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有诗书气自华!《中国诗词大会》确实是业界良心节目啊,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古诗词和中国文化历史,也让我加深了对“董卿”的认识,她的才华、学识、努力,是我学习的榜样!
一直都想能有这样一档节目,可以是专门用来学习诗词和中国文化的,如今愿望成真,好激动。能跟着这个节目来一场诗词之旅,去重温那些历久弥新的经典诗句,实乃一大快事。
我向来主张活到老学到老,要时常温故知新,去尝试不同的东西,这样才会让自己的生活愈加充实和精彩。不为名利不为钱财,只为开心和丰富自我,通过不断学习,才会懂得更多,也更会知道自己与他人的差距,从而取长补短。
数千年前的诗句,如今读来仍让人热血沸腾,感慨万千。这就是中国古诗词的魅力,而古代文人的情怀和智慧,也同样能够点亮我们今天的生活。
看那些年纪比较小的参赛选手,还有那些热爱中国文化的老外,也是很吃惊的。连外国人都专门跑来中国学习文学,参加中国人举办的诗词大会,并立志要将中国传统文化翻译成其他语言,传播到国外,搭建起一座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不得不让我们为之敬佩。而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不重视国学课程呢?
那些小孩子能如此热爱诗词,喜欢学习中国的古文化,朗读文言文,而且举止落落大方,回答得体,正体现了什么叫做“腹有诗书气自华”,什么叫做气质和内涵。
这么多小朋友喜欢诗词,正说明诗在我们这个民族,在子孙后代中是生生不息的,是被代代继承和发扬光大的,这是很值得我们欣慰的事。诗教这种形式用来教育小孩子,可能比任何一种教育方式都更得体。
很多学生害怕背诗词,觉得难以记住或容易忘掉,但对流行音乐的歌词却记得一字不差,张口就能唱出来。所以应该把诗词与音乐结合起来效果更好,孩子们比较容易接受,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比死记硬背容易多了。会享受到其中的乐趣,还能更好地感受到诗词文化的魅力。
20160226那期尤其让我感动,忍不住热泪盈眶。里面有个考题是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然后百人团里有位男子对母亲说了一番很感动人的话,他圆了一个梦,让患“认知功能障碍”的母亲在记忆丧失前可以在电视上看见他并记住他。
董卿后面说的那段话特别好:父母爱孩子,是一种天性,他们从来不会去计较这份爱,付出了多少,牺牲了多少。但是反过来不是每一个孩子,都能善待自己的父母,这是一种人性,需要道德的修养。
而我们学习古诗词,就是为了传承文化,弘扬美德,秉承精神,孝道始终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美德。让我们共同努力,对父母尽一份孝心,让普天下的爸爸妈妈,都能够过得更加健康、快乐、幸福、平安。
人,为什么要读书?举个例子,当看到天边飞鸟,你会说:“落雁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卧槽,好多鸟。”当你失恋时你低吟浅唱道:“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而不是千万遍地悲喊:“蓝瘦,香菇。”
看过一位学生家长的话:“让孩子弹钢琴、练舞蹈、上奥校,能让孩子学到一些看得见的东西;而让孩子读经诵典,背些之乎者也有什么实际的益处呢?”
知乎上也有一个很好玩的问题:小时候背那么多诗有什么用?背唐诗不能致富、不能赚钱、不能出名,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背唐诗?
