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烟山洪福寺 清明行吟记

    《历书》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

        值时天阴欲雨,心怀恩泽,携侣登浮烟山洪福寺,以资粮供养佛法僧三宝,为家中亲人祈福佑安。又欣逢盛世 ,祈佑天下同泰,万方吉祥。

        洪福寺启建于明历年间,岁月更替,迭经兴废。正如高僧言:法不孤起,仗境永生。道不虚行,遇缘则应。

        今日正值清明,天空阴郁欲雨,微风穿林,寒意尚未全部褪尽。但见洪福寺宝刹山门宏阔,威仪严正,法华昌盛。拟诗曰:

        清明天欲雨,拾阶浮烟山。

        翠深闻钟磬,空门寂问禅。

        拜入寺门,弥勒笑迎,韦陀护身,黄壁立字"南無阿弥陀佛"。拟诗曰:

        入得此中门,便是佛家人。

        抛却身外事,生起智慧根。

又曰:

  大肚能容天下事,入门当断贪痴嗔。

  不论贵贱或富贫,笑看座下虔诚人。

        拾阶而上,山上佛法缭缭梵音阵阵,凡尘俗事顿然消弥。

        数棵蒼松翠柏立于山道之中,寺中僧人以黄缎裹其虬干。

        数十级石阶之上,浮烟宝塔矗空而立,塔上飞檐迎风摇铃,晨钟暮鼓之下,唯有其清音不息。

        塔上时见飞鸽燕雀嘤鸣,或时聚时散,或盘旋穿空,或驻塔立檐观寺内住来僧侣游人。拟诗曰:

        放下身外事, 佛前观照心。

        塔中鸣飞鸟,飞鸟去復还。

        佛前三柱香,躬身菩萨前。

        木鱼缓缓敲, 檐铃佛音传。

        似有唱和梵音,与拜佛之人淡经言法哉。

        十八层的浮烟宝塔立于浮烟山顶处,是登高远眺的好地方,天晴时能览烟浮鸢飞之胜景,及古北海浩渺之水色,惜目前封住不能登也。

        寺内有北魏映房和尚造像千佛碑,并于碑西北十数步处,耸立一株唐槐,直径二米有奇,合抱数围,虬枝多筋,树冠值盛夏时蓊郁硕大。

      惜寺内新殿兴造,今至未能亲近,略憾萦萦也。

        入地藏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起香礼佛毕。又步步莲花环登台阶而上,礼拜立身观音莲花座前。

拟诗曰:         

        入得虚空境,浮生半日闲。

        霭霭香雾中,莲花吐真言。

        灯烛熠熠辉,幢幡立庄严。

        梵音娑婆意,闻者俱善缘。

又曰:

  地藏座前诵地藏,观音门前读普门。

  大雄宝殿百字明,僧前奉茶品华严。

        二十余米的高台之上,环眺四周浮烟山春色,山坡上青黛之中桃林花漫。

      洪福寺右侧稍下即是朝阳观,台阁殿宇掩映于南坡腰间翠色中,与洪福寺佛道相济,佑人间洪福,昌天地同泰。拟诗曰:

        不闻春花灿,不问秋光远。

        洪福隐浮烟,天地皆机缘。

        今日朝阳观于1992年在浮烟山腰遗址立起空殿云房,置以金碧彩塑,龙腾朱桂,凤舞阙门,白云拱工,玄武殿阵,高观朝阳,势遏流云。

殿前楹柱刻有对联云:

        天上三清乃乾坤之主宰

        混元一气为造化之根源

吾亦拟联以记:

        浮烟山下朝阳观,

        朝阳观上山浮烟。

又联曰:

        浮烟山山浮烟

        朝阳观观朝阳

        浮烟山及附近自古文化遗址众多,孟子讲学的麓台书院、补生泉、朝阳观(古称修贞观)、汉公孙弘治学故址、南燕慕容超读书故址皆建于此。周边望留村也为望留住孟子之意也。

        另南城顶山公治长书院旧称瞬王台(地台),

        浮烟山麓台书院旧称尧王台(天台),

        北寒亭禹王台(水台),

        三台于数千年前修在同一条经线上,其纬度又各距50公里,天地水三台神奇也。

        余行之朝阳观前广场时,广场中硕大阴阳太极双鱼图上,几个小儿正推手嬉闹,往来反复虽稚气未脱却也合意有趣。

        广场之外,售卖纸鸢者众,高空之上长短大小,形态各异的纸鸢如龙头蜈蚣、八爪黑章鱼、鹰隼猛禽、蝴蝶金鱼、云雀飞燕等竞逐翻飞,热闹非凡。

        余亦兴起摄图并拟诗三首以记:

其一

学得观里修道人,阴阳鱼中太極拳。

莫笑小儿嬉戏事,天地人才是机缘。

其二

朝阳观前紫添烟,少儿相逐放纸鸢。

才有彩蝶当空舞,又见穿林双飞燕。

其三

浮烟山上山浮烟,老少奔走斗纸鸢。

佳人有意起高致,扯来彩燕入云端。|

 

你可能感兴趣的:(浮烟山洪福寺 清明行吟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