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六谈》

文:徐宸灏

《开学六谈》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1‖谈学语文

我英语不好,想必你从我们共同的蔡老师那里知道了我的不少故事吧!数学更差,我实在不是一个有逻辑性的人,至今也不愿看什么逻辑学方面的书。唯独语文,算是颇有心得。

我从小学时就没有买过什么教参资料,更是没有买过什么作文书;非但不买,心里更瞧不起那些买作文书的人,觉得他们实在大笨蛋,要靠辛苦的模仿和费劲儿的架构才能读的透一篇阅读,撑得起一篇文章。这属于年少轻狂,这点你不要学,学了要吃亏的。我学语文靠什么呢?靠悟与情。什么意思呢?语文这门学科是要倾注感情的,至于悟,经历要多才能悟,还得有想法,这个你有,只是闷在心里。

总的说来,只有自然而真挚,才能学的如鱼得水。

有些文章是要投入真感情的。我认为语文这门学科是一门教做人的学科,教你做一个有感情,有温度的人的学科。当然,历史等学科也是,但是,历史使人厚重,数学使人严密,文学使人轻盈,使人思绪飘飞,感情激荡。我还记得当年的初二语文教材某个单元后有首李之仪的《君住长江头》,我只读了一遍便喜欢了,用了一个早读为它谱了曲子,这曲子我现在还会哼唱。多么好的诗啊,多么好的感情啊,多么好的少年时代啊!

我当然也记得某个阅读理解的题目是《槐花深一寸》,那篇阅读对当时的我们很困难,可考完和语文老师聊天的时候我就很得意!为什么?我答对了,这篇文章不能用套路去答,你答不到点上,也得不来高分。每一篇文章,都是一个小世界,都需要你去悟!

当然套路形式也很必要,你只需要掌握作答思路就可以了。绝不能有靠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固定格式和固定套路就可以一路走下去的,这只是为考试的权宜之计,长久下去就是毁人不倦了。

至于写作,我告诉你一句话:自构的意义有趣,他构的意义不好玩。讲自己的故事,有自己的想法比什么都重要,也能走的更长久。这里插个故事,昨天晚上返校,我一路上读完了剩的一点儿西方哲学史,也就是我在家里一直在看的那本《哲学家们都干了什么》,然后昨天晚上看的加缪的《局外人》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都看了点儿,却看的十分舒服。这和我看书的独特想法是分不开的,有适合自己的想法是很重要的。先跑到哲学上做过山车,在回到文学的地面上,你才能看进去许多西方经典名著,才能更大限度的有自己的想法。

这个自构的想法是魂儿,是一篇好文章的核心,相比之下,材料的组织和语言的生动都是可以放在一边的,这些东西并不是那么重要。因为等你到了高中,接触到议论文,你就会怀念你的初中时代了。议论文重事理的阐述,大家对材料和语言都是很重视的。但是写出来的许多文章却是软塌蹋的,本来是见你想法,结果却是回到了“普适价值”的“康庄大道”上来,许多都沦为了套路文章,写的恶心,判的估计也恶心。可是一毕业,摆脱了议论文,我又找到了那种如鱼得水的感觉了。有朋友很惊讶,戏谑地说以前觉得你挺平庸的,没想到还有点小才华啊!那是因为我又回到了自构小世界,写自己故事的道路上呀!

2‖谈少数党人与多数党人

“少数党人”和“多数党人”是我拿来称呼两类人或者是两种状态的称呼,并不是一个政治名词。人以类聚,物以群分,这句话褒贬不一,得看使用的情况。但是大类影响个体,而且深刻的影响个体的发展是确实无疑的,所以我才非常愤怒这两类人,或者说是这两种状态。

首先,我是不希望你刻意地做个少数党人。什么是少数党人,就是以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里那拨人。这个真理,不是终极真理的真理,而是一般的判断。道德判断,选择判断,诸如此类。自己做什么都是对的,对周围却采取怀疑批判的眼光,别人劝了也不听,因而愤怒而无所适从,弄得自己找不到坐标系和参照系。而且这样子学习上是要吃大亏的。我也是从少年怀疑阶段过来的,曾经也是个“少数党人”。我那时候很反感政治和历史。觉得政治充满虚伪,是极度不可靠的,因而应该怀疑为上,不可轻信,敬而远之,避之不及。历史不仅空泛,而且真真假假,叫人头痛,避免自己被历史洗脑,这种想法又不是没有。少数党人重怀疑,重批判。但是没有实践,没有亲身感受,仅从其他的“少数党人”那里得来的经验而给自己制造了许多先入为主的观念结果只是有益无害。

