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观后感

《芳华》观后感_第1张图片

看完冯小刚导演的《芳华》,久久不能从那个情绪中走出来,究竟是哪种情绪,可能就像穗子一样,需要很久很久来消化这种芳华消残带给自己的压抑感和无力感,才能明白这里面夹杂的细枝末节。

名叫《芳华》讲的却是芳华的消残。

没有真正体验过残酷的战争对生活,对青春的那种刀削斧砍,我对这部影片更深层次的蕴意也许没有很大的共鸣,但有一个泪点就是他们文工团解散的时候,战争结束了,社会太平了,把最美好的芳华献给文工团的他们就如同敝履一般,青春散场,只是一顿散伙饭就结束这段芳华,仿佛太过轻描淡写。穗子的旁白让我印象很是深刻:就如同把心都揉碎了,一万只脚踩在上面。我是大学文工团出来的,在一起挥洒汗水的时光,每每回忆起来都会让人心头一颤,而再也回不去那段时光的无力感恰似心头灌铅。

《芳华》给我的无力感压抑感不仅仅是青春一去不返的痛,还有这个社会真实而又阴暗的那一面,心疼刘峰,心疼小萍,阶层是他们用再多努力都跨不过的鸿沟。这个社会是怎么了?记得被标榜为“活雷锋”的刘峰因为一次真情流露而被下放时,要丢掉印上“活雷锋奖”的挎包时说了句:都印上字了,你要不嫌丑你就拿走吧。此时的这个标签成为了他以此为羞愧的东西,他丢掉的不仅仅只是印了字的挎包,而是这么多年来的价值观,理想主义 崩塌了;小萍在要替换别人成为A角的时候,我以为她的命运要被改写了,她的时代要来了,谁想,她拒绝了,哀莫大于心死。我本以为牺牲一个刘峰,会在小萍身上看到一点点的希望,可是导演非要把我心中这一点点的理想主义火星也浇熄,她完成了这次任务,对这个团队最后的价值也就这样了。

这两个人的结局让我很是揪心,他们给这个社会贡献了自己最美好的芳华,而这个社会回报了他们任何,哪怕一丁点的方便了吗?因为战争成为残疾人的刘峰,成了社会最底层;受尽生活的磨难却依然尽心,努力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小萍,好似随意的荣誉突如其来,带给她的却只是精神的崩溃。在这个不断被冲击的时代,个人是被模糊甚至是忽略掉的,一股无形的力量撕扯着每个人的心。

中国人自古以来都喜欢皆大欢喜的结局,我们都以为最终他们会走到一起,可导演好似偏偏要把结了痂的伤口撕开,告诉我们,现实就是如此,甚至更加残忍。穗子最后说了不愿我们看到他们老去的样子,究竟是什么样子?

也许是自己太过悲观,也许是小刚导演就是要去涉及这个公众都不敢触碰的区域,看的中途心里总是一阵阵的痛,可能是内心是拒绝这些压抑吧,最后脑海里只留有影片开始时那些美好的画面,就像刘峰最后回到文工团大院里幻想的那些情形,太美好!

可能是职业病,喜欢看别人拍片子,剪片子的方向。印象深刻的就是片中三次表白,三种方式。第一次是刘峰对丁丁的表白,含蓄而直接,充满了荷尔蒙的味道;第二次是穗子对陈灿的表白,没有语言,却从塞信-收回信-撕碎信,短短三个动作就完成了穗子从对爱情的冲动,勇敢到最后向“门当户对”妥协,理想主义粉碎的诠释;第三次是影片最后小萍跟刘峰说当年想说的那句话,这之间影片停留了很久,我们都猜测是一句“我喜欢你”,可当她说出“能抱抱我吗?”的时候,我鼻头一酸,有种喘不上气的感觉,突然发现往往就是这种越细微的东西越真实,越打动人,越能钻进人心,相比之下,那些空洞模糊的词汇显得苍白无力。还有一点就是,音乐真的很重要,能快速精准的把情绪渲染到骨子里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芳华》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