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004王强:人文社会学导论

▋ 课程大纲:

一、人文社会学

二、思维层次结构

三、认知

四、人文

一、人文社会学

虽然有各种各样的社会学,但是总体来说,把所有的人文学科放在一起,放在社会学的名目下,还没有出现。但是为什么要这样打通呢?

这就回到了当年我和善友老师就一本书的探讨,就是九十年代在学术界、企业界引起一些震动,但是从来没有成为畅销书的一本书,就是《如果亚里士多德掌管通用汽车》。这本书的视角其实就回答了一个问题,什么叫卓越的领导力,卓越领导力背后支撑的逻辑是什么,那本书试图回答了这个认知结构,能够支撑来实现一个领导力的卓越性全部的内涵。

我今天这个砖头先给大家两板砖,让大家适应一下我们接下来的漫长的一年的课程,实际上是与我们直接的生命体验没有太多直接关系,与我们的商业行为没有直接逻辑关系,但这恰恰是门课确立的核心。

庄子早就谈到了有用和无用的辩证关系。我记得庄子说过这么一句话,意思是说大家都知道有用之用,人皆知有用之用,但是很少有人知道无用之用。这个世界上无论是求知,还是思考,往往你直接需要回答你现实有用性的东西,在我看来是最无价值的。

因为,当你用现在的有用性来回答现在需要有用性的这一刹那的时候,其实所有思维都和你站的思维层次是一模一样的。无论是创造力,还是革新力,它的本质就是你能不能在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上,熟悉的思维方式中,找到一个独特的不同的缺口,只需要发现这样一个东西。

所以这门课整个基础是把大家从有用性的现实中带离开来,我会验证一下这些无用怎么支撑我这三十年做企业做投资其实最有用的东西。

二、思维层次结构

为什么人文思维在我看来是最重要的?

如果地球层级架构是生命的保障,为什么现在地球是迄今为止出现生命的唯一的星球,大家别忘了,地球是一个独特的星球,这个地球层级结构,地核、地幔、地表到大气层一层一层,完成不同功能,然后包载了我们称之为灵长的人。

如果地球不是这样的构成,像其他星球一样,不具备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增加的这种层级结构,我们的生命是不存在的。我想用这样的层级结构来类比,对于人的精神生命的获取是不是也有一种层级结构?

我认为是有的。这个层级结构如果能够用类似这样的圈层结构来画,人类最难突破的,或者最顶级的思维结构就是人文思维。

接下来,在人文思维往下走,它所笼罩的另一层思维结构就是科学思维。因为人文是无所不包的,只要涉及到人,涉及到人与外在关系,涉及到人与内在关系等等,全是人文思维。但是科学的目标是非常专注于某种对象的,这是科学思维。它解决的是,在人文思维的大视野中弥补每个视野进一步向前发展的思维。

在科学思维底下又笼罩了一个思维,叫做技术思维。技术思维是什么东西?科学思维它能够通过验证,通过材料科学,通过其他综合科学,能够实践成实际的东西,能够为我们所用的东西,就叫技术思维。而科学是超越技术之上的,是抽象一层的思维。

再往下一层我称之为商业思维。什么是商业思维,商业思维就是在人文思维,科学思维,通过技术思维能够实现,作为产品和服务的终端的时候的思维,这才是商业思维。所以商业思维实际是面临着最后的节点,你怎么让它获得生命,并且延续生命的问题,非常具体。

但如果你仅仅停留在商业思维里,你甚至会被技术思维所迷惑,或者错过技术思维。如果你只对技术思维了解,你根本不知道这个技术从何而来,将去何处。如果你只知道科学思维,你可能不知道它对整个人生,整个宇宙它的意义是什么。

一个正确的认知的架构必须把这整个东西串起来。

为什么这门课现在开非常必要?我们从生产者社会变成消费者社会,从经济形态来说,人们都成为了消费者。消费主导时代出现很多问题,速度之快,产品之新,人们对于长久性、恒久性没有耐心。现在指导我们社会的思维模式,其实是技术思维。现在达到了技术至上,技术决定论的时代。

随着互联网的诞生,我们现在是不是要反思互联网,除了给人生存带来的便利之外,它和它出发时候的初衷有没有背离,他现在达到的现实与他当时的梦想更近了还是更远了?

