { }
publicCourse(string courseId,stringcourseName,int courseCredit)
{
this.courseId= courseId;
this.courseName= courseName;
this.courseCredit= courseCredit;
}
}
将表中的每个字段抽取为类的字段(注意类型匹配),并封装成属性,设计构造函数,来将表抽取为类。这种类就称为实体类。这个抽取过程称为对象关系映射ORM。
在Modal项目中,为数据库的每个表,都设计一个相应的实体类,这样,就相当于对每个表实体,在.NET程序中,都可以通过类对象来应用。在上面介绍的3层中,通常都会用到实体类对象。
综上所述,这5个项目之间的关系是这样的:
图3.5 三层架构中5个项目之间的关系图
Ø 任务的设计思路
1、在上个模块基于单层的课程管理的基础上,将原有的WINDOWS窗体应用程序的项目,设置为界面层,改名为UI,界面层的控件部署不用改变,并设置为启动项目;
2、在解决方案中添加业务逻辑层项目BLL、数据访问层项目DAL、Common项目、Modal项目,他们都是类库型的项目;
3、将DBHelepr类移到Common项目中;
4、在Modal项目中,为学生选课管理系统的每个表,设计对应的实体类。
5、设置好引用关系后,运行,可实现课程记录的添加和浏览。
注意:此时,3层结构虽已架设好,运行也可实现课程管理的记录添加和浏览功能。但是运行的仍是界面层代码,其余层的代码尚未设计。
Ø 任务的实施
1、在原来的版本中,用1个WINDOWS窗体应用项目就实现了课程管理,在3层架构体系中,当然,这个项目就是界面层。
首先,把原有的项目改名为UI,右击此项目,改名即可。
然后,右击解决方案,选择“设置启动项目”,即可将界面层项目设置为启动项目。
2、右击解决方案,分别生成4个新的项目,这些项目均是类库项目,按照惯例,数据访问层项目起名为DAL,业务逻辑层项目起名为BLL,另外2个项目起名为Common和Modal。
3、右击Common,选择“添加”里的“现有项”,将DBHelper类添加入此项目。右击UI下原有的DBHelper类文件,选择“从项目中排除”。就实现了将DBHelepr类移到Common项目中。将命名空间改为BFCourse.Common,其中BFCourse为解决方案名。以后每个项目中的每个文件,都需要在前面加上解决方案名,这样,就都处于同一个命名空间BFCourse。
4、在Modal项目中,选择添加新建项,参考课程表的抽取方法,为学生选课管理系统的每个表,设计对应的实体类。同理,命名空间改为BFCourse. Modal。
5、此时,界面层代码会显示DBHelper找不到,因为移到了Common项目。所以,必须在界面层项目UI中添加对Common项目的引用。然后,整个系统就可以运行了。当然,虽然形式是3层的,但实际运行的是UI和Common中的代码。
Ø 举一反三
1、把选课系统数据库的另外3张表,学生表、选课表和用户表,都进行对象关系映射,为其生成实体类。
2、在包含5个项目的3层架构的系统中,为DAL、BLL项目添加类文件,只需添加空文件,但命名方式按各层的功能需求设计,将所有需要的类文件添加齐全。
---------------------------------------------------------------------------------------------------------------------------------
任务3-2:课程添加的3层实现
Ø 效果与描述
效果图仍然如图2.1所示,实现课程记录的添加。但需要用3层的技术来实现。
首先,回顾一下,记录添加的业务流程,如图2.14所示。要判断输入的完整性;然后判断输入的课程号主键在数据库中是否已有;若无,则插入记录到数据库中。
然后,根据业务需求,从底到高来设计每层。单纯的判断记录有无、单纯的记录添加操作,就可以放在数据访问层。记录添加的逻辑功能:判断输入的课程号主键在数据库中是否已有,若无,则插入记录到数据库中,则由业务逻辑层调用数据访问层的添加方法来实现;最后,在界面层,其控件部署不用改变,只需判断文本框的输入完整性,然后调用业务逻辑层的添加方法就可以了。
本任务的设计流程如下:
图3.6 数据添加的3层设计流程
Ø 相关知识与技能
3-2-1 数据访问层的方法设计
一般为系统数据库中的每个表设计一个数据访问类,实现基本的记录操作。为了实现课程记录的添加,目前,可在数据访问类包含如下方法:
1、 判断某主键的记录是否存在
方法名:Exist
形参:代表主键的变量
返回值:bool
方法内代码设计:
(1) 设计语句select * from 表 where 主键名=形参
(2) 利用using语句,调用DBHelper类,生成一个datareader对象