真理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句话不假,可这句话要对我们说全面。真理由少数人提出,并为大多数人选择,遵从,发展。这才是少年阶段的真理。少数人说的做的不一定对,听其言观其行不够的,还得有自己的判断。

后来我就改变了原来的那些看法,并且对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青年时代为界,前段侧重理论,因为都在读书。后段侧重实践,因为要与社会大环境相衔接的。历史是不是婊子?我为什么关注政治,后来这些问题我有了自己的答案,现在解释给你也没有什么用。

我也希望你不要有多数人的沉默,沉默是可耻的,没有态度更可耻,我并不认同佛系态度,尽管有时候生活是那么佛系,但佛系的人生并不好玩。我写过一些现代诗,姑且叫现代诗吧。在那里面我就是在愤怒的批评无所谓主义者的。生活是沸腾的,也是无聊的,沸腾驱散无聊,然而热点过去了更加无聊,明日似今日,明日何其多耶!萨特,加缪,海德格尔等人揭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人生毫无意义!也可以理解为人生是荒诞的!人生这场赌桌上,严格地讲,没有人堵的赢!因为人生在这些家伙们看来就是场悲喜剧。非真非幻,唯情是实耶!关于这个问题我也在以前的日记里有过这么句话:自构的意义很有趣,他构的意义不好玩。(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在世上,所有的意义都是由个人辛苦建立起来的,人生意义何在?在于每一个独一无二个体人生自构的意义中,这意义是好是坏,究竟对她/她的一生有何影响,就需要在一个个生命个体的历程中观察了。不假思索地使用他构的意义恐怕到最后是迷茫而无所得吧!至于存在主义宣称的“只有在直面死亡的时候,才会真切地晓得存在的意义!”老实说,这句话我想不明白!不过仍然可以给出自己的想法:①生与死之间必须有“羁绊”!也就是必须得有“意义”和“留恋”!佛家讲抛却七情六欲而求取无上奥义,这无上奥义难道不是留恋与目的么?人生毫无意义,你当然可以直面死亡!②只有面临死亡的时候,才会倍加真诚而迫切的反思自己,反思自己的存在状况。

算了,不说这个了,说了你也不懂。但是这么大段啥意思呢?意思就是不要因为空前自由且漫无目的而沉默,要有自己的想法。

我假期里回来看你写了三个大本的“作品”,这很好,情感需要抒发,无论是唱出来,还是写出来,我都支持你。我想,你大概不会轻易地成为一个“多数党人”吧!

3‖谈好学生

好学生不是一个静态的道德判断,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标签。

成绩好不一定是好学生,但好学生成绩不会太差。

只有成绩好算不得是好学生,好学生者,好学而善学,独立而谦虚,。实际上,这里面包含我对于好学生的三个方向上的认知:成绩,能力,态度。

我不是好学生,从来都不是,我也不承认我是个好学生。

但你可以,因为少年令人羡慕,拥有无限可能。而对于我们来说,人生的可能性越来越少,确定性越来越多。但这不会带来更多的安定,而会招来更多的迷茫和逃避,这是许多哥哥姐姐们都会有也可能曾有过的感觉。

至少你现在不是好学生。

数学不行,容易骄傲,还跟吃力。

等你往这个好学生努力的时候,你也许就不在乎当初的好学生的观念了。我想,可能是吧。

4‖谈生死

我从来不避讳谈这个问题,毕竟生日更遗嘱也是独一份儿。

在家里,你问我怕死不。

我当时很模糊地回答你别管那么多,只要知道中间需要一个东西堵着就行了。

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无意义,恰似大荒山无稽崖上上演的荒诞剧。

我之前不知道存在主义怎么回事,不过我有篇旧文章,也有句我很喜欢的话回答你。

意义自构,自构的意义很有趣,他构的意义不好玩。

我从何来,到往何处?死生的中间该是什么?