但有知友写下了这样一段话:“慢慢地,我长大了。春天,看到盛开的桃花,就明白了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夏天,跟爸妈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便知道了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凉风乍起,梧叶飘黄,便知道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行人匆匆奔走,到了家,烤着炉子,外边洋洋洒洒地下起了雪。便知道了什么是‘晚来天欲雪’,什么是‘红泥小火炉’。
越长大越能发现儿时被强迫背的一些东西和学的知识,在长大后历经各种世事了,终能明白其中的意义,也更明白了妈妈对我的用心良苦。
那会整天跟着哥哥们玩,性格中自然有点男孩子气,也有多动症,妈妈一心想把我培养成淑女,却一直不成。但她总希望我能安心坐下来好好看书学习,便用大量书籍来治我。
我虽淘气,也算是乖乖女。她很少给我买玩具和娃娃,而是教我学乐谱,教我算术,教我写作文。她觉得作为一个中国人,首先得学好中国的历史文化,先做人再做事。那就必须得熟读诗词,通晓古今。
我不理解作为现代人,为什么要背那些枯燥的古诗词,读那些绕口的文言文,真的太难理解了,一点都不好玩。但妈妈就是要我死记硬背也要记在脑子里,在今后的岁月里再慢慢理解。
用现在的话来说,别人会觉得我妈是“虎妈”,对我太严格了,要求太高了。4岁时,在别的孩子在外面玩游戏时,我却在家练琴,做算术题,学拼音等。再大点,就开始背一些简单的诗词,看一些课外书。
我从未怨过妈妈的家教严格,反而一直很感激她,因为我真的喜欢待在家看书。她也是个开明的人,没有逼着我学什么,上什么培训班,而是逐渐引导我,发现我的兴趣。买各种书放在书架上,文房四宝,乐器球类都放在房间,我喜欢玩就玩,不喜欢也随我。让她庆幸的是,我对这些都很感兴趣。
她很支持我阅读,总告诉我要多学不同知识,开拓视野,把书读活,挪为己用。刚开始学写作文时,觉得很难,不知从哪下手。她就买很多作文书给我看,让我先从模仿开始,然后叫我每天写日记,不管大小事,有想写的就写下来。
还教我养成摘抄好词句的习惯,既能练字,又能学到新知识。有时叫我观察一个物体,然后写成文章,再给她修改。她重视字体,必须要漂亮工整,否则重写。不能有错别字,语句要通顺。
刚开始那会,给她检查的作业都被划出很多红圈。错别字和用错的成语,叫我自己用字典一个个查出来,再牢牢记住,后来慢慢就进步了,错别字少了,也读得通了。
他们对我的要求是:既要学好数理化,也要通晓琴棋书画,更要了解古文化。书籍会给你打开一个新的世界,中国古典文学让人陶冶情操,心清气静。阅读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情商、智商,甚至是孝顺。
小学的时候,也不管懂不懂,反正都看了再说。晚上背诗词,白天看中国名著,后来还开始看《史记》和《资治通鉴》等古典书籍,妈妈怕我太小还看不懂文言文版本的,就先给我买简体版的看。超厚的书,我就这样每天看点,一页页啃下来了。
当然,这些书需要多看几遍才能看懂的,从小学看到中学,每次看的感受都不一样。不懂的地方就问爸妈,跟他们一起探讨。他们也会时不时来考下我,看我看的程度如何,理解了多少。读书那会的记忆力是最好的吧,古诗词虽然不能完全理解,可却能倒背如流,并且至今还记得住。
他们还经常强调要学会“劳逸结合”,看书时就集中注意力去看,动用脑子去理解,休息时就好好玩,玩得痛快。不能只顾着读书,不关心其他事情。所以我会跟着他们看新闻联播和晚间新闻,了解国内外大小事。
爸妈说,写一篇文章不是那么容易的,需要靠日夜积累的大量阅读功底,然后加上自己的独特见解,才能出口成章。我喜欢看各类书籍,每天都要看,跟吃饭睡觉一样成了日常生活一部分,即使现在工作了,也能保持每天看书学习这个习惯。
很多人把读书和牛逼、成功等词挂钩起来,我是不能赞同的。读书,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不是为了拼阅读量而读。特别是女人,一定要爱读书,读书是女人最好的化妆。人的皮相会随着岁月变化的,但内涵和气质谁也偷不走。
