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富人的装饰品,
穷人的避难所。
——亚里士多德
文丨旧故麻袋
∨
在中国,每到两会时期,教育问题就会被当作社会最严峻的问题被拎出来讨论一番,身为教育者的俞敏洪不止一次在媒体面前表示:“我认为最为急需解决的,是教育均衡的问题。教育普及在中国已经做到了,但是普及所带来的结果,是教育的极其不平等。”对于现在的中国教育,大众与媒体都有“寒门难出贵子”的批评,山区的孩子与城里的孩子所得到的资源不一样,城里一个孩子得到的资源很可能是山区几百个孩子所获得的资源的总和!
但这个问题就像是个间歇性定时炸弹,在社会中偶尔被提起,长时间被遗忘。所以当印度拍出《起跑线》这样直指“教育问题”的电影时,我们除了竖起大拇指点赞,在背后抱怨“中国什么时候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之外,能做的只有无尽的缄默。
其实《起跑线》的设定并不优秀,最后那个升华主题的结尾更是败笔,但它的商业性突出,并一度触发了我们同样焦虑教育问题的共情。
整部电影用一句话概括,就是中国的那句俗语——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影片中的家庭,似乎是每一个学龄前儿童家庭的典范:只招收学区内的小孩,那就搬到学区房;孩子被排挤,那就为他争取上流社会的学习环境;上学难,那就利用各种渠道去争取一个入学资格,甚至不惜假扮穷人,骗取一个“贫困生”名额。
能做以上这些的,还算是中产阶级家庭能做的所有努力,至少还能有闲钱买套学区房,还有渠道去争取入学资格。但是穷人呢?
电影中有一处经典段落,当假扮穷人的男主和穷人朋友都在为孩子入学后的费用操心时,穷人朋友不顾生命危险,去碰瓷飞驰而过的汽车。男主震惊,而穷人朋友告诉他,这次还算幸运,没有伤到头。而假扮穷人的女主,为了替穷人妇女出气,辱骂了放粮的政府官员,导致大家都没粮可买,她问穷人朋友:你不是说要自己争取自己的利益吗?穷人朋友说:可他是政府官员,你这样会害了大家的。而后又说了句:贫穷是无法教授的!
其实我们很少能在印度电影里看到所谓的中产阶级,这一次,视角完全不同了,男主一家经营着一家时尚工作室,有着自己的生意,衣食无忧,开得起宝马,买得起别墅,但却为了让女儿能上贵族学校犯了难。
男主的妻子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她的固化思维里,英语不是一门语言,而是印度精英阶层的标志。在一次女儿因为说印度语被同龄人排挤时,妻子的恼怒终于爆发,她发誓一定要让女儿上贵族学校。为此夫妻俩报兴趣班、托关系、拉赞助......当所有的办法都用尽时,他们只剩下了最后一条路——“骗贫困生名额”。
所谓的精英教育,是外观似五星级酒店的幼儿园,而想要进这样的幼儿园,必须在入学前培养兴趣,上课外辅导班。在辅导班里,有的小朋友知道恐龙的相关知识,有的学会了用三种语言说“早上好”,这让家长感到恐慌,想着也必须让孩子成为这样“优秀”的孩子。
“望子成龙”抓住了父母的弱点,让所有的父母都认为找一个好学校至关重要。像我这样没有怀孕的已婚人士,都已经开始为孩子上幼儿园的事情操心了,果然应了电影里那句:有些家长在怀孕的时候已经在培训了。
所以一直在说的“起跑线”,其实不仅仅是针对孩子的,还针对家长,你有多少资源能带给孩子,有多大的能耐能够让孩子上一个好学校,或者说你有多少资金能用于孩子的学前教育,这分分钟都决定着孩子未来能在什么样的幼儿园上学。
影片三分之二时,男主的女儿终于如愿上了贵族学校,利用“贫困生名额”,而穷人朋友的儿子则没那么幸运,失去了上贵族学校的机会,孩子问父亲为什么他没被选上,父亲说只是我们没有这么幸运而已,孩子问父亲是不是我不够幸运,父亲连忙抱起孩子说你是我最大的幸运。这一段足够感动我们,也感动了男主。
之后,男主茶不思饭不想,觉得自己这么做很无耻,于是去捐助穷人朋友儿子所在的公立学校,为他们改善学习环境,为他们创造和私立学校一样的学习氛围,也教孩子英语。他想要给自己一个心安理得的救赎。
在《起跑线》里,最终打算揭穿他们伪善面的社会底层邻居在紧要关头还是被小女孩的真挚情感“收买”,而男主也在纠结过后自己向校长坦白了名额来历的过程,但万万没想到校长才是教育阶级分化的罪魁祸首,男主选择伸张正义,哪怕只获得了妻子一个人的掌声。
结局的美好让人宛如看了一场浮世绘,穷人像穷人,穷得有骨气,富人像富人,富得有仁义。
很多人在电影结束后讨论男主这样做的动机是什么?葬送了费尽心思获得的名额倒底值不值得?
我觉得电影最终的落脚点并不在于讨论这一事件的是否值得,而是在于挖掘人性最初的真善美,穷人即使再穷,也不会去夺取别人应有的权利,他也许有小恶,但绝不是魔鬼,真正的魔鬼是如校长那般把教育看做生意的商人。
虽然电影最后给出了一个政治正确的答案,显得异常讽刺,但有一点它没错:生而为人,必须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