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医疗专栏】衡反修:临床路径,如何突围?

【e医疗专栏】衡反修:临床路径,如何突围?_第1张图片

衡反修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信息部副主任 


  什么是“技术”?我认为技术不仅仅是程序的开发、编码等,项目的需求分析、组织规划等都应在技术范畴。在这个技术过剩时代,作为以稳健服务为前提的医疗IT领域,技术已经不再是瓶颈,一个项目如何做好,让系统真正落地,项目建设思路和策略的因地制宜才是最实用的技术。

  我选择“临床路径系统”(ClinicPathway System, CPS),并不是偶然。《e医疗》在2010年12期曾刊登专栏作者朱杰的文章“临床路径之困”,文中曾提到临床路径系统受困于HIS、EMR、CPOE,受困于医政管理、临床医学、卫生经济,最后期盼由市场大浪淘沙,决定孰是孰非。时过3年多,我们是否可以突出重围呢?

  我查阅了部分文献,发现了CHIMA组织的信息网络大会论文集,从2012年到2013年连续两年的论文集,涉及临床路径的文章不足2%;同样在《e医疗》杂志近4年的文章中,涉及临床路径的文章也仅有四篇;而对活跃于网络的HIT专家网QQ群近一年多的29826条聊天记录中,涉及路径的也不足百条。

  临床路径遭遇如此冷遇,作为HIT人颇为不解。然而与这些数据截然相反的现象是,自2009年卫生部启动临床路径试点工作以来,眼见着临床路径管理从110个试点医院到在全国大部分公立医院迅速铺开运用,“临床路径”在近年来的医疗工作中可谓是一个炙手可热的项目。一冷一热,CPS的困局似乎依旧存在,是怎样的因素造成如此奇怪的现象呢?


  从计生委历年下发的临床路径管理文件中,我们不难看出其推行的的主要目的无非是以下几点:规范医疗行为,规范提高医疗质量,提高医疗效率,控制医疗成本,减轻病患负担。

  这些指标,对临床路径的主要参与者(临床大夫)来说,无一不是约束性的。然而对于这样的硬性的指标,又有医院各处部门领导(主管院长,医务处,科主任)的参与,纵使多有不愿意却也不得不参与其中,由此便无形中带来临床路径的“热”。

  而HIT的“冷”,难道根源在于开发商与服务于医院的IT人员吗?仔细分析后我认为问题实质上也是由客观原因造成的。首先临床路径不是独立的系统,是依托于HIS医嘱系统或电子病历系统的一个分支,对于不同的厂商,产品的集成一直是大家头疼的问题,集成涉及工作量和利益的重新分配,如果软件设计不着眼于临床需求,减轻临床负担,那么产品就不好使,必然也使用率低。IT人可以很轻易地将问题归责于医务部门的管理不得力,但医务部门也可以责怪软件设计不得力,这样在纠结中,最后造成了CPS受冷落。

  通过对北京数家大型三甲医院应用情况的了解,我发现CPS应用效果普遍有待提升。更是亲闻某医院大夫指着医生工作站上的临床路径菜单,对软件供应商说:“这个东西不好使,还不如给我去掉。”大夫的积极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所谓的临床路径入径率高,很多仅限于少数人参与的后期手工统计模式。

  临床路径“热”在医疗范畴,HIT“冷”在技术范畴。 CPS没有切实地落实到临床的业务系统。CPS的难处,不在于编码技术有多难,抛开CPS是独立系统还是集成于HIS或者EMR的产品不谈,它的难点在于如何进行集成和协调,或者说是如何根据自己院情,采取恰当的实施策略技术。而策略的核心就是以临床为中心,就是要解除一线大夫的枷锁,给予他们自由,只有让他们用起系统来,才能谈起管理,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e医疗》

医疗卫生信息化资讯平台

分享给朋友
点击右侧顶部菜单
选择“发送给朋友”

或者“分享到朋友圈”

关注《e医疗》
微信:
微信公众号 e医疗
微信搜索 e-healthcare
微博:
微博ID e医疗
http://weibo.com/chinaehc


你可能感兴趣的:(【e医疗专栏】衡反修:临床路径,如何突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