我希望大家能够不断回望,不断梳理,回到理性化过程中,你才不会所谓被现在热的东西,现在大家都认为是的东西所困惑。至少从创造力角度来说,你能在大家都这样的情况下,你能发现和大家不同的东西。

在商业中,你全部竞争力在你有没有这个点,仅此而已,不在于你拥有了哪个层次的东西。

三、认知

1. 认知与生活的关系

认知是干什么的?它究竟有用没用?我想举两个例子,认知和我们现实生活是什么关系,在我看来,刚才所说的这些结构它不仅不远离我们,其实是我们实际行动的最重要的来源和基础。

认知不是一种纯思辫式的如何理解世界的意义,理解生命的意义,理解我们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意义,理解我们内心的精神架构怎么构成的,我们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义等等,不是这样的。

其实这种人文的架构、人文的思维方式,它实际上是我们每时每刻做任何一个决定的基本逻辑出发点。没有认知,我们就没有行为。

在我看来,认知在我们心理的架构中,它通过知识的形态,通过知识和知识跨越的形态,让我们对未来进行预测,这个未来不是对未来趋势的预测,而是对我们马上就近的行为的预测。换句话说,认知让我们把握下一秒钟你怎么行动。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来自于我们自以为我们不需要进行批判性思考大家就能理解的,别人理解的我们就能理解的方面。另一个,我跳出人,人和其他非人之间的行为,究竟有什么差异。

大家都看过迪士尼的动画片《花木兰》这是很老的片子。十几年前,我看花木兰迄今为止没忘掉的两句台词非常有意思。大战来临了,当地将军们收了一些残兵败将,把那些从来没有打过仗的闲散人士聚集在一起,在军营里给他们训练。

第一次训练以后,这个将军过来视察,让他们列队开始训练的时候,将军手下的人骑马走在这些正在打玩闲散人员之中,说了一句话,“order,order”,这些人非常兴奋,他们完全理解了这个词什么意思。接下来的台词就是蘑菇鸡片、宫爆鸡丁。这是非常重要的细节,什么意思呢?

面对同样一个语言的意义,order这个词,所有这些认知层次的人们认为,所谓order就是点餐,如果你现在说开始order了,他们的认知自然做出反映,我现在要谈蘑菇鸡片,我现在要宫爆鸡丁,我不知道美国人当时设计这个台词的时候有没有这么的哲学思考,但他恰恰提了一个认知非常重要的问题。

我们虽然同样是人,同样对一个语言都经过了同样认为明白无误的理解,但当一个词义放在不同的认知架构里来说,摆脱了语言狭窄上下文的时候它的意义发生变化了。

其实order还有一个意义,如果放在军事训练这个大敌当前的情况下,order是秩序,意思是赶快给我列队。这边是要吃,这边是要出征,这两个认知是基于对这个词自认为是的本质的区别,导致了行为模式的不同。

所以你说认知是为了30年以后你成为了学者炫耀的工具吗,不是。它是直接关系到你离开这个教室的一刹那间,你开始能不能按照你新认知的方式去表现的过程。

第二个例子,是当年我在美国学计算机的时候,我觉得非常无聊。我为了平衡我的计算机课,我就选了很多与计算机课没有关系的课,一门德文,一门骑马。这个骑马让我获得了这个人生中对认知的另一个发现。

骑马的教练上来第一课就告诉我说马的眼睛和我们眼睛完全不一样,它是凸透镜,所以你们骑马的时候最重要的,要保护你们生命最关键的东西,是要预防突然在马的两侧出现我们平常认为不存在危险性的东西。一定要让马避开这样的东西,否则它一受惊就会把你扔下来。

它的受惊来自什么呢?受惊的行为,突然惊了,突然疯了,来自于它的凸透镜看到的东西。举一个例子,兔子在我们看来是温顺的象征,从当量来说比我们差了好几个等级,但是如果出现一个恐龙我们就会跑。对马来说一个兔子就可能相当于一个人,甚至更大。所以如果马视野范围出现兔子,对他来说是危险的极致,它会做出迅速的反应。

认知是对你直接的日常行为,每时每刻的行为,直接触动的节点,有什么样的认知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因此,行为其实是要靠预测来决定,拆解成缓慢的过程就是,我怎么看,我怎么理解,我怎么判断,我怎么预测,最后我采取什么行为。

2. 认知科学及其缺陷

大家如果意识到人文思维是这样一个架构,它包裹了科学思维,科学思维包裹着技术思维,技术思维包裹着商业思维,串起来才构成整个思维认知维度的话,我们就会发现我们非常自豪的这几十年诞生的认知科学是有缺陷的。

如果笼统简单的说认知科学就三大部分组成。一部分研究思想,就是我们思维过程是怎么回事,从获取信息到变成思维的结果,这个过程是什么东西。为什么叫认知科学,如果这是认知部分的科学,体现在哪?

