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playingDecoder 解码器:别以为我有多厉害,也只不过是使用了一下装饰器模式而已~

原文地址

一、设计模式为啥老是用不好?

想要写出更屌的代码,提高代码的健壮性和可扩展性,那么设计模式可谓是必学的技能。

关于学习设计模式,大家可能都觉得设计模式的概念太过于抽象,理解起来有点费劲;又或者看的时候是理解了,但是写起代码时,却毫无头绪,压根不知道可以套用哪个设计模式。

对,可以看到我使用了 “套” 这个字眼,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深入理解设计模式的设计理念和使用场景,所以我们往往是想让我们的代码套用设计模式,而不理会业务场景是否合适。

关于设计模式的学习,我不会推荐任何书,因为我自己也没看过,哈哈哈。我看过的是龙哥的设计模式系列文章,里面的文章不但会介绍设计模式的概念,也会用非常有趣的场景去讲解设计模式的设计理念,下面先分享一波链接:龙哥设计模式全集。

对于我自己而言,关于设计模式的使用,除非是非常深刻的理解了,又或者某种设计模式的使用场景非常的清晰明确(例如创建型设计模式中的单例模式、结构型设计模式中的组合模式、行为型设计模式中的策略模式等等),不然我也不知道该如何使用,和什么时候使用。

二、在阅读开源框架源码中学习设计模式!

想学习设计模式的使用方式,何不研究一下各大优秀的开源框架的源码。

想更深层次的理解设计模式,往往阅读优秀的框架和中间件的源码是非常好的方式。优秀的开源框架和中间件,里面都使用了大量的设计模式,使得框架的实用性、可扩展性和性能非常的高。

很巧,今天在工作的空余时间中,我继续阅读一本关于并发的书,并看到关于 Netty 的内置解码器,其中最常用的有 ReplayingDecoder,它是 ByteToMessageDecoder 的子类,作用是: 在读取ByteBuf缓冲区的数据之前,需要检查缓冲区是否有足够的字节;若ByteBuf中有足够的字节,则会正常读取;反之,如果没有足够的字节,则会停止解码。

它是如何做到自主控制解码的时机的呢?其实底层是使用了 ReplayingDecoderByteBuf 这个继承于 ByteBuf 的实现类。而它使用了装饰器设计模式。

1、在 Netty 中如何自定义实现整数解码器?

1.1、ByteToMessageDecoder:

我们需要自定义类需要继承 ByteToMessageDecoder 抽象类,然后重写 decode 方法即可。

看代码:

/**
 * @author Howinfun
 * @desc
 * @date 2020/8/21
 */
public class MyIntegerDecoder extends ByteToMessageDecoder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decode(ChannelHandlerContext channelHandlerContext, ByteBuf byteBuf, List list) throws Exception {
        while (byteBuf.readableBytes() >= 4){
            
            int num = byteBuf.readInt();
            System.out.println("解码出一个整数:"+num);
            list.add(num);
        }
    }
}
 
 

我们可以看到非常的简单,就是不断地判断缓冲区里的的可读字节数是否大于等于4(Java 中整数的大小);如果是的话就读取4个字节大小的内容,然后放到结果集里面。

1.2、ReplayingDecoder:

我们需要自定义类需要继承 ReplayingDecoder 类,然后重写 decode 方法即可。

看代码:

/**
 * @author Howinfun
 * @desc
 * @date 2020/8/21
 */
public class MyIntegerDecoder2 extends ReplayingDecoder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decode(ChannelHandlerContext channelHandlerContext, ByteBuf byteBuf, List list) throws Exception {

        int num = byteBuf.readInt();
        System.out.println("解码出一个整数:"+num);
        list.add(num);
    }
}
 
 

这个实现更加简单,那就是去掉判断,直接调用 ByteBuf 的 readInt() 方法去获取整数即可。

1.3、测试用例:

1.3.1、自定义业务处理器:

先创建一个业务处理器 IntegerProcessHandler,用于处理上面的自定义解码器解码之后的 Java Integer 整数。其功能是:读取上一站的入站数据,把它转换成整数,并且输出到Console控制台上。

码如下:

/**
 * @author Howinfun
 * @desc
 * @date 2020/8/21
 */
public class IntegerProcessorHandler extends ChannelInboundHandlerAdapter {