(3) 利用HasRows 属性判断此datareader对象是否有行,若有,返回真,否则返回假。
应用场合:在插入记录前判断,若有则不用再插;在删除记录前判断,若有则不能删。
2、方法名:AddXX
形参:代表此表实体类的对象
返回值:int
方法内代码设计:
(1) 设计语句insert
(2) 调用DBHelper类,用ExeccuteNonQuery()方法执行此语句并返回。
应用场合:在表中添加一条记录,根据返回值是否大于0判断执行成功否。
3-2-2 业务逻辑层的方法设计
一般为系统中的每个功能模块设计1个业务逻辑层的类,实现此模块的所有业务逻辑。在课程添加中,所需要的业务逻辑为课程添加。
首先,由于需要调用数据访问类CourseAccess,因此,在类内设计1个字段为此类对象:
CourseAccess courseAccess = new CourseAccess();
其次,此类需要设计如下方法:
1、 添加课程
方法名:AddXX
形参:课程类对象
返回值:void
方法内代码设计:
(1) 调用CourseAccess类对象的Exist()方法,判断形参所表示的课程类对象是否存在,若存在方法返回;
(2) 调用CourseAccess类对象的AddCourse()方法,添加课程,并利用返回值判断添加是否成功。
3-2-3 界面层的设计
界面层的设计,首先需要根据用户的功能需求部署恰当控件,这些控件部署在第2模块已实现,不用改变。然后,把功能实现代码放在恰当控件的恰当事件中,在这些代码中,需要调用业务逻辑层的方法实现。课程添加时,界面上主要的功能如下:
1、 按下添加按钮,实现课程记录的插入
(1) 代码放在按钮的CLICK事件中;
(2)代码设计思路:首先进行控件的输入正确性验证;其次利用控件的输入值,生成1个课程实体类对象;利用此对象,调用业务逻辑类对象的AddCourse()方法,插入记录;最后刷新浏览。
Ø 任务的设计思路
1、在DAL项目中新建针对课程表的数据访问类文件,将所需的2个方法设计在内。
2、在BLL项目中新建针对课程管理的业务逻辑类文件,并设计相关方法。
3、优化界面层代码,调用业务逻辑层类的方法,实现添加。
4、在DAL项目中,要用到DBHelper类和课程实体类Course,分别位于Common和Modal项目中,所以,必须在项目中加入对此2个项目的引用。同理,BLL项目中,要用到CourseAccess类和课程实体类Course,分别位于DAL和Modal项目中,所以,必须在项目中加入对此2个项目的引用。UI项目中,要用到CourseBiz类和课程实体类Course,分别位于BLL和Modal项目中,所以,必须在项目中加入对此2个项目的引用。
Ø 任务的实施
1、右击DAL项目,选择新建类文件,命名为:CourseAccess.cs。命名空间改为BFCourse. DAL。右击项目,选择添加引用,选中项目里的Common和Modal,然后添加引用语句:using BFCourse.Modal;usingBFCourse.Common。
2、CourseAccess类中判断某课程记录是否存在的方法:
///
///根据课号判断此课程是否存在
///
///
///
public bool Exist(stringcourseId)
{
stringstrSql = string.Format("select* from course where courseId='{0}'",courseId);
using (OleDbDataReader dr = DBHelper.GetReader(strSql))
{
if(dr.HasRows)
returntrue;
else
return false;
}
}
3、CourseAccess类中添加课程的方法,注意形参是课程对象
///
///利用课程对象添加课程
///
///
///
public int AddCourse(Coursecourse)
{
stringstrSql = string.Format("insertinto course values('{0}','{1}','{2}')",course.CourseId,course.CourseName,course.CourseCredit);
return DBHelper.ExecNonQuery(strSql);
}
4、右击BLL项目,选择新建类文件,命名为:CourseBiz.cs。命名空间改为BFCourse. BLL。右击项目,选择添加引用,选中项目里的DAL和Modal,然后添加引用语句:using BFCourse.Modal;usingBFCourse.DAL。
5、CourseBiz类部分代码
public class CourseBiz
{