(1)我生于死亡的起点,去往死亡的终点。

(2)死生的中间是“思考着的我”和肉体的我的存在过程。

回答这个问题就很难了。试着从几个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从生死观来看,我生于死亡的起点,死于死亡的结束。我从死的起点来,因此就必须面对死亡。但如何面对死亡呢?是得过且过,及时行乐?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是与非呢?还是“以落寞心情作庄严事业,恰好是现代人生”呢?具体在生死观部分详细谈这个选择。我同时也死于死亡的结束。但更深层次上来说,我死于思想的结束。死亡的本质是思想权利的丧失。如果把生死比作一个线段,必须要为这个线段命名的,我将它称为思想。是的,生命的旅程是思想的旅程,从我们个人来说,如果肌骨腐烂,能够留下的就只有思想。后人了解前人也不过是从前人的作品中费心思的揣摩。并且这种揣摩往往是添加了个人根据自己知识结构的判断。因此,即使是思想留存,也很难让后人对自己有面面俱到,精准无误的认识,不亦悲乎?正因如此,但若能留下只言片语,比起历史书页中的堆堆不知名白骨,不亦乐乎?是的,

从上个层面上来看,伤怀满满总是有的。但从人类总体上来来说,正是代代人的努力的思想积淀,才形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个人渺小,但正是无数个渺小的个人的努力和贡献,在宇宙面前,人类才得以璀璨而光耀地活着。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没错,制造——使用工具能力的不断进化帮助我们从手脚并用到直立行走,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文化——心理结构的培育使得我们从蒙昧的迷雾中走出,最终使得我们真的站着活在天地之间。人决计不可以不思考。换句话说,我们放弃了思考,也就放弃了对未来的种种不确定性的想象和期待。

我生而为何忧,死而为何乐?

既然死生之有数,万物有恒常,最终逃不过这新陈代谢。何必要装出一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痛苦模样,何不在这“良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的良辰美景下得过且过,如古人所说“今朝有酒今朝醉,哪管明日是与非”的美好生活呢?为什么还会有诸多烦恼呢?欲求不满,难道是仅仅如此吗?恐怕不然吧。我想还是精神世界不够充实,内心空虚,无可填补。要想在精神上丰盈,就必须去思考,但思考了也会带来更多的烦恼。有人情世故的烦恼,有精神上的孤独无告。这就是生而为何忧吧。但这忧患并不能称得上是“生于忧患”。那种忧患,是具有使命意识,人类整体意识的忧患。很多人达不到。既然生下来不免忧虑,且这大多数的忧虑算不得上崇高,那么何不苦中作乐呢?在这种种忧虑中才得以发展知己难觅,佳人难得,才得以发现美的难得,不是吗?此之为苦中作乐也。那么死而有何乐?我所说的死而有何乐,是绝对不敢和今天的游戏人生的观点相苟同的。只有在饱尝生而为何忧,并且苦中作乐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死而有何乐”的境界。夫子有言:“吾十五而志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只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知天命,”夫子大概也是这样子。那么下一个问题来了,我们达不到这样一个境界,又在人间世苦苦挣扎?究竟该如何活?这就是下一个大问题:天道恒常,吾心何处放?“位我上者,灿烂星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固然,这样崇高的道德要求会激起我们在那闪耀着的理性精神面前激起崇高的情感。可是这种状态不会持续。因为我们是生活在人间世中的,不免有烦忧,世间种种,纷繁复杂。人总是要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中,很容易迷失自己,你不得不承认的确如此。我们中国人是异常忌讳讨论死亡的。非得面对死亡的时候也必然是拿“驾鹤”“山陵崩”等婉转优雅的词语一笔带过。有身份地位的就连死后的墓葬中也涂满了壁画,这些壁画往往画满了人间世的精彩。即使是天国的想象,也必须要把人间世的东西一股脑地搬进去享乐。丧葬观念顽固地坚持下来了。对死的恐惧超过了人间世的种种烦恼。故言看穿生死者少,看淡生死者不过稍稍多了点。即使看淡生死。如范缜先生《神灭论》也是要遭骂的。我们就是不愿意去面对,宁可撒谎,自欺欺人。话说回来,只有坦然面对黑暗才能真正的拥抱光明。只有正视死亡才会晓得人活的不易和价值。相比那些温情脉脉的儒家思想来说,道家思想在面对死亡就显得冷静些了。虽不至于“鼓盆而歌”那样夸张。但也绝不是那样遮遮掩掩。道家认为死生有规律,万物有恒常。顺应自然,得保长生。那么既然无法把握生的开始,死也是停留在某一个时空点上,为什么不好好享受这人间世的种种美好呢?这享受便是有种种活法了。纵欲忘我,得过且过也是活过。沉迷学术,孤苦一生也是活?那么究竟该如何活?道家讲得很好。人要和自然保持和谐关系。所谓“民胞物与,物吾与也”只有理顺了这一层关系,才能为我们如何活,活的身心舒展,精神愉悦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换句话说我们现在做的诸多恶果将来总归是要还的。耳得之为声,目遇之而成色。现在作恶,恐怕以后连美的对象都没处寻了。面对着乱糟糟的世界,又是否能安然活下去呢?不得而知。其二是看生死这条线如何理解了。提供一下观点可以分享:生是死亡的开始,死是思想的结束,一喜一悲。喜则是逃脱了诸般烦恼,悲则是丧失了思想的权利。不能控制的是命,能控制的是运。所谓“五十而知天命”,大概是能控制的尽心,不能控制的坦然面对。如此而已吧。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苇草,思想形成人的伟大。生命的旅程是思想的旅程,思想的终结也是死亡的到来。人活着是首要是吃饭,消耗物质资料不过是存在的方式体现。思想和反思思想的思想两者的一致性在于给生命徒增痛苦,但痛苦背后却潜藏着更大的意义。死亡的本质不过是思想的停止,也是最可怕的。许多话,人,事都没能说好做好,做完做善。生如一头猪,死如一抔土,不亦悲乎?谁又晓得最后到来,弥留之际又会是怎样想?想不透,想不透。无情未必不男儿,多情未必真丈夫。