    @Override
    public void channelRead(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Object msg) throws Exception {
        Integer integer = (Integer) msg;
        System.out.println("打印出一个整数:"+integer);
    }
}

这个业务处理器非常的简单,直接继承 ChannelInBoundHandlerAdapter,然户重写 channelRead() 方法即可。

1.3.2、利用 EmbeddedChannel 进行测试:

为了测试入站处理器,需要确保通道能接收到 ByteBuf 入站数据。这里调用 writeInbound 方法,模拟入站数据的写入,向嵌入式通道 EmbeddedChannel 写入100次 ByteBuf 入站缓冲;每一次写入仅仅包含一个整数。

EmbeddedChannel 的 writeInbound 方法模拟入站数据,会被流水线上的两个入站处理器所接收和处理。接着,这些入站的二进制字节被解码成一个一个的整数,然后逐个地输出到控制台上。

看代码:

public class Test{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ChannelInitializer i = new ChannelInitializer() {
          @Override
          protected void initChannel(EmbeddedChannel channel) throws Exception {
              // 继承 ByteToMessageDecoder 抽象类的自定义解码器
              // channel.pipeline().addLast(new MyIntegerDecoder()).addLast(new IntegerProcessorHandler());
              // 继承 ReplayingDecoder 类的自定义解码器
              channel.pipeline().addLast(new MyIntegerDecoder2()).addLast(new IntegerProcessorHandler());
          }
      };
        EmbeddedChannel channel = new EmbeddedChannel(i);
        for (int j = 0;j < 20;j++){
            ByteBuf byteBuf = Unpooled.buffer();
            byteBuf.writeInt(j);
            channel.writeInbound(byteBuf);
        }
        ThreadUtil.sleep(Integer.MAX_VALUE);
    }
}

通过测试,两个自定义 Decoder 都是没问题的。而他们的最大不同点在于:继承抽象类 ByteToMessageDecoder 的解码器需要判断可读字节数是否大于等于4,大于等于才可以读取一个整数出来;而继承 ReplayingDecoder 的解码器直接调用 readInt() 方法即可。

2、解读 ReplayingDecoder 的原理

其实其中的原理非常的简单,我们可以直接从 ReplayingDecoder 的源码入手:

2.1、ReplayingDecoder的构造函数:

首先是构造函数,此处我们用了无参构造函数:

protected ReplayingDecoder() {
    this((Object)null);
}

protected ReplayingDecoder(S initialState) {
    this.replayable = new ReplayingDecoderByteBuf();
    this.checkpoint = -1;
    this.state = initialState;
}

我们可以看到,主要是初始化了 ReplayingDecoderByteBuf(其实就是加了点料的 ByteBuf)、checkpoint(读指针下标) 和 state。我们这篇文章不需要理会 state 属性,这个属性是稍微高级一点的用法。
我们最需要关注的是 ReplayingDecoderByteBuf 这个类。

2.2、继续探讨 ReplayingDecoderByteBuf:

那么接下来看看 ReplayingDecoderByteBuf 的源码。

2.2.1、ReplayingDecoderByteBuf 的属性:

final class ReplayingDecoderByteBuf extends ByteBuf {
    private static final Signal REPLAY;
    private ByteBuf buffer;
    private boolean terminated;
    private SwappedByteBuf swapped;
    static final ReplayingDecoderByteBuf EMPTY_BUFFER;

    ReplayingDecoderByteBuf() {
    }
    //...
}

我们可以看到,它继承了 ByteBuf 抽象类,并且里面包含一个 ByteBuf 类型的 buffer 属性,剩余的其他属性暂时不需要看懂。

2.2.2、瞧一瞧 readInt() 方法:

那么接下来,我们就是直接看 ReplayingDecoderByteBuf 的 readInt() 方法了,因为我们知道,在上面的自定义解码器 MyIntegerDecoder2 的 decode() 方法中,只需要直接调用 ByteBuf(也就是 ReplayingDecoderByteBuf) 的 readInt() 方法即可解码一个整数。

public int readInt() {
    this.checkReadableBytes(4);
    return this.buffer.readInt();
}

readInt() 方法非常简单,首先是调用 checkReadableBytes() 方法,并且传入 4。根据方法名,我们就可以猜到,先判断缓冲区中是否有4个可读字节;如果是的话,就调用 buffer 的 readInt() 方法,读取一个整数。

