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init found. Try passing init= option to kernel”这个问题困扰了我两天才解决,在网上也查了很多资料,基本上都答案一样的,当然也可能是造成这个原因的一种,现在把它们小结一下:
1、首先保证在uboot中使用nand write.yaffs x x x,而不是nand write
2、保证内核支持nand驱动以及yaffs2,需要注意的是不需要yaffs2文件系统进行ecc校验交给内核的MTD完成即可!
3、保证文件系统格式正确,根据nand的特性“pagesize”“ecctype”就可以了,一般的OOB都是“64Byte”具体需要看手册“spare area”的Value
4、保证在进行nand write.yaffs 命令中烧写的文件系统的大小必须是真实大小,精确到K,例如:
write_yaffs2:
1.1 com:
(18.2M:0x1246440):
nand erase 0x600000 0x5100000;mw.b 0x82000000 ff 0x1246440;loadb 0x82000000;nand write.yaffs 0x82000000 0x600000 0x1246440;reset (128M,81M,20M)
nand erase 0x600000 0x7D00000;mw.b 0x82000000 ff 0x1246440;loadb 0x82000000;nand write.yaffs 0x82000000 0x600000 0x1246440;reset (256M,125M,20M)
5、yaffs2文件系统制作命令:
root@u12d32:/qy_work/a3518_v080_develop/fs_kernel# ./mkyaffs2image
mkyaffs2image: image building tool for YAFFS2, last update Jun 25 2014 20:40:22.
Version: Linux-2.6.35-Google Nand Controller V301
Usage:
mkyaffs2image dir image pagesize ecctype [-v].
dir the directory tree to be converted
image the output file to hold the image
pagesize the page size to be converted
0 : 512 Bytes pagesize
1 : 2K Bytes pagesize
2 : 4K Bytes pagesize
3 : 8K Bytes pagesize
ecctype ECC type
0 : no ecc
1 : used 1bit ecc
2 : used 4byte ecc
3 : used 8byte ecc
4 : used 24bit/1k ecc
-v verbosely list files processed
root@u12d32:/qy_work/a3518_v080_develop/fs_kernel#
我实际使用的命令为2k、1bit:
{
root@u12d32:/qy_work/a3518_v080_develop/fs_kernel# cat yaffs2_mkefs_kj.sh
#!/usr/bin/env sh
echo "=============================joseph fs by kj begin======================================="
#mkyaffs2image ./joseph_rootfs/ rootfs_yaffs2.img
./mkyaffs2image ./joseph_rootfs/ rootfs_yaffs2.img 1 1
echo "=============================joseph fs by kj end========================================="
}
我的就是最后一个问题导致的“No init found. Try passing init= option to kernel”
如果经过以上的几个问题的确认,你还没有解决,那就只能看下面的详解,继续奋斗了!
首先概括的说一下可能的其他原因:
1、我也遇到这个问题,在linux内核配置中把NAND HARDWARE ECC 去掉后,发现可以进去了
2、如果是正常的不带oob2字节偏移和ecc数据的img,烧写之前先使用nandecc sw
3、请问是否busybox提供的nand擦写工具不支持yaffs2?