体现在后面两个,中间是由于神经科学的介入,生物学的介入,心理学的介入,当然,心理学大家归结为社会科学。比如说神经科学,这是典型的科学,毫无争议的科学的介入,它要回答一个问题,这个思想之所以有,作为承担这个思维的物质形态的人的大脑是怎么回事?

最后认知科学要归到计算机,既然思维过程是这样,那么他诞生过程是一个物质形态可量化的脑,肉体性的东西,最后我们能不能用模拟的东西来把这个问题呈现出来。这是认知科学现在的路径,所以认知科学要学三大门,人文的、科学的、计算机的。

但是它缺了一个东西现在,就是即便把思想和大脑放在一起了,但它并不是人的全部。我们认为任何人都有意识的存在,但是弗洛伊德揭示了无意识,潜意识。他认为意识对于所有的人格来说它只是冰山上的一角,他把意识放到整个无意识中,又把意识这个中心边缘化了。这个是人文思维能够对我们改变世界探索世界的最重要的东西。

3. 认知的意义

认知其实就是不断的修正自己看世界的角度、方向或者我们称之为局限的一种东西。所谓局限,它不一定是个错误,局限是因为你还没有看更多的能力,你拒绝看更多的能力,但是这种东西你是可以弥补的,通过人文的、科学的习得。

但是如果你拒绝拥抱整个人文多层次的架构,你可能永远就商业而商业,就技术而技术,就科学而科学,就人文而人文。

所有技术大家最后都是重要的科学家,而最著名的科学家全是人文科学家,没有一个科学家最后当他们问世界宇宙终极问题的时候他们不跳出科学来试图达到人文那些传统的东西回答的一些问题,宗教的、哲学的、美学的等等,没有一个是大家不是这样的,否则就不是大家,就是一般的科学家而已。所以每个层次要想突破,就必须达到这样的东西。

这回答了一个问题,我们的认知就是两类:

一类是没有正确的认知的状态,就是当年柏拉图的所谓洞穴理论。在一个人站在灰暗的洞穴里,你背对着进光口,你看洞穴的墙面的时候,你只能你看到虚幻的影子,这叫柏拉图洞穴,在黑暗中你看到的都是影子。现在发展到了技术为主导的社会,我们的思想丰富了还是狭窄了?

我觉得越来越狭窄。大家以为早已远离了柏拉图的洞穴理论,大家觉得我们越来越透明了,我们越来越通透了。但是最近大家如果读很多西方的著作,有一个词非常有意思,“玻璃囚笼”。

当人们认为我们对世界认知越来越丰满,越来越完整的时候,其实要回答一个问题,你这些认知是真正面对活生生的世界和生命,还是你自己在自己的认知架构中构造了一个看似通透,看似没有瑕疵的,但是它是一个囚笼呢,这个囚笼是“玻璃囚笼”,它不优于柏拉图的洞穴理论。

大家要继续打一针强心针,把这个东西从狭窄商业思维上到比较狭窄的技术,从虽然不狭窄的科学要上到包罗万象的人文,要做这样一个功课,我们才能回答问题,现在怎么和未来相衔接,否则我们只是在一个层次上越走越深,而并没有实质提升我们的认知。

所以认知绝不简简单单是一个进化,你多了一门知识,你就获得了看世界的一个东西,其实这还是两回事。有的时候你知道的过多,说不定你营造的玻璃囚笼更大,获得什么东西很重要了,不获得什么东西比获得什么东西可能显得更加重要。这就是为什么说开创世界的不是解决方案,而是问题,当你提不出问题的时候,你不可能达到有效解决方案。

因此,另一类认知,正确的认知实际是逼迫大家学会逐渐怎么样捕捉重大的真问题,而捕捉重大的真问题,你才能够对未来的行为作出精准的预测,无论这个环境,围绕这个预测的环境怎么变化,你才能在这种千变万化,时刻变化的过程中,在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东西,最后指引你下一步出来的行为是能够正式呼应哪怕正在变化的世界。

四、人文

1. 人文从何而来?

