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镶家具自古就有,清初黄花梨贴皮衣架也上百万

明清时期,能工巧匠们用楠木、樟木等变形小、比重轻且相对便宜的木材做胎,外表以黄花梨、紫檀、老红木等名贵硬木包覆,制作成结构稳定、干缩湿涨小、坚实而质轻的包镶家具。 

有了华丽的外表和稳定的内在,加上易于搬运的特点,包镶家具以其物美价廉而流行一时。包镶技术由此得到全面发展,从鳔胶使用、接缝技巧到防涨设计等方方面面,形成一套完整的包镶工艺,在清宫内府的建筑和家具中也被广泛使用。古人聪明才智被极大发挥,先后制作出一大批精美的硬木包镶家具,其中部分流传至今。 

随着社会发展和加工技术的提高,加上偷工减料等投机行为,包镶工艺中使用的表层硬木厚度逐渐减小,有的渐如一张薄皮,贴皮的概念开始出现。后来无良商人用包镶、贴皮的方法作伪,以牟取暴利,包镶和贴皮家具一度成为伪劣制品的代名词。 

本文无意讨论或评判包镶、贴皮家具的优劣标准,也不会涉及包镶与贴皮工艺之间的异同,而旨在强调,在中国传统家具发展进程中,的确有为了利用不同木材的优良属性,而将它们用于同一件家具表里的精湛工艺存在。如此制作出来的家具,直到现在许多仍保存完好,具有很高的艺术和收藏价值。 

在2017年底的一次拍卖会上,一件清初黄花梨衣架的部分构件就采用了贴皮工艺,不经仔细辨认难以发现,但即便如此,仍以百万以上的价格成交。


一起来玩海南黄花梨收藏吧!长按关注“藏咖程”微信公众号:

包镶家具自古就有,清初黄花梨贴皮衣架也上百万_第1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包镶家具自古就有,清初黄花梨贴皮衣架也上百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