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科学家的“对撞”,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

9月4日,《知识分子》刊发了杨振宁先生的文章《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作为正在高能物理一线从事实验工作的科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王贻芳表示,不能同意杨振宁的观点。并针对杨振宁先生提出的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的七点理由,分别做出了一一对应的驳斥,最终形成的观点与杨振宁先生的“中国今天不宜建造超大对撞机”截然相反,即“建造大型对撞机正当其时”。(中国新闻网9月6日)


两位科学家的“对撞”,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_第1张图片

两位科学家,针对中国是否建造超大对撞机展开了争论,从而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到了世界前沿科学的发展状态。可以想象的是,这种争论并不仅仅是两位科学家之间的事,随着争论的社会化,还会引发更多持不同观点的科学家参与进来。同时,对于两位科学家提出的各自观点,其实也早已超越出了纯科学的范畴,它已经融入了国家经济方面的要素,因而,后续争论还可能会引来一些经济学家的参与,并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发表自己的观点。从这个层面来说,无论最后谁说服了谁,也不管这种争论被定义为“抛砖引玉”还是“抛玉引砖”,都会是一种全社会利好或价值“和解”。

就以往来说,对这类事宜的争论,基本上都处于极小范围之内,要么是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研讨,要么是一些科学家之间以纯理论的形式探讨,而很少出现这样针锋相对的驳斥,而即使有了激烈的争论,其各方的核心论点也不会对社会公开。因此,在以往,社会只能看到极小范围之内争论的结果,而各方所持的依据,以及形成结果的辩论过程,则统统地省略了,社会大数人也只能被动地接受官方给出的结果。而这样的结果,当时看上去一遍大好,但在实践层面上的那个结果,却并不符合人们的心理预期。人们对“三门峡水库”还记忆犹新,它的后续问题越来越大,以至于谁都难以解决,这与当初没有在社会层面透明争论不无关系,这就是一个例证。

而这次针对中国是否建造超大对撞机,两位科学家展开了争论,并且将争论摆在了社会最大透明处,同时,双方都融入了对当下中国及今后经济与民生的考量成份,应当说这是一种极大的意识进步,因为这两位重量级的科学家,已经从思维意识层面,将科学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民生发展结合在了一起,而使探讨的问题更具有多元化的社会价值,仅就这样的思维过程来说,已经更加融入于实现全面可持续发现的社会理念。这使科学归根结蒂为人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本质,得到了负责任的体现,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两位科学家都应当得到社会的理解和尊敬。

虽然两位科学家的观点,截然不同,但从更高社会价值层面上却是缺一不可,而且也是在社会责任层面的高度吻合。可以说,他们都是在理性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对社会公共诉求建言献策,从这个角度来说,没有谁胜谁败之分,有的只是更加合理的结果。虽然看上去这是一种针锋相对,但这正是人们希望看到的真实状态。因为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离不开赋有理性和责任感的思想磨合与激烈的观点驳斥,这会使社会前进的成本降到最低。而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位科学家在是否建造超大对撞机这个问上发生的“对撞”,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前行不可或缺的源动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两位科学家的“对撞”,正是社会进步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