毋庸置疑,现在很多人离开学校后就失去了阅读的习惯。终生学习这件事,可能比你想的还要重要。保持学习的热情可以让人的大脑活跃起来,激发大脑的内在潜力。我始终觉得认真的女人最美,不管是认真工作还是认真生活。
女人单身时期要努力增值,让自己变得足够优秀;成家后要与伴侣互相学习和监督,好好走完一辈子;有孩子后要学会和孩子平等相处,共同学习和进步。
小时候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词语来形容。
从前那些看似无用的阅读体验,往往决定了我们一辈子的心胸和视野。梁文道先生说:“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
现在不是很喜欢热闹的地方,而是喜欢业余时间一个人安静地做自己喜欢的事。看书写字、看电影、打球画画、学习天体物理学课程……努力保持原有的兴趣爱好,再尝试学点其他东西,比如摄影、法语、戏曲、吉他等。
古人云:厚德载物。就是说,人要有好德行,就没有承载不了的事。娶妻娶德,嫁夫也该嫁德。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帮助人树立崇高理想;“穷而弥坚”锤炼人的坚强意志;“明德知耻、尚礼守信”规范人的道德操守;“格物致知”教导人认识客观事物的正确方式;“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兼济天下”表达了合理的处世原则;“学不可以已”更与现代“终生学习”的理念不谋而合。
正是这些优秀的文化因子,潜移默化地影响与建构着现代人的人格理想、心理结构、风尚习俗与精神素质。这些的确值得我们读,而且也必须读。当然,作为现代人,读这些古典书籍应该学会“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不学那些已经被历史抛弃的东西,而是学那些积极向上、自由民主、与时代同步的东西。
准备抄写《诗经》,既能练字,又能修身养性,很喜欢诗经里面的句子,简洁优美,朗朗上口。有些东西是否有用取决于你如何对待了,若你的目的是想赚钱或得到其他直接的经济利益,那我劝你不用读了。若你只是想修养内在,那还是可以读读的。
西方有句谚语“学琴的孩子不坏”,但在中国人看来,不坏,有什么用?!不坏,能挣钱,能追到姑娘吗?不坏,能坐在宴席的中央叼着烟点菜吗?
其实,我倒是很怀念过去。弹琴、画画、写作、打球、下棋……哪怕是开车或者烧菜,你只要足够好,就能受到周围人的尊重。
现在大不同了,画家诗人、医生律师、工人干部……统统放到一起PK,标准只有一个:谁有钱,谁就能获得更多自尊。同学、同乡、同事、同行,以至于到左邻右舍,兄弟姐妹间都是以钱币量人,以权势排座。
赞同董仲蠡在演讲《教育的意义》中说的那样:
“曾经我们说读书无用,才学与财富不成正比,造就了这个社会浮躁的状态,然而,什么都可以浮躁,唯独教育不可以。
所以下一次,我再讲课的时候,我还会在课程的规定时间之内,教给同学们答题的方法和技巧,但是我会多讲五分钟,我多讲五分钟的林语堂,多讲五分钟的许渊冲,多讲五分钟的王佐良……请别再问我,这有啥用?这五分钟,我不教你考试,请允许我做一次教育!”
是的,如他所言,我们生活在这个浮躁的社会,随着生活压力、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于无暇去思考诸如“我们是谁?我们想要做什么?”此类问题。无比仓皇地为了分数而学习、为了声誉而教学。乃至于对知识文化本身不做思索探究,只问“这有啥用”“这对考试加分有用么”。
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我们中国被称为文明古国,经千年颠沛而魂魄不散,历万种灾厄而总能重生,就是因为我们重视教育,我们尊师重道。
文化和学问经由数百年、数千年积累起来,凝聚了不知道多少先贤学者的智慧,所以它的价值不应当只作为一种谋生手段的时候才被人重视。那些看似无用的诗词歌赋、历史人文也是教育的一部分,亦是我们应当学习的一部分。
不为考试、不为声誉、不为高分、不为卖弄,只为修心。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如今诸事皆更变,唯有初心留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