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死亡都是一次久别的重逢

​谈论死亡这个话题,你是怎样的态度?

直面死亡的现实,你又是怎样的感受?

每次死亡都是一次久别的重逢_第1张图片
每次死亡都是一次久别的重逢_第2张图片

《入殓师》

2008年上映,泷田洋二郎导演。

曾获第32届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高大奖、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等奖项。

电影主要讲述了一位新手入殓师从抗拒到接受,最后爱上自己的职业的故事。导演通过这样一个特殊的职业,将我们的视角和主角的视角融合在一起,让我们一步步去感受、去重新认识“死亡”这个词。

身边第一次有人离去时,我还在念小学。

那个时候什么都不懂,只知道

“哦,这个人再也不会说话了。”

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

那时,死亡是个中性词。

后来,上了高中,帮家里做饭的老婆婆被车撞了。

她的女儿第一次出现在我眼前,

拿着收拾行李时翻出来的存折,在笑。

那时,死亡变成了贬义词。

后来,身边的人也都还算安康,没经历上什么大的生离死别。

但是死亡这件事,在世上是没有停歇过的。

每次死亡都是一次久别的重逢_第3张图片

哪家死了人,大家一般都是要绕开走的,

不要碰死人的东西,半夜不要谈死人的话题,

因为这些都是晦气的,会让人不吉利。

人们对待死亡的态度冷冰冰的,

而我眼中的“死亡”也像死亡了一样,

变得越来越冷冰冰的了。

这种状态是双向的,

当我把人的死亡看成是一件冰冷的、让人厌恶的事情时,

我的心,也在变得冰冷。

我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要为了一个陌生人的离开而哀痛了,

我不能理解,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去帮死人化妆打扮。

电影的主人公——小林大悟——最初也是不能理解的。

面试这个工作,完全是个意外,

接下这个工作,完全因为缺钱。

每次死亡都是一次久别的重逢_第4张图片

干瘪凹陷的脸上,略微凸出的眼球,还有一张渐渐发黑的嘴唇,伴着浓浓的腐臭味……

这是大悟对于死人的第一印象,这也是他的第一次工作。

出师不利的大悟被眼前的一切震惊了,他觉得反胃,觉得,想逃。

每次死亡都是一次久别的重逢_第5张图片

而故事如果只到这里就结束了,那《入殓师》也可以换一个名字了,叫做《当我们面对死尸时的反应》。

是的,死尸,而不是死人。

虽然死尸与死人看起来没太大的区别,但总觉得还是不能等同的。

当我们谈论死尸时,那只是一具尸体;

而当我们谈论死人时,我们首先得承认,他是人。

或者,换个礼貌的说法——逝者。

而这,正是电影希望我们关注的地方。

它希望我们看到的并不只是一具腐坏的尸体,他希望我们看到更多,

比如,那些藏在刻板印象背后的光辉。

每次死亡都是一次久别的重逢_第6张图片

还记得前几期说过的罗丹的那句话吗?

『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仔细想想,其实在面对逝者的时候,还有这样一群人:

当我们想方设法地避开时,他们却在拥抱着死者;

当我们露出厌恶的表情时,他们却只是带着哀愁沉默;

他们没有反感、没有憎恶,他们就只是默默地,或放肆哭号着,向逝者传达自己最后的不舍。

每次死亡都是一次久别的重逢_第7张图片

这里面联结着爱,联结着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厚度。

看完《入殓师》之后,我突然想起自己的外婆,

想到她也开始老了,

想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她也许就会离开我,

然后,我就不敢再想了。

我的心里郁积起一种复杂的情感来。

我似乎又回到了小时候,外婆似乎又拉起了我的手。

我想,那些爱着逝者的人们,大概也有相似的感受吧。

这样的想法在我的心里萌发出来,并逐渐强烈,

我开始反思自己对于人的消逝这件事的认知,

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个变得冷冰的词语——“死亡”。

这一次,它似乎开始有些温度了,

这一次,它好像,是个褒义词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次死亡都是一次久别的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