CourseAccesscourseAccess = new CourseAccess();
///
///判断逻辑,插入课程
///
///
public void AddCourse(Coursecourse)
{
if(courseAccess.Exist(course.CourseId))
{
MessageBox.Show("此课程号已存在,请重新输入");
return;
}
if(courseAccess.AddCourse(course) > 0)
MessageBox.Show("添加成功");
else
MessageBox.Show("添加失败");
}
}
6、右击UI项目,命名空间改为BFCourse. UI。右击项目,选择添加引用,选中项目里的BLL和Modal,然后添加引用语句:using BFCourse.Modal;usingBFCourse.BLL。
7、界面层重构的部分代码
private voidbuttonAdd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 e)
{
if(textBox1.Text == String.Empty)
{
MessageBox.Show("请输入课程编号");
return;
}
if(textBox2.Text == String.Empty)
{
MessageBox.Show("请输入课程名称");
return;
}
if(textBox3.Text == String.Empty)
{
MessageBox.Show("请输入课程学分");
return;
}
stringcourId = textBox1.Text.Trim();
stringcourName = textBox2.Text.Trim();
intcourCredit = Convert.ToInt32(textBox3.Text.Trim());
Coursecourse = new Course(courId,courName, courCredit);
CourseBiz cb= new CourseBiz();
cb.AddCourse(course);
}
此时运行系统,记录添加的部分就是由这3层实现的,界面层按下“添加”按钮后,调用BLL层的void AddCourse(Course course)方法,此方法又调用DAL层的bool Exist(stringcourseId) 和int AddCourse(Coursecourse)方法,它们再调用DBHelper中的具体数据记录操作方法。是一个标准的3层架构调用机制。
总结:3层架构设计时,根据功能需求,从下而上设计,实际运行时,从上而下调用。
图3.7 课程添加的3层调用流程
Ø 举一反三
1、
---------------------------------------------------------------------------------------------------------------------------------
任务3-3:课程删除的3层实现
Ø 效果与描述
图3.8 添加课程删除功能后的课程管理界面
效果图如图 所示,为了实现课程记录的删除,需要按主键删除,所以添加了课程号的文本框和删除按钮。
用3层的技术来实现。首先,也需要理顺记录删除的业务流程,如下图 所示。
图3.9 课程删除的业务流程
要判断输入的完整性;然后判断输入的课程号主键在数据库中是否已有;若有,则删除该主键的记录。
然后,根据业务需求,从底到高来设计每层。单纯的判断记录有无,已在上个任务实现;单纯的记录删除操作,就可以添加在课程表的数据访问层类。记录删除的逻辑功能:判断输入的课程号主键在数据库中是否已有,若有,则删除记录,由业务逻辑层添加调用数据访问层的删除方法来实现;最后,在界面层,只需判断文本框的输入完整性,然后调用业务逻辑层的删除方法。
本任务的设计流程如记录添加的设计流程,不再赘述。
Ø 相关知识与技能
3-3-1 数据访问层的方法设计
在上个任务的CourseAccess类中,为了实现删除,需要添加的方法有:
1、删除记录
方法名:DelXX
形参:代表主键的变量课程号
返回值:int
方法内代码设计:
(1) 设计语句delete
(2) 调用DBHelper类,用ExeccuteNonQuery()方法执行此语句并返回
应用场合:在表中删除一条记录,根据返回值是否大于0判断执行成功否。
3-3-2 业务逻辑层的方法设计
在上个任务的CourseBiz类中,为了实现删除,需要添加的方法有:
1、删除课程
方法名:DelXX
形参:代表主键的变量课程号
返回值:void
方法内代码设计:
(1) 调用CourseAccess类对象的Exist()方法,判断形参的课程类对象是否存在,若不存在方法返回;
