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天下后的刘邦

在秦始皇巡游结束后,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以庶民在洛阳见到了秦始皇本尊后,感叹到“大丈夫身当如此也”。他们对秦始皇崇拜万分,正因为他看到了秦始皇政局的方向利弊,有着长远的政治理想,希望能帮助秦始皇达到真正集权统治的新王朝。

      为此刘邦加入秦末的割据起义,在项羽攻陷洛阳之际战胜项羽,统一天下,史称汉高祖。但他不知道现实远比他想的那么简单。

      刘邦在刚开始时先选择了维护百姓利益,既不导致快速灭亡,也是以政治实力震慑诸侯王公们。刘邦在刚开始,曾想通过驱逐蛮夷的方式武力震慑其他十七个共占有全国三分之二领土的诸侯王。但当刘邦失败后,就成了泡影,原因是汉初时连年的战乱使国家经济贫乏到坐不起马车,造不起青铜器的地步,最后通过和亲的方式暂且喘口气。这个教训却告诫了刘邦,武力和愤怒并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刘邦的贤能更在于他给了百姓积极自由。鉴于秦末连年征战,民不聊生,他决定先休养生息,且不扰乱他们的生活。让他们自给自足,发展了丰富的小农经济和商业。同时也提倡勤俭节约,所以那个时期的出土文物也并不贵重。刘邦从秦律中结合实际情况选择了一些促进生产的法令,再根据情况增加新的法令,但并不影响人们的生活,这就给了他们创造积极的动力,百姓变的富足。

      刘邦的另一贤能是在摒弃秦制的基础上最大限度的加强中央集权。在刘邦刚平定中原时,手下得力干将很多,同时也只是想为了寻求荣华富贵而追随效忠刘邦。所以为了防止“未治天下,先内讧亡国”的惨剧发生,只能分封十七个诸侯国。保留了十一个郡县,这样就造成了中央集权和分封制的缓冲阶段。到了晚年,为了保证中央集权的梦想实现,为后来的执政者管理国家时不受障碍,只能无奈地选择废除异姓王,眼睁睁看着昔日战友被消灭。同时立下白马之盟,保证在以后不会出现异姓王,为后代君王做好表率。

        刘邦不仅仅是一个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贤能的皇帝。他为完成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和百姓富足尽了最大的努力,更是为后世君王的江山稳定,不惜牺牲昔日战友。他完成了秦始皇的遗志,也是他的愿望。但是,他百年之后,同姓诸王之间就没有纷争了吗?这又是另一个故事,以后再讲。

你可能感兴趣的:(平定天下后的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