饺子的故事(二)

饺子的故事(二)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炉子跟我家的相似

在记忆里,吃饺子的日子大多充满了温馨和幸福,但有时也有一些特别的记忆,当时看来很尴尬。

母亲包饺子的手艺虽然比不上姥姥,但在我们家算得上一把手。从拌馅儿到和面,也不用任何的量具,大差不差,水平都很稳定。

父亲则有另外一手绝活,那就是用鼻子可以闻出馅儿的咸淡,特别是带韭菜的馅儿,妈妈拌匀之后让爸爸一闻,确认气味儿是否加盐或加菜。两个人的配合可算是默契。

但是母亲也有发挥失常的时候。那就是有客人来,特别是有贵客来的时候。那时妈妈就要特别用心的拌馅儿,可能多加油,或者多放肉,也或许用更好的酱油。总之往往拌出的馅儿,味道并不如平常拌得好。不过这个稍微咸点或者淡点问题都不是很大。那时的人们也顾不上挑剔。

最难忘的一次失败的饺子,是我大姐夫第一次到我们家过年。那是一次难得的家庭大团聚,大姐和大姐夫千里迢迢从青岛赶来,父亲则从五七干校放假回家。这顿饺子就有些隆重了。

面粉用的是父亲从干校带回来的,鉴于一有贵客就发挥失常的教训,母亲除了让父亲用鼻子闻,还破例亲自用嘴尝了。有两个姐姐帮忙,饺子很快包好了。

煮饺子用的是父亲自己用黄泥加干草糊的炉子。平时我们都是吃食堂,家里没厨房,只有一南一北两间单身宿舍,中间是公共走廊。北间靠后窗处,摆个泥炉子偶尔做个简单的饭,连烟筒也没有。

记得我帮忙烧火。燃料是凭票从木器厂买的下脚料,有刨花还有一些木头。谁承想,饺子进了锅以后,水很快变得糊涂,还没等到第三开 ,就已经开口的开口,漏馅的漏馅。

这是咋回事儿呢?妈妈起初以为是我烧的火不够猛,换她亲自来烧。第二锅稍微好一点,还没等饺子散架,就赶紧捞起来。可是吃上去黏黏的,饺子皮儿好像没熟。

最后记得这一顿饺子跟面片汤差不多。好在里面有油有肉,吃起来还挺香的。但是在新女婿面前,妈妈很是着急上火。

后来才知道,原因出在面粉上。

父亲回到五七干校之后,跟大家一交流,很多人家饺子都没煮好。细细分析原因,大家记起收麦子的时候,遇上连阴天,麦子没晒干捂了,所以磨出的面粉没有了筋道。原来年三十的饺子不成功的不只是我们家呀!

那次父亲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民间风俗,过年的时候只能说吉利话。饺子煮破了,不能说破,要说“挣了”。有一个孩子,听了大人的教训之后,记住了这个规矩。当他看到煮好的饺子个个完整的时候,开心的大叫:“哎呀,一个也没挣!咱家一个也没挣。”于是挨了巴掌。

这次饺子虽然没成功,但记忆深刻。多年以后大家在一起,还常常提起这件趣事。当年的窘迫和沮丧,早已随着岁月化为幸福和怀恋。

你可能感兴趣的:(饺子的故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