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常见的十大思维谬误

人类的思维是个非常奇妙的东西。知觉(cognition),思考的过程和表现,让我们能快速处理大量的外界信息。例如,每天一睁开双眼,大脑就不断承受着外界刺激的冲击。你可以有意识的专注想一件特定的事情,但是你的潜意识却在处理着成千上万的想法。不幸的是,我们的知觉并不完美,时常做出一些错误的判断,心理学中把这种现象称为认知偏差(cognitivebiases)。认知偏差在每个人的身上都会出现,不论年龄、性别、教育、智力或者任何其他因素。它们中的一些广为人知,另一些则鲜为人知。这些现象在每个人的身上或许都发生过。为避免将来重犯错,下面就来做个简要的介绍!
  
  十、赌徒谬论(Gambler’sFallacy)
  
  赌徒谬论认为未来的可能性会因为过去的事情而改变,然而事实并非这样。确定的概率,就像抛掷一枚硬币结果是国徽,是不会变的,国徽朝上的概率永远是50%,和你在前十次抛出的是反面没有关系。认为概率会有变化是常见的偏见,尤其在赌博的时候。比方说玩轮盘赌,过去的四盘都在黑色一边停下,接下来这盘就会在红色的一边停下吗?显然错了!在红色处停留的概率还是47.37%。这听起来似乎很理所当然,但是就是这个偏见让许多赌徒输了大把的钱,天真的认为概率会改变。
  
  九、反应性(Reactivity)
  
  反应性是人们在发现自己被关注时呈现不同外在表现的趋势。上世纪20年代即1924年11月至1927年4月,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奥在霍桑工厂做了一项研究(即著名的霍桑实验),观察不同的灯光是否会对工人的产出造成影响。他们的发现令人难以置信,调节灯光会引起产量的飙升。不幸的是,研究结束后,产量又降到平常的水平。这是因为产量的改变并不是由于灯光的不同,而是因为工人们被关注着。这就阐述了反应性的一种形式,当个体察觉到自身被关注时就会有意识的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让自己看起来更优秀。这种反应在研究中是个很严重的问题,必须在“双盲实验”中得到控制。(“盲”指的是接受研究的人员被隐瞒了实验的相关信息,从而避免影响实验结果)
  
  八、幻想性视错觉(Pareidolia)
  
  幻想性视错觉是指将模糊、随机的图像赋予实际意义。比如看到像动物的云朵、像中国地图的石头、像人脸的树干纹理,或是在磁带倒播时听出了别样的信息,这些都是幻想性视错觉的明显例子。幻想性视错觉的基本因素是外界的刺激是中性的,没有任何象征性意义,所有的额外含义都是感受者臆想出来的。
  
  有趣的例子:罗夏墨迹测验(译者:Rorschachinkblottest,就是让被试者通过一些对称的不规则墨迹建立起自己的想象世界,在无拘束的情景中,显露出其个性特征的一种个性测试)就是利用幻想性视错觉来接近人们的精神状态。参与测验的人被要求看一组模糊的图片,并要描述出他们所看到的内容。通过分析他们的回答可以发掘出一些潜在的想法。
  
  七、自验预言(Self-fulfillingProphecy)
  
  自验预言是指自我用行为来应验自认为会出现的结果。自验预言是让预言自身变成真实的一个预测。比如说:我认为我将在学校里表现非常糟糕,于是我就不那么努力去面对我的作业与学习,结果真的表现糟糕,不出我所料。还有一个常见的例子就是人际关系,我认为我和朋友的关系就要搞砸了,于是开始有了不同以往的作为,有意地脱身离开。正因为我的反差,我确确实实的把关系搞砸了。这正是巫师使用的一个强力工具,他们把一个想法植入你的脑海里,结果你就真的让它发生了,因为你认为它会发生。
  
  有趣的例子:经济衰退是一种自我暗示。因为国内生产总值(GDP)连续两季度下降才叫做经济衰退,也就是说至少要有六个月的时间你才会觉察出正处于衰退中。不幸的是,在GDP刚刚出现了一点下滑趋势的时候,媒体就开始大篇幅的报导,这些报道引起人们的恐慌,造成一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最终结果是经济真的衰退了。
  
  (附注:感觉有点像是心理暗示。)
  
