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谴责什么?

        今天的国人,看《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并不费力,不仅因为其白话文书写,还有就是小说可以岔开成一个个段子看。当下网络上的段子,很难说一定没受它影响,试看第八十四回:

       “就如那侯统领,哪个不知他是个兔崽子?就是他手下所带的兵弁,也没有一个不知他是兔崽子,他自己也明知自己是个兔崽子,并且明知人人知道他是个兔崽子。”

      是否有几分熟悉?再看第九十九回,卜士仁教远方亲戚卜子修当官的要诀:

      至于骨子里头,第一个秘诀是要巴结。只要人家巴结不到的,你巴结得到;人家做不出的,你做得出。我明给你说穿了,你此刻没有娶亲,没有老婆;如果有了老婆,上司叫你老婆进去当差,你送了进去,那是有缺的马上可以过班,候补的马上可以得缺,不消说的了。次一等的,是上司叫你喝尿,你便马上遵命,还要在这尿上头加点恭维话,这也是升官的吉兆。你不要说做这些事难为情,你须知他也有上司,他巴结起上司来,也是和你巴结他一般的,没甚难为情。譬如我是个典史,巴结起知县来是这样;那知县巴结知府,也是这样;知府巴结司道,也是这样;司道巴结督抚,也是这样。总而言之,大家都是一样,没甚难为情。

       是不是一等一的段子,与当下闹不清是戏谐还是严肃的成功学有神似?言归正传,《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到底是本什么样的书呢。

       作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汪洋恣次,鸿篇巨制。但相比《孽海花》和《老残游记》,它似乎不是特别受肯定。如在《中国小说史略》中鲁迅先生有如下评价:

       嗣后又有广东南海人吴沃尧归罪于社会上旧道德的消灭,也用了我佛山人的假名字,做了一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这部书也很盛行,但他描写社会的黑暗面,常常张大其词,又不能穿入隐微,但照例的慷慨激昂,正和南亭亭长有同样的缺点。这两种书都用断片凑成,没有什么线索和主角,是同《儒林外史》差不多的,但艺术的手段,却差得远了;最容易看出来的就是《儒林外史》是讽刺,而那两种都近于谩骂。 

      鲁迅所言切中肯絮,《二十年》在艺术手法上不仅没有创新,而且叙事支离破碎,拖泥带水。优秀的小说,叙事人必然与所述事物保持一定的情感距离,方有蕴藉之美,否则难免失于浅陋。而这部小说主人公“九死一生”感情过于直露,爱憎分明,的确“近于谩骂”。

      不过自清末民初小说诞生之日起,历经百余年,《二十年》没有湮没在时间的长河中,而是在某种程度上被经典化了。原因在于它的艺术形式可能不高明,但是艺术内容,却是针针见血。那么,作为谴责小说,它在谴责什么呢?

      首先,是道德的沦丧。小说开篇,主人公“九死一生”的父亲客死他乡,他的伯父想到的不是把棺木移归故里,而是趁机把亡弟寄存在自己这儿的银两据为己有。等“九死一生”返乡后,迎来的不是族人的体恤,而是赤裸裸地抢掠与侵夺,甚至找理由也赖得费周章,只道祠堂要修葺须用钱。这只是篇首一节,讲兄弟不悌,宗法制瓦解。在接下来叙述的二十年见闻中,父母不慈,儿女不孝,朋友不信不义的人伦悲剧比比皆是,有儿子为继承财产谋害父亲的,甚至有名满族官员苟才,夫妻二人将儿子逼死,把貌美如花的儿媳送去讨好总督大人。除了人伦败坏,社会公德也土崩瓦解,坑蒙拐骗偷随处可见。整部小说很大的手笔是写原有的道德崩塌的末日惨状。

      其次,是统治的失序。传统社会统治赖以维系的科举制度,此时已名存实亡。卖官鬻爵是官方认可的合法行为,更荒唐的是,中央和地方在这桩买卖上达成了利益分配的默契,吏部卖候补资格,各地督抚则以替候补官员补实缺方式分赃。既然出售官爵是种生意,那么购买它就是种投资,必须加倍获取利润,造成民不聊生的景况。大批卑劣无耻之徒混迹官场。造成劣币驱逐良币效应。小说仅有的几位正面人物,无一不是被排挤出官僚系统的。吴继之见官场黑暗,心灰意赖,主动弃政从商。蔡侣笙为官清正廉洁,饥荒时他开官仓救济饥民,救活百万人。谁知邻近几个县官隐匿灾情不报,上面反而派钦差严查蔡侣笙。

      统治的失序,除了官场外,还表现在生活的各方面。卖弄风情的妓女摇身一变成了被诰命夫人。目不识丁、投机倒把的小买办,以“大人”相称。监察系统色厉内荏,贪官交钱就得了护身符。而当时的洋务人士,在作者笔下,多是借洋务虚名胡作非为或大肆敛财的主儿。新兴的报馆记者编辑,则是无耻文人的新营生。(结合作者吴研人的自身报馆主笔经历,这种谴责的勇气显得不容易)

       最后,是形而上的骗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进行道德的鞭挞时,不时闪烁着隐微的现代意识,比如借“九死一生”寡居的堂妹之口,嘲讽传统社会愚弄女性,直呼女性不如男性并非天生的原因(这个堂妹是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却十分动人的形象,真乃君子好逑)。还有写“官二代”陈稚农在母亲死后丁忧期间,纵欲无度而死,竟被载入地方志《孝子传》中成了以死殉母的楷模的故事,引申到质疑二十四史真实性和准确性。当然《二十年》的故事背景,是传统社会千疮百孔,现代社会远未来临的时代。作者本人不可超脱于时代之上,“我”依然活在人情社会的复杂网罟中,但作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深深地被当时的社会的腐败、溃烂程度所震惊,只有冷笑与谩骂,直到自身被黑暗所吞噬。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在谴责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