人文我们是从这样的地方来开始的。赫胥黎有一句话非常好,“大多数人仅仅使用了人类心智能力中的一部分,而其余的部分则彻底被封闭住了。

”所以我们要打开封闭,怎么让自己的智性变得丰富,更加多的去利用它,这是非常重要的。诗人布莱克说过一个非常重要和认知有关的话,他说如果感知之门清洁干净了,万物就会对人呈现它如实的状态——无限。

所以认知如果只完成一个使命的话,他要把“无限”这个词贯彻给大家,任何东西都是无限的。任何有限的东西你就认为它是终极了,你就犯了认知的巨大的所谓的障碍。

我发现一本很有意思的书叫《数学社会学》。一开始我对这个书名非常有兴趣,数学与社会学有什么关系。我后来发现这个作家是大家,他是抽象数学的顶级人物,同时又是国际康德学界大人物。

文化中数学的诞生能够解释不同文化的根本差异,所以他的着力点完全不一样,不是从数学本身推导数学,而是数学本身发现数学诞生和它所置身的这个独特文化有什么必然关系。同时发现数学诞生的不同思想来反证它所置身的文化社会本质的不同,着眼点非常高。

所以他这本书是对数学思想诞生之时和之后发展的社会文化本质,和社会历史本质的研究,他认为只有这样,把数学思想放在社会文化本质和社会历史本质中,才能够精深的准确的深刻理解数学创造的社会角色。

为什么在那个时候,这个数学概念会诞生,这个诞生之后对他周边社会以及周边社会交往的时候会产生什么巨大的能动作用。所以数学和社会紧密相连,数学是社会创造的一个分子,社会离不开数学的创造,这个视角非常重要。

2. 人文为什么重要?

人文是什么?为什么它重要?为什么它占据了这样一个层次呢?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他试图把整个哲学放在科学上,做最早尝试的哲学家、神学家。他在19世纪说过一句话,他说人文是人类心灵之表达。

科学要带上思想,技术要带上思想,商业要带上思想,而最属于人的思想,人类的思想是最高层次,是包罗万象的。所以如果说人文是是人类心灵的全部表达的话,那我们为什么要拒绝了解人类总的表达呢?换句话我们怎么能够只了解局部的表达正确性,而不了解整体的表达的正确性呢?

所以在这里人文就进入了它的角色,如果它是心灵的表达,最早的表达无外乎语言、音乐、艺术、文学、戏剧、诗歌等等看似越来越远离我们商业性的东西,因为这些作为符号性的东西是人认知世界最初表现的方式,最初的话语,最初的思想形态。

德国一个著名的哲学家叫卡希勒,他把人类全部思想划分为三大类,语言、神话思维、知识,这三大类又归到一个主题下,叫符号形式的哲学。他认为人的全部思想要通过某种符号形式来表达,但是这个表达有三个层次,他必须通过语言路径,通过思想路径,最后通过成型的知识结构的东西来表达,这是全部思想表达的三大层次。

人文学为什么是这样的?商业、技术、科学这些都代表了思维,人文就是超越这些思维之后的那层思维。

人文实际上是超越任何狭窄意义上思维的终极性思维的考量,我们必须对人文产生亲密感,必须在我们远离它的时候要做一种理性的、迅速的有效的回归,才能让我们在最后每个节点上站的和别人不一样。

3. 人文的含义与演绎形式

谈到人文,它不光是认知层面的东西。从语言的角度看,人文这个词来自拉丁文,实际上是三个含义,

第一它涉及到人性,包括人的素质,人的情感,人的倾向等等。

第二,它涉及到人性所展现的外向的东西,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东西,仁义的东西。凡涉及人性它都具有仁义的层次,仁义和动物不同的区别,比如说善良、文艺这些东西都属于在他人那呈现出来的,人性对他人的态度就称之为仁义的一个关系。

第三,这种思维,这种思维所涵盖的技能训练适合我们人的心智培养,是人成为人的教育的一部分。所以,这就诞生了我们现在称之为人文学科的一个词源。

人文教育,大家谈到了英文中的liberal arts,直译过来就是自由的教育,自由的艺术,或者自由的技艺,作为自由人你的自由性质能够得到什么保存,能够得到什么展现,你必须学习这样的东西才能够让你成为一个绅士,这是所谓人文学的一个发端。围绕人性、仁义是和人的心智培养,诞生了所谓自由教育这个概念,或者我们博雅教育这个概念。

但是对西方古代来说它是一个直接与现实修行密切相关的,不是一种思辨的状态,那时学就是致用的,而不是说学术上的分享。

所谓人文主义诞生之后,它才慢慢脱离了实践的本性,越来越走近书斋,变成了文本世界的探索。世界到了文艺复兴时代,人文的东西渐渐变成了文字探索。如果简单回答文艺复兴和中世纪的区别在那,从思想史角度来说它就是对所谓古代文献的重新发现。

