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吗?读吧?读!

开始持续性的读书已经有三年了,在阅读速度、领域,也经历的几个阶段。因为我是个理科生,所以刚开始就选择科学类的书更多一些。“开门炮”是一本日本科学家的科普《光催化创造未来》,这本书给我很多shock,开始让我深信阅读给我将带来巨大的改变,并且我知道很重要的一件事,日本人写的科普类文章是质量很高的。于是我开始在图书馆寻找各种科普,以日本科学家写的居多,期间读了:经济学、金融学、人体排泄、编辑、免疫学。在这个入门阶段我的阅读速度很低,要逐字逐句的看,并且做笔记的时候有很多摘抄的内容。我认为这个阶段不要追求速度、总结能力之类的,就完全看爱好,觉得什么有趣就去看,培养感觉是最重要的,而这种感觉具体说来就是:我觉得读书能学到新知识,即使目前可能用不到,但是未来一定用得到。

随着科普书的阅读数量增加,我开始选择更多的社科类书籍。这个阶段我读了很多“畅销书”,所谓畅销书,就是在当下这个时代,直击社会问题并且给出相应的解释和方法的书。期间读了:黑天鹅、灰犀牛、中东历史、世界史、人口欧老龄化、组织学、管理学、心理学。这些学科相比之前的科普要更专业一些,但是还只是非常基础性的介绍,读完之后仅仅是给人一些概念或者结论性很强的表述,真正的原理,其实还是很难通过畅销书窥见的。这段时期我开始有意识的提升自己的阅读速度,其中包括:训练图片化记忆;培养自己的直觉,用来预测和感觉并且剔除没有意义的片段;和“害怕遗漏每一处细节”的心理做抗争。这个需要阅读很多的书籍来训练,至少也要在30本以上才能慢慢找到感觉。

下一个阶段就是阅读各个学科经典,之前然也知其所以然。从学科的发源开始了解。但是,目前我还没有进入这个阶段,预计大四进入这个阶段,去阅读各领域的开山之作。

很多同学问我怎么选书。我有一个佛系选书习惯,那就是在图书馆瞎转悠,当你只能看到每本书的书背时候,我完全就成了“外貌协会”,哪本书长得好看,就看哪本。按照逻辑来看,这样未免太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了。但是这么长时间下来,这已经成了我选书的风格之一,再回首看这种风格时,不免发现,真实妙。每次通过这种办法选到的书,都不会让我失望。我看来一本书的外表也是它的灵魂,也是你的灵魂。我深爱极简风,所以外表极简的书,内容也不会太差吧!

坚持了3年,读书已经成为我的生活。很多人对读书有误解,认为读书多了就必然成了书呆子(包括我周边的很多人),觉得当一个人说自己阅读过某个领域很多书籍时,反而受到一种鄙夷的态度(表示出鄙夷的人通常都是不读书的人)。实则非也,当你判断一种现象时,要放在历史背景下看待,这个时代,想实践、去实践的人太多太多了,其中多少是脑袋一热,最后又铩羽而归。实践是必须的,但是从逻辑上看,在实践之前有理论基础,总比没有要强吧。对于那些对知识不屑的人,你就面带微笑的走开,并在心里默默骂一句脏话就好了。

我特别喜欢高晓松,因为感觉他是一个读书人、文化人。是一位把“治国平天下”当理想的真正的读书人。如果读书只是为了谋求一官半职,那岂不是像高俅一般,成为丑角? 读书人的清高,是你不会因为生活的窘迫而向它低头,是你不会让知识沦为谋财的奴隶。我对世界有一个理想,这个理想散发着人性的美好,而我读书的目的是在为实现这个理想做准备。

前面说了我自己的阅读经历,后面又谈了我对阅读其目的的看法。读书不是一件功利的事情,你读的每一本好书,都是人类的文明,都是人类的智慧。这是一件务必神圣的事情。任何想要交流,可以 follow 微博:“芒果黑97”  。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吗?读吧?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