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约翰体验无人驾驶

最近两期,小白带您领略了AI的发展浪潮。凭栏远眺,无人驾驶正处在浪潮之巅。

某位人工智能领域知名人士甚至称其为“顶级人工智能工程”。它就像一座巍峨的山峰,吸引着一众攀登者。其中不仅有宝马、沃尔沃等传统车企;百度、谷歌等高科技公司;还有滴滴、优步等出租车行业巨头。

无人驾驶究竟有什么魔力,令人心驰神往?它又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改变。我们不妨循着无人驾驶的发展脉络,一探究竟。

2035年8月的一天,早上8:00,约翰·P.霍迪尼先生像往常一样坐进了停在家门口的无人驾驶出租车,准备前往位于北京市西城区金融街的公司。车是前一天晚上约好的,预计早上8:40到达公司。

半年前,约翰从市区搬到了北京市昌平区军都山森林公园附近,相比城市的喧嚣他更喜欢大自然的静谧。

早高峰期间,从军都山到金融街只需要40分钟车程,这在前些年是无法想象的。

10年前,完全自动驾驶汽车(L5)开始量产(美国机动工程师协会SAE将自动驾驶汽车分为5级L1-L5)。车内的布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撤掉驾驶舱,车内的空间大了许多。现在,已经很少能看到带有方向盘的汽车了。

约翰正半躺在商务座内,听着音频节目《历史上的今天》,“110年前的今天,人类历史上第一辆无人驾驶汽车在美国正式亮相,它穿过纽约拥挤的街道,从百老汇一直开到第五大道。只不过是美国工程师弗朗西斯·P.霍迪尼在用无线电波操控着……”

“居然与自己同姓。”这引起了约翰的兴趣,“帮我搜集关于无人驾驶发展历程的资料。”根据指令,语音助手迅速整理了相关文字、图片、视频资料,并自动生成演示文稿,整个过程花了不到5秒钟。

继弗朗西斯的“遥控无人驾驶”实验后,设计师诺曼·贝尔·格迪思在1939年纽约世博会上向人们展示了他想象中无人驾驶的样子:用无线电控制电动汽车,能量由嵌在道路中的电磁场提供。

受火车轨道启发,诺曼对自己的想法进行了完善:无人驾驶首先会在高速公路上实现,汽车开上高速公路后沿着确定的轨道行进。

此后,英美等国在轨道上做了多种尝试,从电线到永磁体片再到通过预埋电缆发送电磁脉冲信号。一直到上世纪60年代,“地面轨道”是无人驾驶领域的主流。但哪种轨道都没能取得成功,人们渐渐感到,以轨道引导无人驾驶不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1977年,日本开发出了第一个用摄像头导航的无人驾驶汽车,这标志着人们开始从“视觉”角度为无人驾驶寻找出路。与此同时,美国开始发展GPS系统,并在1984年启动了“ALV自主陆上车辆”计划,其目标是通过摄像头检测地形,采用激光雷达识别道路,依靠GPS进行导航,并由计算机系统计算行驶路线。

这些技术在今天仍然被广泛使用,但距离无人驾驶汽车畅通无阻,中间还隔着运算速度、大数据、深度学习等数不清的技术鸿沟。

2006年,“深度学习”的问世不仅让机器翻译、图像识别有了长足进步,也掀起了无人驾驶发展的新热潮。谷歌、特斯拉、百度等高科技公司陆续宣布了研发无人驾驶汽车的计划。

随后,道路上出现了无人驾驶测试车。车顶的摄像头、激光雷达记录的道路状况,车内的传感器记录的车辆行驶状况,都会以数据的形式上传AI系统。每天上传的数据量达几TB,这在当时是惊人的。这些数据就是教AI“开车”的“老师”。这段时间,各国纷纷研发布局的5G、6G通信网络,也为车联网乃至今天的万物联网奠定了基础。

2016年4月,德国戴姆勒公司旗下的三辆无人驾驶卡车组队从德国的斯图加特开到了荷兰的鹿特丹;截止到2016年10月,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项目已经积累了320万公里的公共道路测试数据;2019年,百度在长沙开始商业化试运营无人驾驶出租车。

当然,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难免会付出代价。2016年,一辆自动驾驶汽车将前方横穿而过的白色集装箱货车误判为白云,没有及时刹车导致车祸。
这让人们认识到,仅靠“深度学习”,无人驾驶汽车很难拿到“行车证”。今天,无人驾驶汽车得以普及,得益于人工智能基础科学、人脑科学、计算机科学、生理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的突破。
……

从2030年开始,私家车保有量开始下降,到今年已不足10%,未来还会持续下降。现在,人们会把未来一周的用车计划上传至车联网系统,系统根据数据分析,合理规划每辆车的行驶路线。

相比从前,每辆车的利用率高了,路上的车少了,停车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此外,道路交通管理系统会对路段进行规划,将规划方案实时传递给每辆车,拥堵情况得到极大缓解,市内平均行驶时速甚至可以达到60公里。

过去,通勤路上往往伴随着堵车和焦躁情绪,而现在,人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休息、学习、工作、娱乐。再过几年,可能只有在博物馆才能看到驾驶证了。

8点40,约翰推开车门,看到同事徐杨正向他走来,他俩互相问候之后,徐杨上了车,这辆车又启动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跟着约翰体验无人驾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