  六、晕轮效应(TheHaloEffect)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这种思考偏差在雇员的表现评估中常有发生。比如说:我有一个员工Biff,过去三天中都迟到了,我注意到这个现象,并推断Biff这个家伙有点懒惰并且对他的工作不太关心。Biff迟到可能有很多的原因,可能他的车坏了,可能是他的保姆当天没来,可能是碰上大堵车,或是天气实在糟糕。问题是,正是由于这个Biff不能控制的消极因素,我就推断Biff是个坏员工。从上面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晕轮效应其实是一种“以偏盖全”的心理弊病。
  
  有趣的例子:体态吸引力模板(PhysicalAttractivenessStereotype)就是指人们认为有吸引力的个体拥有一些社会生活想要寻求的特质,比如幸福、成功、智慧。于是乎,当一个有吸引力的人被赋予了优先的待遇,比如好工作、好收入时,这种想法就成了一个自验预言。晕轮效应在爱情和偶像崇拜中最明显。
  
  五、羊群效应(HerdMentality)
  
  羊群效应是指人们趋向于采纳多数人的选择,跟随多数人的行动,可以感觉更加安稳,避免冲突。这种心态也称为暴徒心态,也就是它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压力均分。群集心态揭示了为什么时尚会如此流行。服饰、汽车、爱好、风格,所有这些都有一伙人认为这些事很潇洒,并且身体力行。
  
  有趣的例子:过去一些极不吸引人也没人会认为它会流行的一些事,现在却大行其道,因为群集心态。像跳伞裤、宠物石、鲻鱼、锥形胸罩、扎染、海猴还有80年代(顺便指出,就是上面那张图片里的年轻人)。
  
  (从众心理)
  
  四、对抗(reactance)
  
  对抗是指人们趋向于做出别人所要求的反面,为了抵抗一种内心察觉出的,要限制你的选择自由的尝试。这在叛逆的青少年中最为常见,任何出于担心自由和选择权受到威胁而抵制权威的尝试都可以称作对抗。事实上,个体没有必要做出特定的举动,即便有时“他们无法完成”这个事实在潜意识里催促着他们。
  
  有趣的例子:“抵抗心理”是人们试图通过抵抗来影响人们的一个尝试。试着让一些人(特别是小孩)去做你要求所做的反方向,这样他们就会出于抵触做出你真正要求的事情!
  
  三、双曲贴现(HyperbolicDiscounting)
  
  双曲贴现是指人们宁愿要金额较小的眼前酬劳也不要金额较大的日后报酬。有很多的研究是有关决策的,一个决策的过程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有趣的是,这个延迟时间的长短在选择时是个很大的因素。简单的说,绝大多数的人都愿意今天拿20美元,而不愿意在明年的今天收到100美元。正常情况应该是在当下选择更大的一笔钱,因为美元每天都在贬值。可以假设利率是9%,在这种利率条件下,一个理性的人会很淡定地选择现在的91.74美元,或者一年后的100美元。然而,有趣的是在现在就可以到手和等待明天收获之间,我们究竟愿意少拿多少?你是想现在得到50美元,还是一年后的今天获得100美元而现在只能拿40美元呢?你的底限是多少呢?
  
  二、承诺升级(EscalationofCommitment)
  
  承诺升级是指是一种在过去决策的基础上不断增加承诺的现象,尽管有证据表明,已经做出的决策是错误的。很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明智的做法是立即寻求新的代替方案,尝试逆转这一切。但是,很多时候有些人总是强迫自己不仅要恪守最初的决定,还要继续在这个错误的决定上做更大的投资。比如说,你用了半生的积蓄做一门生意。6个月后,这桩生意明显已经很不成功了,理智的做法就是长痛不如短痛,放弃这桩生意。但是,这时由于已经损失了的积蓄,你决定放手一搏为你的项目投入更多的钱,期望这些富余的资金能扭转颓势。
  
  一、安慰剂效应(PlaceboEffect)
  
  又名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是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在医疗领域中最为常见。让患小疾的人服用糖片,在疗效报告中我们就可以观察到安慰剂效应。安慰剂到现在仍然是个科学谜题。有个理论化的说法指出安慰剂会引起“期望效应”(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中,所期望的就是最有可能发生的),患者希望这些小“药片”能治愈他们的毛病,于是他们就痊愈了!但是,这还是无法解释为什么毫无药效的糖片就能缓解症状。
  
  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人类生理反应,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医学实验设计所产生的错觉。这个现象无论是否真的存在,科学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
  

  有趣的例子:“安慰剂”这个术语是在当结果让人满意的时候才使用的,当结局不尽如人意时,有个术语叫:反安慰剂(Nocebo)。


你可能感兴趣的:(AI,人工智能,游戏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