发现了古希腊,发现了拉丁著作、罗马著作,原来这些是在神性控制整个中世纪之前,活生生的非神性的东西。激发了对人性的崇拜以后,整个人性和神性之间的争斗之中,人性突显出来了,这是整个文艺复兴的发源。

那些最早从事这个研究的人文主义者,其实就是研究这些文本的学问家。人文主义者最早就是文献学者,他们通过对古代所谓希腊罗马作家的文献的研究,从中来回答很多他们现实问题。他们想模仿这样的东西,就诞生了文艺复兴,复兴不是崭新的创造,是恢复这个东西。

所以到了十五世纪文艺复兴时候,人文就变成了研习的课程,不是践行的一个课程了,整个人文的思考就从活生生的世界变成文本世界。虽然经过了这样好像从实践到纯粹书斋式的思考,有这样的过程,但是整个人文的思维,它所做的唯一的东西就是试图发现人背后他的思维有没有规则,有没有法则,如果有,这个法则是怎么表现出来的,表达出来是什么形式。

所以人文代表人类的思维或者状态的话,那么人文学科研究的是这个东西它的规则是什么,思维过程是什么东西,模块是什么东西,元素是什么东西,元素与元素之间是什么关系,它最后呈现出来是什么关系,这是人文思维要回答的全部东西。

所以,人文思维是对法则,对法则表达的追问,其实它是希望发现在无序的系统中,符号表达的系统中,来发现程序性的架构,形式性的体系,符号性的逻辑,这是人文思维全部追问的问题。

科学从人文获得了这个东西,他是对任何系统的规则法则的继续追问。技术对科学性的东西实现的可能性进行追问,商业就是说你实现了可能性,我在对直接推到消费者的可能性做一些追问而已。

4. 有用之用 VS 无用之用

围绕着人文,迄今为止,从古到今,人们总是在两个概念上把这个问题放在中心讨论,有用还是无用。现在是商业推动技术,技术再刺激科学,科学好像在搭人文,和我们人类进化相反的方向情况下,我们为什么在就近的商业还要追溯最早的人文?它有用还是没用,这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意大利著名学者奥迪内有一本书叫《无用之物的有用性宣言》。他的视角非常独特,因为他从西方古今大哲学家经典理论里非常精心选择了,并且勾勒出探究有用之物的无用性与无用之物的有用性之间深刻辨证关系的文化简史,这部文化简史非常有意思,如果说人文思维的跨越是什么东西,这里回答了最重要的问题,有用究竟有用吗,无用究竟无用吗,还是无用的东西最后最有用的,有用的最后最无用的,他是回答这个问题。

他从古今思想家文学大师中选取了各种案例。我从中读到了两段,是我认为非常重要的。第一段,他说我们需要无用之物就像我们要让基本的生命官能活下来一样。对想象的需要,对创造的需要,如同呼吸须臾不可获缺,呼吸是生活,而不是从生活中逃避。

这点非常重要,大家说诗人,诗与远方,逃离现实了,其实回答的是这个问题,我们很多认知似是而非,为什么需要诗歌的存在,为什么需要艺术的存在,为什么需要音乐的存在,在商业如此发达的情况下,为什么需要不赚钱的东西存在,为什么没有赚钱价值的东西存在,回答最本质的东西,因为生命是丰富诉求的东西。

当把无用性变成呼吸的时候,我们无从把握,无从看到它,但如果离开了我们可以设想,这个世界可能就是我们生命的终结。这样的呼吸它表达的乃是生活中冗余的东西,没必要的东西,恰是对生活本身的尊重,它成为一种能量,循环往复,无影无形,既超越于生活又内在于生活。

创造往往是在无用性的间歇中发现最大的有用性,这其实就是创造的秘诀。

所以奥迪内说,基于此,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坚守信念,那些经典与教诲,那对生活中非必须之物以及产生不了实际利益之物的培育,的的确确能够有助于我们抵抗承受留存一切希望,瞥见一束光亮,这个光亮使得我们能够走在尊严之路上。

这回答了无用性对人的尊严的重要性。另外这本书里整个章节引了1930年参与创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一个大家,叫亚伯拉罕弗勒斯纳。但是在普林斯顿建立这么一个只与科学相关的东西,这个创始人1939年在哈珀斯杂志上发表了一个文章,叫做《无用知识的有用性》。

