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孤独,并不可怕

稚儿擎瓜柳棚下,细犬逐蝶窄巷中,人间繁华多笑语,惟我空余两鬓风。孩童水果猫狗飞蝇当然热闹,可都和你无关,这就叫孤独。

某一天晚上,窗台的风将放在床上的书吹着翻了好几页,无意间看到文章结尾的一句话:“我像身披了孤独之咒的隐形衣,穿梭在寂寥无人的昼夜。”由于简短的语句吸引了我,我便看完了那一小段故事。

姑娘就业于杂志社,相貌平平,戴着一个黑框眼镜。和她相处的同事形容她,孤独的象征主义者。她时常一个人坐在咖啡馆对着电脑,手指不停地打字。她说:“我爱独处,我从来没有发现比独处更好的伙伴了。在多数情况下,我们外出,到人们中间去时,比呆在自己的屋子里更为孤独。”

即使将你扔进热闹的人群中,你也会刻意的不去接触他人,即使一伙人走在路上,你会慢慢的退到人后,一个人走着。

人的孤独是没有界限的,我们身处在网络时代,社交软件大部分都用着假名称,却在讲述着真故事。然而回到现实中,我们姓甚名谁都是真名称,却张口闭口都是假故事。

人生来喜欢孤独,却又是群居生物,而有人偏爱孤独,却又装作活在人群中。

孤独并不是消极,悲观的代名词,我理解它是个中性词,不悲不喜,甚至是一种最接近自我的积极状态。也许只有一个人的时候,才能感受到自身是真的活着。与外界暂时性的隔绝,我们的思想可以完全处于独立的时刻,在这个时候不受外界的干扰,自身的思想也会在此觉醒,迸发出一种思考状态。

叔本华说过: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是自由的。

与生俱来所有人的思想核心都特别注重“交往,”甚至过分的强调人际交往的重要性。有时候在家里一个人待着玩,父母会说,你不出去和人交往,你以后怎么在社会上生存。他们只看重交往,却偏偏忘了独处的重要性。

从远古时代人类就是群居动物,这个基因早已在我们的身体里流动。在群居生活中,我们能很快适应,如鱼得水般的轻松。简单来说,我们可以轻易驾驭群居生活,却很难习惯孤独。对于孤独会产生无所适从、惊慌失措的感觉。

汪国真在《孤独》中写道:“孤独若不是由于内向,便往往是由于卓绝。”

跟孤独主动的相处,从而在这个时候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可以在书籍中与作者的灵魂相处,可以在音乐中倾听欢快的节奏感,可以在山顶之上眺望山川草木之绿,可以在幽室思考人生万物之灵。

被动的承受孤独,部分人都是因为外界或者本身有隔阂,比如与人之间的相处存在问题,与人沟通不在一个频道上,想融进的圈子融不进去,所以不得不去承受孤独,强迫自己承受此刻孤独的来袭。这种孤独是不被自身理解,偏离了预期的轨道。

如果有些事情无法改变,那或许可以尝试着让自己开始在忍受孤独的时候学会怎么样享受孤独,和它握手言和,把酒言欢。

其实孤独不是坏的事情,它会磨炼自己的毅力和耐心。享受孤独,会自然的沉醉在清净的奢侈中,慢慢的发现孤独是多么一件难能可贵的时刻。

尝试过一个人去看一场电影,一个人去逛超市,一个人去吃饭,一个人去散步。虽然周围都是成群结队、成双成对。从那个时候看见的你一定是孤独的代表者,你是孤独的,你喜欢这种一个人能享受生活的感觉,也并不再觉得孤独是一件不好的事情。

一个人的时候心灵并不落寞,孤独也不无聊。在孤独中认识自我,也许人生就是孤独的旅行,漫漫旅途一人独自前行。也许孤独的小岛,能在你疲惫的时候供你的心灵、精神小憩,是来自内心深处的拷问,灵魂深处的安宁。

希望遇见孤独,你的内心能依然心怀向往和期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所谓孤独,并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