(2) 调用CourseAccess类对象的DelCourse()方法,删除课程,并利用返回值判断添加是否成功。
3-3-3 界面层的设计
界面层的设计,部署恰当控件后,把功能实现代码放在恰当控件的恰当事件中。课程删除时,界面上主要的功能如下:
1、 按下删除按钮,实现课程记录的删除
(1)代码放在按钮的CLICK事件中;
(2)代码设计思路:首先进行控件的输入正确性验证;将控件的值放在某变量中;利用此变量作为实参,调用业务逻辑类对象的DelCourse()方法,删除记录;最后刷新浏览。
Ø 任务的设计思路
1、在DAL项目中CourseAccess类,添加删除课程的方法。
2、在BLL项目中CourseBiz类,添加课程删除相关方法。
3、优化界面层代码,调用业务逻辑层类的方法,实现删除。
Ø 任务的实施
1、在CourseAccess类中,添加如下方法:
删除课程,注意形参是课程号
///
///根据课程号删除课程
///
///
///
public int DelCourse(stringcourseId)
{
stringstrSql = string.Format("deletefrom course where courseId='{0}'", courseId);
return DBHelper.ExecNonQuery(strSql);
}
2、在CourseBiz类中,添加如下方法:
///
///判断逻辑,删¦除课程
//
///
public void DelCourse(stringcourseId)
{
if(!courseAccess.Exist(courseId))
{
MessageBox.Show("此课程号不存在,请重新输入");
return;
}
if(courseAccess.DelCourse(courseId) > 0)
MessageBox.Show("添加成功");
else
MessageBox.Show("添加失败");
}
3、界面层重构的代码如下:
private void buttonDel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e)
{
if(textBox4.Text == String.Empty)
{
MessageBox.Show("请输入课程编号");
return;
}
stringcourId = textBox4.Text.Trim();
CourseBiz cb= new CourseBiz();
cb.DelCourse(courId);
}
此时运行系统,记录删除的部分就是由这3层实现的,界面层按下“删除”按钮后,调用BLL层的void DelCourse(string courseId)方法,此方法又调用DAL层的bool Exist(stringcourseId) 和int DelCourse(stringcourseId)方法,它们再调用DBHelper中的具体数据记录操作方法。也是一个标准的3层架构调用机制。
图3.10 课程删除的3层调用流程
Ø 举一反三
1、
--------------------------------------------------------------------------------------------------------------------------
任务3-4:课程浏览的3层实现
Ø 效果与描述
在上面2个任务中,利用3层架构,实现了课程记录的添加和删除。在记录添加和删除后,都需要重新刷新课程表的浏览;在窗体加载时,也需要在数据网格中浏览课程表当前所有记录。基于3层架构的课程记录浏览还未实现。
记录浏览的业务流程比较简单,就是再窗体加载时,添加、删除记录后,浏览课程表当前的而所有记录。记录浏览在本质上就是:给数据网格提供数据源。数据源要求是1个数据表DateTable,或者是1种集合:如数组、集合、泛型集合等。
根据业务需求,从底到高来设计每层。在课程表的数据访问层类,添加浏览方法,将课程表的当前所有记录取出,并放入集合。在课程管理的业务逻辑层类,添加浏览方法,调用数据访问层的新方法,取得此集合;最后,在界面层,在恰当控件的恰当事件里,调用业务逻辑层的浏览方法。
本任务的设计流程如记录添加的设计流程,不再赘述。
Ø 相关知识与技能
在本任务中,需要用到新的知识点:集合和泛型集合。
3-4-1 泛型集合的定义与使用
集合好比容器,将一系列相似的对象组合在一起,集合中包含的对象称为集合元素。.NET 中,集合可分为泛型集合类和非泛型集合类。泛型集合类一般位于system.Collections.Generic命名空间,非泛型集合类位于System.Collections命名空间,除此之外,在System.Collection.Specialized命名空间中也包含了一些有用的集合类。
