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nkSize的演化历史

  • 1913年,F.Auerbach使用欧洲五国及美国的城市人口数据建立了关系式
    P i ∗ R i = K P_i*R_i=K PiRi=K
    Pi为第i级城市的人口规模;Ri为第i级城市的位序(排名);K为常数

  • 1925年,E.P.Goodrich使用美国1890-1920的城市人口数据建立了模型
    l o g P 1 = l o g N + l o g a − 1 2 ∗ l o g 2 logP_1=logN+loga-\frac{1}{2}*log2 logP1=logN+loga21log2
    P1是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a是最小城市的人口规模,N是所有大于a的城市总数

  • 1925年,A.J.Lotka使用1920年美国100位城市的人口资料得到
    P 1 R 1 0.93 = 5000000 {P_1R_1}^{0.93}=5 000 000 P1R10.93=5000000
    相比于2模型,该模型允许城市位序变量有一个幂指数

  • 1936年,H.W.Singer提出了一般意义的模型 (称呼位序规模法则?)
    l o g R i = l o g K − α l o g P i logR_i=logK-\alpha logP_i logRi=logKαlogPi

  • 1949年,G.K.Zipf提出在经济发达国家里,城市体系的城市规模分布可用简单的公式表达
    P r = P 1 R P_r=\frac{P_1}{R} Pr=RP1
    式中R为城市位序,Pr为第r位城市的人口

  • 1957年,Aitchison,提出了Singer模型的翻版
    R i = K P i − α R_i=K{P_i}^{-\alpha} Ri=KPiα
    α在一定条件下被视为常数,K为比例系数,但K的地理意义不明确

  • 1958年,F.T.Moore提出更为准确的模型
    P i R i q = P 1 或 P I = P 1 R i q P_i{R_i}^q=P_1 或 P_I=\frac{P_1}{R_i^q} PiRiq=P1PI=RiqP1
    上式可以进行对数变换
    l n P i = l n P 1 − q l n R i lnP_i=lnP_1-qlnR_i lnPi=lnP1qlnRi
    P1为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
    该式即RankSize的通用公式,很多人习惯上称为Zipf公式, 而严格意义上讲Zipf在1949年给出的模型只是q=1时的一种特例。

参考文献:

陈彦光, 刘继生. 城市规模分布的分形和分维[J]. 人文地理, 1999(02):48-53.

你可能感兴趣的:(RankSize,自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