4、不过我用的是mtd-utils
烧写yaffs2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nandwrite时需要跳过nand的第一个block,不管这个block是不是好的
可以用这样的格式:(这个nandwrite是mtd-utils里面的,推荐)
nandwrite -o -s 0x20000 /dev/mtd5 rfs.yaffs2
-s 表示跳过 0x20000大小的区域,在我的nand里面一个block为128k(就是0x20000)
-o 表示用rfs.yaffs2文件自带的oob数据。
如果这个不行的话 再加一个 -a
nandwrite -o -a -s 0x20000 /dev/mtd5 rfs.yaffs2
5、如果你是用的是uboot,你是否用对了yaffs的烧写指令,nand write.yaffs 而不是 nand write ,另外你的uboot是否正确修改了yaffs文件系统的烧写支持
6、内核支持BBT,而uboot烧写文件时没加入BBT,内核自然无法正确读出文件系统啊 不建议改内核,建议升级uboot为支持BBT的
具体详解:
根文件系统有很多种,嵌入式系统中常用的有yaffs,jffs,ramdisk,cramfs。
为嵌入式内核制作根文件系统的基本步骤:
1 利用busybox交叉编译生成开发板上的基本命令,完善其他基本的目录,如etc
2 使用文件系统镜像制作工具制作文件系统镜像,如mkyaffs2img
3 修改内核选项,支持相应的文件系统
4 在bootloader中烧写内核和文件系统镜像到相应的分区
5 指定内核启动参数,启动内核
第一步
安装busybox
编译busybox步骤跟内核相似
make menuconfig
出现一个图形界面,选择Busybox Settings,这里可以对编译、安装以及调试等模式进行配置。
然后选择Build Options,对交叉编译器以及编译方式进行配置。
其中的第一项是Build Busybox as a static binary(no shared libs),如果选择上,
则busybox将以静态形式进行编译,否则将以动态方式编译。此外,还需要对交叉编译环境进行
配置,选择其中的Cross Compiler Perfix,输入交叉编译器的前缀,我们的嵌入式平台上使用
的是mipsel-linux-的交叉编译工具。
这里选择静态编译,这样省事,不然还需要将需要的库文件加进来,
注意Build with Large File Support (for accessing files > 2 GB)不要选(默认是选上的)
,否则编译后会出现错误
make;make install
可以采用perfix参数安装到指定目录下,格式为:make install prefix=xxx目录,如果不特别指定
,将默认在busybox源码目录下生成一个_install目录。到此,busybox基本上可以功成身退 了。
我们需要的就是busybox编译出来的这个_install目录。
对install目录下的几个文件进行一些说明。
bin包含用户工具,其中,busybox可执行文件就在这个目录 下,该目录下其他所有文件都是指向busybox的符号链接
sbin目录包含操作系统工具,同样也指向busybox。
linuxrc是一个链接文件,指向busybox。
添加etc目录
参考一个正常的linux系统将会发现,此时busybox建立的文件系统还缺少很多文件。如果用这个作为文
件系统,将是无法运行的。生成这些 配置可以选择的方法有2种,一种是直接从一个正常运行的系统中
拷贝,另一种是借助于busybox的examples。显然,选择第二种会容易的多,我们 直接拷贝examples/bootfloopy/etc到install目录下。
cp –a ../examples/bootfloppy/etc/ .
然后可以看看etc目录下的文件,一共有3个目录和文件,下面逐一对以上几个文件进行分析和说明。
inittab文件:系统启动后访问的第一个脚本文件,后续启动的文件都由它指定。
下面看一下busybox中原始的inittab文件内容:
::sysint:/etc/init.d/rcS
::respawn:-/bin/sh
tty2::askfirst:-/bin/sh
::ctrlaltdel:/bin/umount –a -r
其中第一行指定系统的启动脚本为/etc/init.d/rcS
第二行指定打开一个登录会话
第三行指定在第三个虚拟终端打开一个无须登录验证的shell
第四行指定了当按下ctrl+alt+del组合键时的执行命令
fstab文件:定义了文件系统的各个“挂载点”,需要与实际的系统 相配合。默认的fstab文件内容为:
proc /proc proc defaults 0 0
其他的根据需要再进行添加,比如devpts /dev/pts devpts defaults 0 0
profile文件:终端登陆之后首先运行的脚本。
添加dev目录及基本设备文件
调试时要通过串口发送消息到终端显示。因此串口控制台和终端2个设备文件是必不可少的。
#mkdir dev
#mknod dev/console c 5 1
#mknod dev/ttyS0 c 204 64
#mknod dev/null c 1 3
在启动参数中,设置console=ttyS0
upport for NAND Flash Simulator
添加其他常用目录
可以选择home、root、proc、mnt、lib、var、opt、tmp。
此时,一个基本的根文件系统的功能就已经完成了
第二步
制作文件系统镜像,制作yaffs2的话就使用yaffs2img,ramdisk的话可以直接编译到内核中。
第三步
修改内核选项,支持相应的文件系统
第四步
烧写文件系统镜像和内核
第五步
设置启动参数
set append “console=ttyS0,115200 noitinrd root=/dev/mtdblock1 rw rootfstype=yaffs2 init=/linurc”
这样重启内核就可以进入console了。
这期间也遇到了问题
就是Kernel panic - not syncing: No init found. Try passing init= option to kernel.