一个人建立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完全以科学为标的高等研究院,他的出发基石宣言规定是论无用知识的有用性,他认为普林斯顿研究院是研究有用科学的还是无用科学?他在文章结束的时候这么写到,我们自己不做任何承诺,但我们珍惜这一希望,天马行空,追寻毫无用处的知识,将在未来显示它的成果,一如过去所显示的那样。

然后我们从未站在这个立场上为高等研究院辩护,对学者们而言,高等研究院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天堂,如同诗人和音乐家,他们业已拥有的权力,让他们能够随心所欲,想做什么就做什么,正是因为他们能够这样做,他们才能做出非同一般的成就。从这里我们就知道,人文和现实究竟有什么东西,其实大家这种认知首先是要获得这样的认知,你才能情感上走进没用的人文。

小说家王安忆有一篇散文叫《小说的常识与反理性》,这篇文章挺有意思,他在结束中说了一句话和这个东西差不多,他从一个小说家、创作家来回答小说和社会的有用无用性之中,他说小说家就是说废话的人,你读小说就读废话,没有一句话是必要的。

但是他的结论是,就是这些废话使生活在进行。这是哲学的高度。为什么读小说,就是让你的生活在进行,没有一句话是有用的,如果在小说中发现有用性,你就是对小说的亵渎。

在诗歌中寻找有用性区块链,那你就是对诗歌的亵渎。让音乐家回答区块链怎么能够改变你明天的财富,这就是对音乐的亵渎,所以人从自我亵渎中站起来,这就是混沌应该给你的立场。

5. 人文的贫困VS 科学的贫困

为什么?因为没有这个宏阔的对整个站在人类最高点,来向下看这样一个态势和态度和情感的话,你就会堕落到两种贫困,这两种贫困就是认知带给你的狭隘性的贫困。

粗粗的分开来说就是人文思维首先和科学思维对垒的贫困,因为在这个世界上科学家是看不起搞文学的,人文学家、艺术家,你们干什么,你们对社会有什么贡献,我们才是世界有发言权的,而人文学家说你们有什么用,人类能靠你们活着吗,我们是让人的灵长之物延伸的最重要的东西。

一个剑桥的科学家,叫CP斯诺,他是双栖的,他首先是个大思想家,写文学写的非常好,《权利的走廊》,几大卷的长河小说,都是斯诺一个人写的,他同时又是剑桥的科学家。CP斯诺1959年在剑桥一次讲演中讲了一个东西,后来这个讲演稿做成一本书了,非常有名,叫《两种文化》,在这个讲演中,他对于当时英国的知识界,或者认知界产生的这种文化的断裂,他忧心忡忡,觉得如果英国的学术界是这样的一种思维分异和断裂的话,将来英国怎么去引领世界,怎么在科学研究和艺术创作的时候能够变成世界真正的强国,当时他是一个危机意识的人,所以他一出来引起了很多抨击。

但是这部名著今天读起来我觉得都是有种重要意义的,因为它是表达了对一个知识传统,特别是英国知识传统中,割裂的两种文化,分别存在各不相交的情况忧虑。

他的原话是“对大多数文学家而言,是其面包与黄油的文化传统之整体的文学”。意思就是说那些涉及社会生活、道德生活的小说,历史、诗歌、戏剧等对于文学家就如同面包与黄油,而对科学家而言,似乎同这个世界毫无瓜葛,与他们的兴趣没任何相关性。

他说这一态度大错特错,其结果是,科学家想象力的理解无法达到他本应达到的程度。这就回答了我刚才的问题,本应达到的高度你却放弃了。驰骋商场几十年,突然一下怎么就被人灭掉了,只有一个可能,你商业思维本应达到高度,你拒绝去达到了,因为那个人在你的高度上稍微一看就知道怎么拆解你的帝国大厦,就这么简单。

所以他说他们沦为了自我选择的贫困,科学家当你拒绝人文的时候,你选择了自我贫困。人文学家同样选择自我贫困,有过之无不及,因为他们更加自负,他们认为传统文化就是文化的整体,自然世界仿佛根本不存在,仿佛对自然世界的探索本身既无价值,也无重大意义,仿佛物质世界的宏伟科学大厦连同他的思想深邃复杂,有机结合在一起的连贯性,不是人类思维最美丽、最奇妙的集体劳作。

文学家拒绝了科学,那么他们认为自己丰富的情况下其实他们是苍白的,这是人文的贫困;科学家拒绝了人文,他自认为丰富的时候他也是苍白的,因为他的想象力实际上阻挡了他的科学进入发展的高度,这是科学的贫困。

所以当年斯诺谈到这两种贫困的时候,他认为急需要打通。一个优秀的科学家必须进入到人文,人文的科学家必须了解科学,只有这样才是我们对世界存在完整的理解。最终在书里开的药方也非常有意思,他举了一个从8世纪到18世纪存在的威尼斯共和国,为什么存续了这么久突然崩溃了呢?

