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机器人课程教学的思、辨、行(ROS机器人在本科教育中如何开设)
这算是两年来高校机器人教学工作的总结吧,其实两年时间做总结不太合适(太短),有些事还是需要经验的积累,这么做显得比较浮躁。
推荐阅读博文,点击可打开。(摘自文中:教育的目的不只传授知识,教授技能,更要教人找到方向感。)
但是不总结一下,也不清楚将来如何去做,就把个人的想法和经历记录下来,然后认真改进吧。
先给自己一个评语:勉强及格吧。总结不一定准确,但一定是真实的。
如果想学好机器人工程专业,理论基础一定要扎实,编程能力一定要强悍,想象力一定要丰富(naodongda)。
网络上机器人学的公开课很多,不乏名校课程,有兴趣多学习一些(机器人学斯坦福大学公开课)。
博客里面也有关于如何学习ROS和机器人的分享,在这里就不列举了。
下面是个人总结:
国内机器人教育要落后一些,国外STEAM教学已经比较普遍了(ART),从中小学到大学,机器人课程体系非常完备。在国内部分同学到大学后才接触机器人,可能在学习中真正实际调试的时间也不长。
高校开展的机器人教学,有全部学生都能参与的,也存在只有部分学生参与的课程,比如竞赛、科研项目等。
课程体系如同图示的齿轮,环环相扣,如果不能调整教学大纲,ROS编程可以加入到与机器人联系比较紧密的课程之中。
个人觉得高校教育应当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而非职业技能的训练,如图所示,左图和右图有非常大的差别。
左图文字和图片融为一体,图文含义一致,而右图,基本就是一个机器人模型加几句口号硬拼而成。
课堂教学应引导主动学习,被动学习效果太差了。
下面逐步详细展开。
先做自己努力就可以实现的。
已有与机器人相关课程加入ROS编程内容作为示例。
讲授课程避免专家视角,以学习视角效果更好。已在山顶自然一览众山小,课程教师一般对内容非常熟悉,讲授过程中容易忽略学生可能是初次接触这类知识。就好比一个从山顶下来的游客和即将上山的游客绘声绘色地描述山顶的美景,但不能引起太多共鸣。
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大纲和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展开教学。
互补各取所长。
几乎所有的知识都必须与时俱进,培养终生学习的态度,高效的学习方式最为重要。
短期集训(3-5天最长不到1月),本科(3-6年)。
系统性课程学习,职业培训目标就是市场需求(就业)。
如果做呢?不断充实自我,不断向学生学习。
互补共生,那么如何在高校课程中加入ROS呢?
以上是常规课程,为丰富教学内容补充网络资源供学生课后学习。
不足之处:
这是第二次出现“齿轮”,知识点如同这些齿轮,要用一种合适的方式将它们连接到一起,才能发挥作用。
ROS不能作为孤立的知识点存在。学生不仅关注知识点,更关心如何将这些知识用于实际生活中。
面临就业压力的学生,更担心学习到的知识无法应用,无法提升自己或给就业带来帮助。
不仅仅是告诉学生如何进行学习的一条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学习特点的路,体会到学习中的乐趣,并获得属于自己的收获。
(告诉登山者一条自己觉得好的山路,不如让登山者找到一条属于自己的路,收获途中和山顶的风景)
教育方式一定要合适,否则会出现从入门到放弃的现象~
新计划展望:
-End-
附(关于教育的一席视频,个人觉得收获很大):
1. 做一本好看的教科书(演讲者自称“学渣”)
2. 热闹的观察家(演讲者公认“学霸”)
3. 教育的器量(演讲者为“教师”)
4. 农村教育对未来的发展(演讲者为“研究员”)
四个不同的视角,观察课本、文化、教育、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