1、非泛型集合System.Collections命名空间下的.NET非泛型集合类如下所示:
System.Collections.ArrayList:数组集合类
System.Collections.BitArray:布尔集合类
System.Collections.Queue:队列
System.Collections.Stack:堆栈
System.Collections.Hashtable:哈希表
System.Collections.SortedList:排序集合类
非泛型集合操作直观,但由于集合中的对象是Object类型,如果集合中需要存放其它类型的对象,则每次使用都必须进行繁琐的类型转换。因此,一般情况下,泛型集合用的比较多。
2、泛型
泛型就好比Word中的模板,在定义Word模板时,对具体编辑哪种类型的文档是未知的。在.NET中,泛型提供了类、结构、接口和方法的模板,定义泛型时的具体类型也是未知的。
例如,可以定义一个泛型类:
class FX
{
privateT x;
publicFX(){}
publicFX(T x)
{
this.x= x;
}
publicT num()
{
returnx;
}
}
此类表示一种模板,此模板中包含一个字段,2个构造函数,和一个返回字段值的方法,字段和方法的类型都是未知的。
实例化此类可以是:
FX
也可以这样实例化:
FX
所以,实例化泛型类必须在<>内填上确定的类型,表示此模板目前作用于什么类型。
3、泛型集合
在3层结构的应用程序中,用到的泛型集合System.Collections.Generic命名空间下的.NET泛型集合类主要是:System.Collections.Generic.List类。查阅msdn的List(Of T) 类,对泛型集合进行定义和使用。
(1)定义
List<T> 集合名 = new List<T>();
表示定义1个List类的泛型集合,集合中对象的类型为T。其中的T就是所要使用的类型,既可以是简单类型,如string、int,也可以是用户自定义类型如course类。
(2)属性
Count:获取集合中实际包含的元素数
Item:获取或设置指定索引处的元素
(3)方法
Add(T item):将对象添加到List 的结尾处。
例如以下代码:
class Person
{
private string name;
private int age;
public Person() {}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int age)
{this.name=name; this.age=age;}
}
private void button1_Click(object sender, EventArgse)
{
List<Person> pList = newList<Person>();
stringname = textBox1.Text.Trim();
int age= Convert.ToInt32(textBox2.Text.Trim());
Personp = new Person(name,age);
pList.Add(p);
dataGridView1.DataSource = pList;
}
定义了1个Person类的泛型列表后,可以将Person类的对象放入此集合,并作为数据网格的数据源。
3-4-2 数据访问层的方法设计
在上个任务的CourseAccess类中,为了实现浏览,需要添加的方法有:
1、获取此表的所有记录
方法名:GetXXList
形参:无
返回值:此表实体类的泛型集合
方法内代码设计:
(1) 设计语句select * from 表
(2) 定义此表实体类的泛型集合对象
(3) 利用using语句,调用DBHelper类,生成一个datareader对象
(4) 利用Read()方法读此datareader对象的所有行,每读1行,取到此表实体类的对象中,添加入泛型集合,返回泛型集合对象。
应用场合:取整个表的所有记录,作为数据展示控件(如数据网格)的数据源。
3-4-3 业务逻辑的方法设计
在上个任务的CourseBiz类中,为了实现浏览,需要添加的方法有:
1、课程浏览
方法名:GetXXList
形参:无
返回值:void
方法内代码设计:
(1)调用CourseAccess类对象的GetCourseList ()方法,返回课程泛型集合类。
3-4-3 界面层代码的重构
课程浏览时,界面上主要的功能如下:
1、窗体加载时,代码放在LOAD事件中,调用业务逻辑类对象的GetCourseList()方法,实现浏览。
2、添加或删除记录成功后,在原有代码中添加,调用业务逻辑类对象的GetCourseList()方法,实现浏览。