像英国人一样,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英国人,威尼斯人曾经无比的幸运,他们偶然变得富有了,他们获得了强大的政治技能。他们中许多人思想坚定,从不脱离现实,热爱国家,他们也深知历史的潮流开始逆他们而动,许多人全力以赴思考延续下去的种种办法。

办法其实意味着早应打碎他们业以成型于其中的模式,他们迷恋于这一模式,正如我们深恋自己的,但是他们从未找到打碎那个模式的意志。

人文是获知打碎原有模式的动力和意志。走进人文思想最关键的是让你的决定变得更加果断,让你的意志更加坚强,为什么?因为你前面的预测基于对全部思想过程的精细思考,没有这样的东西,你突破也不知道突破到哪去。

6. 眼睛之外的眼睛

人文的这门课我们要达到什么目的呢?获得眼睛之外的眼睛。

人文,如果我们把这个思维方式用一个具象来表现的话,我愿意用视觉的一个器官眼睛来表述,眼睛非常重要。我记得法国一个诗人说了一句话,“生活意味着去看,死意味着被看,因此,人整个生命就是眼睛在生与死之间,看和被看之间双重冒险”。所以认知也就是去看,如果用眼睛来说我想到两个例子,一个是丘比特,一个是佛陀。

丘比特是爱神,莎士比亚有一句话,Love is blind(爱情是盲目的)。我花了将近二十年,突然意识到这句话应该有不同的理。,我大概在十几年前突然有一个阶段,我发现法国14世纪一系列彩画,我看到其中一批彩画,画的全是丘比特,看了几十张以后,他们把丘比特画的是很可爱的小天使,但他们把丘比特眼睛画出来了,凸出来了,但是眼珠处理的全是白内障,两个乒乓球。我看到这以后恍然大悟,如果爱神对爱都是盲目的,都是没谱的话,他凭什么当神。

后来我想,他之所以叫爱神,他应该早就看透了爱情的本质,在你俩认为应该相爱的时候他就觉得应该分了,在你们两个觉得我们不应该走到一起,他觉得你应该走到一起。他看到了终极,这是所谓我们称之为神的一个最关键的东西。

所以到了这个时候,这句话如果从这个高度来理解就对了,爱神如果用我们人的肉眼来说就降格了,它没有我们人的肉眼,它不需要肉眼,那是对它的亵渎和贬低。

从这个高度来说我这句话翻译的就行了,如果love变成大写,其实在英文中这个LOVE一旦大写,他就是爱神等同的,LOVE is blind,从外在描述就是丘比特是瞎子,它已经不具备人的肉眼,换句话说,它已经超越人的肉眼,所以应该相反的翻译,爱情绝不是盲目的,爱情是你还没进入就看到终极的东西,这叫爱情,一见钟情,这是love。你通过各种逻辑分析,发现三十年白搭了,有的人第一面见上去,三十年之后仍然像他第一面见到判断是一样的,这才是爱情的终局。

这是丘比特的功能,所以认知实际上是获得这个,不在于你知识增加就行了,你要关掉那些无效的知识,反而像丘比特一样冷静下来,用非肉眼想想世界才可以。

这也回答了佛教中佛教认知的五种眼睛,这也是反映认知非常好的意向。最底层的是属于我们的肉眼,我们具备肉眼,肉眼之上,看完自然界,超越自然界之上看的东西是天眼。然后再看,发现事物本质了,你就到了慧眼。慧眼还看的不够,还要彻底的正确的认知,你还要上到法眼。但是这个法眼还没有达到最后涅槃的境界,全部的东西全看清的境界只有觉悟者才具有的,释迦牟尼才具有,到了顿悟那一刹那才具有的叫佛眼。

如果大家知道了眼睛这个意象在佛教中,从肉眼、天眼、慧眼、法眼最后到佛眼,象征着认知不断升级,再加上丘比特睁开和闭上眼睛这个辩证,我觉得大家对人文和其他的东西你就知道了。所以这个世界上从来不意味着你多掌握了知识就获得了对世界的了解,这是我想给大家的一个板砖。

