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是得看科班出身的东西

我之前是个学习偏执狂,到什么程度呢?蜜汁自信,觉得:如果对路,啥都可以自学成才。所以,你会发现我试水阶段买了好多书,对对对,学编程我也买书来着。要不是小贺程序媛小姐姐帮忙鉴别,我至今都在坑里忙着刨土呢。我有很多自己学习的时间,我要不断走弯路,找到合适自己的那一条。路上,精彩纷呈。

为毛写这个呢?

我因为营销问题,脑子一直有种“被骗”的感觉。不是那种被骗钱转账,而是:行动前调查力度不足,行动中缺乏坚持以及发现问题的能力,行动后后悔当初的决定。这种感觉。(当然,讳疾忌医不是我的性格,不能因为偶尔的上当就一棒子打死,课要接着上呢。)

在2017年囤的课,里面有的课或多或少有水分。

如果在里说别的平台指定要被呼的,所以,我直接说我被谁的营销话术浇“醒”了吧。文章是在某乎看到的,作者是吴寒笛可爱多,哈哈,一个说话如“泥石流”的人管自己叫可爱多,我能说啥呢?

废话少说,写点笔记:

1,“植田T理论”有三个重要因素:关联性、时效性、喜剧感。
理论核心就是利用两个事物之间相差的悬殊性,借助一个事物的影响力来提高另一个事物的影响力,以此实现自己的目标。
这种“跟风营销”的提法最早来自日本。

白话文一点:
比如你在某乎上有Live,你还想在喜马拉雅山上也弄个音频,你可以让粉丝自动追随你的脚步,Live做到最好后,可以在两个平台同时进行。(类似这种意思)

2,行业媒体的路数
行业自媒体大都是文盲,为毛呢?讲观点拿不出论据;评论现象拿不出数字;对人对事的评价基本上是,拍脑袋马后炮。(这家伙,眉毛浓黑,看事儿确实透彻。)

3,对对对,诸如此类的泥石流话题,还有:
因为没有违和感就制造不了传播,不出位就制造不出话题。宁做深山泥潭里的千山老妖,也别做一朵不食人间烟火的白莲花。

收收尾:
科班的课,我觉得近期上的课:心理学,营销。
心理学老师说过:心理学非科班出身的,容易出现两种情况,要么出类拔萃,要么走火入魔(自己的心魔都除不了的人,没办法走这条路。)

(这些都好的很,作者和课程就不说了。没那个习惯。)


我是饕餮思文,之前以为写一本小说很简单,只要写就行了。后来发现,各方面的知识都得有所涉猎,还不能断章取义,潜心,虚心吧。我的汉语老师,讲的东西,都很特别,特别到:你也知道,但就是想不到怎么说。《水浒传》的108将,性格各不相同,妙哉。

你可能感兴趣的:(还是得看科班出身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