2.2.3、继续看看 checkReadableBytes() 方法:

代码如下:

private void checkReadableBytes(int readableBytes) {
    if (this.buffer.readableBytes() < readableBytes) {
        throw REPLAY;
    }
}

方法非常简单,其实和我们上面的 MyIntegerDecoder 一样,就是判断缓冲区中是否有 4个字节的可读数据,如果不是的话,则抛出异常。

2.2.4、Signal 异常:

而我们最需要关注的就是这个异常,这个异常是 ReplayingDecoder 的静态成员变量。它是继承了 error 的异常类,是 netty 提供配合 ReplayingDecoder 一起使用的。

至于如何使用,我们可以看到 ReplayingDecoder 的 callDecode() 方法:

protected void callDecode(ChannelHandlerContext ctx, ByteBuf in, List out) {
    // 调用 ReplayingDecoderByteBuf 的 setCumulation() 方法,使用 ReplayingDecoderByteBuf 装饰 ByteBuf
    this.replayable.setCumulation(in);

    try {
        while(in.isReadable()) {
            int oldReaderIndex = this.checkpoint = in.readerIndex();
            int outSize = out.size();
            if (outSize > 0) {
                // 将结果集流到下一个 InBoundChannel
                fireChannelRead(ctx, out, outSize);
                out.clear();
                if (ctx.isRemoved()) {
                    break;
                }

                outSize = 0;
            }

            S oldState = this.state;
            int oldInputLength = in.readableBytes();

            try {
                // 调用自定义解码器的 decode() 方法进行解码
                this.decodeRemovalReentryProtection(ctx, this.replayable, out);
                if (ctx.isRemoved()) {
                    break;
                }

                if (outSize == out.size()) {
                    if (oldInputLength == in.readableBytes() && oldState == this.state) {
                        throw new DecoderException(StringUtil.simpleClassName(this.getClass()) + ".decode() must consume the inbound data or change its state if it did not decode anything.");
                    }
                    continue;
                }
            } catch (Signal var10) {
                // 如果不是 Sinal 异常,则往外抛
                var10.expect(REPLAY);
                if (!ctx.isRemoved()) {
                    // 设置读指针为原来的位置
                    int checkpoint = this.checkpoint;
                    if (checkpoint >= 0) {
                        in.readerIndex(checkpoint);
                    }
                }
                break;
            }

            // ......
        }

    } catch (DecoderException var11) {
        throw var11;
    } catch (Exception var12) {
        throw new DecoderException(var12);
    }
}
 
 

到这里,我们可以捋一下思路:

  1. 当缓冲区数据流到继承 ReplayingDecoder 的解码器时,会先判断结果集是否有数据,如果有则流入到下一个 InBoundChannel;
  2. 接着会调用自定义解码器的 decode() 方法,而这里就是是直接调用 ByteBuf 的 readInt() 方法,即 ReplayingDecoderByteBuf 的 readInt() 方法;里面会先判断可读字节大小是否大于 4,如果大于则读取,否则抛出 Signal 这个 Error 类型的异常。
  3. 如果 ReplayingDecoder 捕捉 Signal 这个异常,会先判断 checkpoint(即读指针下标不) 是否为零,如果不是则重新设置读指针下标,然后跳出读循环。

ReplayingDecoder 能做到自主控制解码的时机,是因为使用 ReplayingDecoderByteBuf 对 ByteBuf 进行修饰,在调用 ByteBuf 的方法前,会先调用自己的判断逻辑,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装饰器模式。

三、装饰器模式的特点

首先,被装饰的类和装饰类都是继承同一个类(抽象类)或实现同一个接口。

接着,被装饰类会作为装饰类的成员变量。

最后,在执行被装饰类的方法前后,可能会调用装饰类的方法。

场景总结:

装饰器模式常用于这么一个场景:在不修改类的状态(属性或行为)下,对类的功能进行扩展!

当然啦,这是我自己个人的总结,大家可去阅读专业的书籍来证实这是否正确。如果有更好的总结,可以留言给我,让我也学习学习~

你可能感兴趣的:(ReplayingDecoder 解码器:别以为我有多厉害,也只不过是使用了一下装饰器模式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