按照这个来看,我们就知道,眼睛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其实认知是不断获得我们眼睛之外的眼睛,甚至不断随时关闭我们的眼睛,等等等等,这种辩证之间的动态才有可能。因为获得这种眼睛是获得你看待世界的一个方式,这个方式加在一起才能构成我们看到的世界。

所以托马斯·阿奎纳有一句话把辨证关系点的非常清楚,叫做被认识的事物是在认识者的模式之中被了解。我们往往认为我们获得了一个认知结构这个世界就不一样了。其实我们从哲学高度来说,康德已经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这个世界真正客观存在,我们去捕捉它,还是我们主观有一些东西,我们找到主观能接受的东西。

以前认为理性无所不知,我们从客观世界获得客观性,这个我们称之为真理,不断获得越来越多的真理。但是康德认为,我们理性为什么能认知世界,不是因为我们理性达到的能力把世界的东西拉过来了,我们理性中有一个特别奇怪的东西,叫“鲜艳的范畴”。

这些东西不经过经验,直接存在在我们智力中的,这些基本范畴是我们看世界的东西。他认为其中两个基本范畴就是时间和空间的概念。

另外一个,为什么无限性的人文思维,包罗万象的人文思维,哪怕对底下的科学、技术、商业都有重要性呢?

美国心理学大师威廉詹姆斯有一句话,他说对人性的忽视会令傲慢的科学变得毫无洞察力和毫无远见,这句话说的非常好。这就是为什么没有一个最后的大物理学家、宇宙学家、天文学家他都不是一个哲学家,没有一个例外。

最后,眼界是重要的,视角仍然重要,不同思维有不同角度来观察我们所谓的对象。这里回到斯诺一句话,依据一个人是从上面看还是下面看,工业革命看起来全然不同。

依据一个人是从切尔西看还是从亚洲某个村庄看,工业革命今天也会看起来全然不同。这就回答了一个问题,认知是我们动态理解世界的东西,无论是发生了,正在发生的,还是没有发生的世界、事件或者意义,其实都在一个能动的,动态的,不断的视角和视线关注下呈现不同的意义,这恰恰是创造力所具备的不同东西。

什么是创造力,你要不断切换视角,视角固定以后,不断调换视线,这两个加在一起,使所有我们从已经过去的东西,正在发生的东西,没有发生的东西,发现不同的归根结底的东西,这就变成了我们的东西。

7. 认知的途径

当然,认知有一个结构主义大师,叫列维·斯特劳斯,他认为认知有两条途径:“科学是对有限的现象之理解与解释。科学只有两条途径,归纳法(某个层次的复杂现象可化约为另一层次的不太复杂的现象)或结构法(现象过于复杂时,了解现象之间的关系,即它们所构成的独特系统,从而了解整组复杂的现象)”。

他说科学就这两个途径,面对复杂的东西不断简化来解释,解释完了全部问题解决了。但有些东西化约的过程中没法解决,必须把所有节点放在一个关系网中探讨它们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回答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你也回答了这个问题的认识。所以一种线性的追诘,一种共识性的总谱的调看。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关系性思维变得非常重要。我稍微把译文改变了一点,量子物理学家李·斯莫林说人的思维有两种,一个是你置身于时间的思维,一个是跳跃时间的思维,无时间性,但现实生活中是在时间流源。

时间之中的思维(think in time),不是相对主义(relativism),而是一种关系主义,它着眼于事物与其所在系统中其它事物之间的联系,事物所代表的真理既是客观的又是依赖时间的。实际上这有点接近佛教的空的理解,什么是空,空坦率的说是相互依存这种本性,对任何一个物的节点都是相对于依存,没有终极的存在,没有终极的有,我们就称之为空。

所谓佛教的空谈的也是这样,它是动态的,关系随时发生的,而且多个节点触生下个节点发生,所以从结构到时间,到最后,宗教的思维,佛教的东西,它展示了人类思维两条路径,要么线性的,单层次的,把复杂变简单,要么把任何一个节点放在能动的,不断变化的关系网中来看它的意义,其实这个回答了商业思维的进步在哪,突破在哪,其实这就是秘诀。

人文,作为看似无用的东西,它究竟在什么方面产生有用性,着眼点是什么,如果具象化,可以变成一个眼睛,但是眼睛和眼睛它是有不同维度的,眼睛和眼睛的视角是不同维度的,只有把眼睛的不同和眼睛视角的不同,同时能动的放在一个关系网中,我们看一个世界才能看的丰富,看的全面,可能才看得真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181004王强:人文社会学导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