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 24

6.安徽歙县棠樾村

(1)村的形成和发展两大关键因素

①地缘:决定生存条件和环境。

②血缘:关系村之凝聚力及子孙后代的发展。

(2)安徽歙县棠樾村

①兴起鲍氏家族发展起来的村落,可追溯到南宋建炎年间(约1130年)。

②选址原则符合风水所谓“枕山、环水、面屏”的原则。

③建立水系

a.改造前,棠樾之水发源于灵山,分为两条:

第一,自东山槐塘而来,过村北流入横路塘。

第二,在村西沿灵山山脉下至西沙溪。

b.元明之际进行大规模的水系改造活动。

第一,元至正年间,在鲍伯源倡导下,将沙溪水距灵山五里之处截流筑大母碣,可灌溉良田,同时引水入村,沿村南环绕如带,又引横路塘水绕村东,两股水在骢步亭附近汇合,流至七星墩处。

第二,1420冬至1421春,又对大母碣重建,陆续挖掘一系列塘作为调节水库,村中有一条东西向的暗通流水,埋设在主要街道下。

④祭祀建筑

a.村内建筑主要围绕始祖墓而建,村西北附近有一慈孝堂。

b.明代在村东口建万四公支祠(敦本堂),增筑“世孝祠”和“女祠”,将考妣分祠而祀,还建牌坊、社、亭和书院。

c.清代,村口建筑加建了四座石坊,形成按“忠”、“孝”、“节”、“义”排列的七座牌坊群,坊下以长堤相连,堤旁遍植古梅,间以紫荆,形成独具特色的村口景观。

⑤村的结构

a.水口设在村落“巽位”吉方的东南角,即七星墩处。

b.村口在骢马亭附近,即水汇合处。c.村西为来水口,有少量祭祀建筑。

d.村落形成东西向的前、后街二横道路格局,两干道在村口汇合形成全村唯一的广场,两街之间有数条南北向的小巷相通。e.村内建筑主要为私宅和祠堂,宅前后或宅侧有不少私家园林。

7.山西襄汾丁村

(1)丁村的历史沿革

①原始社会便有人居。

②现丁村以明、清住宅众多而著名。

(2)丁村现存明清住宅

①分布

a.北院

位于村庄的东北部,以明代建筑为主。

b.中院位于村庄的中偏东部,以清代中早期建筑为主。

c.南院位于村庄的西南部,以清代晚期的建筑为主,即顺应汾河的流向进行扩充和发展。

②特点

方整、严实、气派。

a.明代住宅多以“口”字形的四合院为主。

b.清代

。第一,中早期住宅规模比明代普遍增大,布局多为“日”字形,庭院二进,由南房、过厅、北厅及东西厢房组成。

第二,晚期住宅较中早期更为高大,布局趋于几个院的组合。

(3)结构布局

①道路横平竖直,形同北方府城结构,和南方依水系发展起来的道路网截然不同,许多支路采用“丁”字形,以示“不泄风水”。

②由北门向南的道路和东西向的道路交叉口,有“天池”一方,水池一侧大片面积为广场,它们和一个下为门洞上为楼的建筑一起,构成丁村的活动中心。

③在北院、中院、南院的交接处,隔道路南北为戏台和大庙,另在临汾河的西门口内有三义庙,北门外有关帝庙,是百姓朝拜的地方。

④民居的梁枋上有生动的地方神庙的刻画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