以前写的,很绕。

还是跟你说的那句话好,得有东西堵着!

5‖谈孝顺

张扣扣案舆论很沸腾,结果大部分都把节奏带的很难看,不得已,所有的评论一股脑的被和谐掉了。我对此是很不满意的,不让评论未必是好事情,结果是导致更多人意气用事。

这事儿我说过,你不关心也是自然,还没到关心的年龄。

什么是孝顺?

父母慈爱,子女尊敬,如此,关系和顺,心情和畅。

所以你的性子实在是很不好,跟父母顶嘴甚至出言不逊,实在是令人伤心,而且是很不该的。

你错就存在别人如何如何,我跟别人学的。学了就该认识错误,有了学的自由就该有自由的责任,而不是把错误推到别人身上,别人是谁,不知道,而且根本认识不到自己的错误。

你们再大一点儿,也会看许多电视电影,尤其是国外的,毕竟中国的电视剧在泛娱乐化的情境下很难有佳作。你们也会和当初的我们一样子想,为什么国外的子女和父母可以称兄道弟,开开玩笑,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也许你觉得我们的父母太传统了!这也是个原因吧!中外亲情,各有利弊。

总之,以后少拿跟别人学的惹父母不高兴。

6‖谈女孩

女孩子太内向在我看来不是好事情,你没有,还好。

女孩子太泼辣也不是好事情,你脾气有点倔,有问题闷在心里,不好。

还是不要太泼辣了。

我要警告你的是不要以为电视剧的女孩子和真现实中的女孩子毫无差别。

你在家经常看那些玛丽苏的剧,让我为你有点担心。

你再看看那些言情小说,那些所谓的作者,实则主要是挣五斗米的写手写的那点可怜的女性小说确实很有“看点”,戏份很足,也很有波折。挑了几本,翻了几页,套路的端倪可见。就此扔掉,不再看这类的东西。稍有名的网络小说,稍稍还有点形象,却是很“典型”的。盗墓系列的,许多也要有个女孩子。人云:“无米不成炊”,现在可真是“无女不成书”。以上种种,写的很好,很有卖点,但却很不好!

你的年龄在这里,而且你是女生,有另一条成长规律。对于我没有体验过的事情我只能说但愿吧!这些问题我也说不清。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学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