这个问题很常见,我从网上搜罗了一下解决方法,总结如下:
这类问题很常见,先总体介绍一下解决思路。
能出现让人激动的的控制台,那么系统移植已经接近完成;但是不少人在最后一步出现问题。
要点如下:
1. 在正确的位置烧写正确格式的文件系统映象:
2. 内核支持这种文件系统格式
3. 文件系统的内容要完备
上面说得简单,一个个介绍。
1. 在正确的位置烧写正确的文件系统映象:
(a). 正确的位置
嵌入式开发中,常通过bootloader烧写文件系统映象,假设写在flash的地址A处。
内核启动时,显然要从地址A处读取文件系统,内核是怎么知道的呢?通过命令行参数,
比如“root=/dev/mtdblock2 ”。/dev/mtdblock2 又是怎么和地址A对应上的呢?内核将flash划分为
几个分区,这是在代码中固定的。/dev/mtdblock2是第3个分区,它的开始地址必须是A。
在内核启动时,可以看到这些分区的开始地址、结束地址,比如内核启动时会有类似下面的信息:
Creating 3 MTD partitions on "NAND 64MiB 3,3V 8-bit":
0x00000000-0x00030000 : "bootloader"
0x00050000-0x00250000 : "kernel"
0x00250000-0x03ffc000 : "root"
对于上面的内核信息,/dev/mtdblock2对应root分区,开始地址为0x00250000,使用bootloader写文件系统映象时,烧写的地址必须是0x00250000
所以,要保证3点:① bootloader烧到地址A,② 地址A是内核某个分区的开始地址,③ 命令行参数“root=/dev/mtdblockXXX ”是这个分区
(b). 正确格式的文件系统映象
不同的bootloader支持的烧写的文件系统映象格式不同、使用的烧写命令也可能不同,请注意这点。
另外,马大哈们制作文件系统映象时,使用的工具也不要弄错了。
最后,请保证这个文件系统映象是“真的烧写了”,因为如果flash只是擦除而没有烧写,它也是“正确的、可以挂接的文件系统”──有人碰到这个问题,我和他答非所问地折>
2. 内核支持这种文件系统格式
配置内核时选上要支持的文件系统格式
1、2这两个问题如果不能保证,内核启动时会出现类似如下错误:
VFS: Cannot open root device "mtdblock2" or unknown-block(2,0)
Please append a correct "root=" boot option
如果1、2能保证,就可以挂接上文件系统,出现类似下面的字样时,革命已经成功了80%:
VFS: Mounted root (cramfs filesystem) readonly.
Freeing init memory: 116K
3. 文件系统的内容要完备
挂接文件系统后,内核就会读取、执行文件系统中的某个文件,通过它来启动应用程序。这个文件要么通过命令行
参数“init=xxxx”来指定,要么取默认的文件(下面说明)。
一般制作文件系统映象时,都是在一个目录(假设目录名为rootfs)下放好各种东西:bin/,sbin/,lib/等目录,
etc/fstab等文件,然后将这个目录制作为文件系统映象。
可以想象,如果这个目录中的东西不对、不全,即使制作出了文件系统映象,也只是能识别出来,挂接上去;但是
启动不了──所谓启动,不就是执行文件系统中的程序嘛?
这时会有类似以下的错误:
Failed to execute /linuxrc. Attempting defaults...
Kernel panic - not syncing: No init found. Try passing init= option to kern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