Ø 任务的设计思路
1、在DAL项目中CourseAccess类,添加浏览课程的方法。
2、在BLL项目中CourseBiz类,添加课程浏览相关方法。
3、优化界面层代码,调用业务逻辑层类的方法,在3个场合实现浏览。
Ø 任务的实施
1、在CourseAccess类中,添加如下方法:
///
///获取课程列表
///
///
public List<Course>GetCourseList()
{
stringstrSql = string.Format("select* from course");
List<Course> list=newList<Course>();
using (OleDbDataReader dr = DBHelper.GetReader(strSql))
{
while(dr.Read())
{
Coursecourse = new Course();
course.CourseId = dr["courseId"].ToString();
course.CourseName = dr["courseName"].ToString();
course.CourseCredit = Convert.ToInt32(dr["courseCredit"]);
list.Add(course);
}
}
returnlist;
}
2、在CourseBiz类中,添加如下方法:
///
///获取课程列表
///
///
public List<Course>GetCourseList()
{
returncourseAccess.GetCourseList();
}
3、在界面层的3个场合添加如下代码:
CourseBiz cb= new CourseBiz();
DataGridView1.DataSource=cb.GetCourseList();
此时运行系统,记录浏览的部分就是由这3层实现的,在窗体加载,或者记录添加、删除成功后,界面层调用BLL层的void GetCourseList()方法,此方法又调用DAL层的oid GetCourseList()方法,它们再调用DBHelper中的具体数据记录操作方法。也是一个标准的3层架构调用机制。
图3.11 课程浏览的3层调用流程
Ø 举一反三
1、
---------------------------------------------------------------------------------------------------------------------------------
本模块小结
本模块设计3层架构体系,重构课程管理模块,在此过程中,用到的新的知识点是3层架构的原理和实施,和泛型集合。在此过程中对类的设计和应用,进行了顺理成章的巩固。
1、3层架构的原理
将应用程序的实现分布在3层实现。设计数据访问层实现对数据表的基本操作,为每个数据表设计1个数据访问类。为用户的每个功能模块设计1个业务逻辑类,通过调用相关的数据访问层类,来实现每个业务逻辑功能。在界面层,首先部署控件,然后在恰当控件的恰当事件里,调用相关的业务逻辑类,实现界面上的设计功能。另外,还需要是存放实体类的项目Modal和存放通用数据操作类的项目Common。
将应用程序的功能分层后,一旦用户的业务需求改变,只需修改3层中的相关方法,整个应用程序的总体架构是不受影响的。这种做法使程序的可复用性、可修改性,都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大大提高了软件工程的效率。
在本模块中,3层之间的调用关系如下图所示:
图3.12 本模块3层间调用关系图
2、3层架构的实施
从原来的不分层的系统,改为3层架构的系统,在实施时有以下注意点:
(1) 将原来的窗体应用程序项目改名为UI,并设置为启动项目;
(2) 添加入DAL、 BLL、 Common、 Modal项目,这些项目均为类库,分别存放数据访问层类、业务逻辑层类、通用类和实体类。注意每个项目中,文件的命名空间前必须加上解决方案名,以便把5个项目组织在同一个命名空间中。
(3) 注意层间相互调用时,要先在本项目中加入对其他项目的引用,再添加using语句引用。
(4) 层间的方法相互调用时,首先要注意方法的形参设计,其次要注意方法的返回值类型,以便正确应用。
2、 泛型集合的应用
在本模块中,主要是用到了实体类的泛型集合,并将从数据库中读到的记录逐条放入实体类对象,加入泛型集合中。
本模块作业
理解并用3层架构,实现图书管理系统中,读者信息的添加、删除和浏览。(图书管理系统的需求在上个模块已述),要求生成如图3.1所示的5个项目,分3层实现,界面如下图所示:
图3.12 作业系统界面层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