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的本质,止观的所缘

我们佛学院对外宣称是传弘唯识宗的,但今年两个学期以来一部唯识的经典都没有讲授。反而倒是把天台宗的重要经论都学了个遍。

这不;这个学期又专门从天台宗佛学院请来了一位法师为我们讲授天台宗的根本经典——《法华经》

看到教务处的通知时,我的心里还是非常抵触的——我们这一届学生都大四了,可还连《唯识三十颂》都没讲,现在却突然开始讲大部头的《法华经》,难不成我们这里是天台宗佛学院分院?

虽然心中的七个不平八个不忿就像令狐冲体内的八股真气一样上蹿下跳,但鉴于我刚因为打架成为班里的重点帮扶对象,我也不敢发表任何不满的意见,以免给那些企图“帮扶”我的人以可乘之机。

可我没想到的是,当这位新来法师为我们授第一节课时,我却忘记了之前的所有不愉快——他的口才和知识积累实在是太厉害了!

他不仅对天台宗的名相和经论如数家珍,就连唯识宗的教理也通达无碍信手拈来,这令我对他更加的“刮目相看”。

我听别的课时,从没有想过像在他的课上有过那么多的思考。

我觉得可能是因为因为法师喜欢“明知故问”吧,他总是突然问大家一个和接下来要讲的内容相关的问题,触发大家的思考。

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启发式教育”,就像我在某篇文章中说过的那样——我们需要的不是答案,而是更多的问题。

比如昨天这位法师在讲五重玄义的“辩体”(五重玄义是一种解经方法)时突然问大家的一个问题,触发了我整整一天的思考——“大家知不知道,佛说了那么多经典,它们的本质或者说共同点是什么”?


我们大家七一嘴八一舌的回答:“共同点都是为了让大家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共同点是都是佛陀说的”。

我听完这些回答不以为然,尤其是第二个回答——都是佛说的,这还用你说?

但是我思来想去,脑海中却也没有更好的回答。这时候法师放下了手中的保温杯,清了清嗓子说道;

“单从字义上读过去,经典所依之体貌似各不相同;《华严经》是以法界为体,《梵网经》是以“诸佛本源心地法门”为体。《解深密经》是以圆成实性为体。但其实一切大乘经典都是以实相为体。    “诸佛本源心地法门”、“法界”、“圆成实性”不过都是实相的异名。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比如诸佛本源心地,和实相一样也是离一切相,即一切法,超诸戏论,不可破坏。之所以有这么多异名,是因为佛陀在施设这些法时的“侧重点”不一样··············

(关于实相的异名,我在《我们能认知实相吗》这篇文章中曾经有所总结http://www.jianshu.com/p/522c8a4c0857,至于佛陀和祖师们施设如此多的异名的原因,除了上文中法师所说的“侧重点不同”,僧肇大师在《维摩诘经注》卷二中区别“真如”、“法性”、“实际”几个词时,也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以说明佛法本质的整体性:例如我们看一棵树,远远的,知道有一棵树,近一点,知道是棵什么树;最后,对于这棵树的具体方面弄得一清二楚。僧肇师说,这几个词也是这样,所指本来相同,但却有浅深之异。天台宗对此也安立了“藏通别圆”四教之分。)



听法师讲完这些,我顿时想起来了前段时间读《解深密经》时的一个疑惑——缘总法止观是如何操作的?

《解深密经·分别瑜伽品》将止观分为两种:一大类别为依法的止与观;一大类别为不依法而依法义而修的的止与观。

前者属于随法行,后者属于随信行。 随信行的菩萨只是依教授的理论而修,而非依“所受所思法相”而修, 所以佛陀施设“随信行菩萨是钝根性”、施设“随法行菩萨是利根性”。利根者依法修止观,钝根者唯依法义修止观。 这种分类的目的是方便行者根据自己的根器作止与观的修习。

而随法行而修止观的菩萨又有“缘总法止观”、“缘别法止观”两种分类。

缘各别经典或经典中各别含义,修行止观,是缘别法止观。总缘一切法或缘诸法总相,做真如解,修行止观,是缘总法止观。

分作依法止观与不依法止观,是在止观的方法上作分类。而分作缘别法修止观与缘总法修止 则是在止观的见地上作分类。


我本来疑惑:经和经之间的差距有时候比人和人之间的差距'还要大(人和人之间的差距比人和“二师兄”的差距还要大),怎样才能像《解深密经》中说的那样,把它们“总为一聚”、“揉作一团”?

现在看来,既然一切经典都是以“实相”为体,那么缘总法止观的关键在于思维真如实相。真如实相遍一切处,一切经论,一切经教所诠之境。就像如湿性遍在众水,于水一滴可知水性。

如此一来,缘总法止观的操作就不难理解了。《解深密经》说:“集一切总为一聚”,其实就是在真如实相上下功夫。这一点就像天台宗的一心三观,也是在“本质”上下功夫,自然也就不为能所的对立和名言的纷繁所困扰了。

三观的对象——空、假、中三谛是解释世界的三个层次,三谛全体于一心中现观是对多层次缘起世间的整体性认识,


不过缘总法止观并不是我们凡夫可以修习的,只有登地菩萨才来说通达缘总法止观,触证真如,然而初地菩萨的触证与真正的现证有所不同,触证是沾点边,开始证到真如,好比暗室中拉开一丝丝窗帘的缝隙从而见到一线阳光。现证是把窗帘完全拉开,让整个房间充满阳光。真正的“现证”要到了三地发光地的菩萨“得”缘总法止观后才行,我们凡夫只能努力作意随学,要想真的体会到“个中三昧”,还要努力修行才行。

《解深密经》:佛告慈氏菩萨曰:善男子,从初极喜地,名为通达。从第三发光地,乃名为得。善男子,初业菩萨,亦于是中随学作意,虽未可叹,不应懈废。

你可能感兴趣的:(佛法的本质,止观的所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