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点儿什么?欢迎点击文章下方“写评论”留下您的精彩观点。
文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信息统计中心主任
王雄彬
2015年信息化最热词就是云、大、物、移,归结到李克强总理今年4 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是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互联网+医疗”从技术和应用环境上都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条件。从技术上讲,很多三甲大医院都完成了HIS、LIS等基础医疗应用系统建设并实现了互联互通,有些还建成了医疗信息平台,这为医疗业务的互联网应用打好技术基础。从应用环境上讲,2014 年三大运营商上线4G网络,同时移动数据流量费大幅降低,直接催生了各种医疗App及应用的上线。
我院从2014年开始试点互联网应用和物联网应用试点,2015年更是有了整体规划,现在顺利完成的互联网应用包括微信、支付宝、移动医生站的互联网接入,114及12580预约挂号与HIS的对接,短信平台与HIS对接等, 物联网应用包括婴儿防盗系统、智能床位监测系统、资产定位管理等。从一年多的项目实施看,从技术上来说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每个应用都独立开发系统接口,造成开发周期加长和开发成本偏高,维护管理复杂,我们计划通过集成平台解决这些问题;二是内外网联通后信息安全问题。
在建设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相关职能科室思想转变及对互联网业务的接受、支持和宣传程度,二是互联网业务上线后怎么让患者接受和使用。例如,微信、支付宝上线时如何让财务部门相信收费的安全性就是最难的事,上线后使用、宣传、患者引导、资料发放、发票补打等都需要相关部门配合,所以互联网业务上线容易,但是做好各职能科室工作以便密切配合是关键。
此外,有些业务涉及政策调整及医保等,现在我院互联网业务存在的最大短板就是医保无卡支付尚未解决,涉保的互联网业务流程无法全部脱离收费窗口。一些新型业务的政策支持不足也是制约业务开展的瓶颈,比如婴儿防盗,家属和科室都非常欢迎,但几十元一根的防盗腕带如何收费则暂时无解。
虽然以上问题的解决还需时间, 但互联网业务确实方便了患者,部分解决了就医中的三长一短问题,缴费、挂号等推送到患者手机端也降低了医院成本,是今后医院需要大力推进的业务。
目前来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 “互联网+医疗”基本还停留在挂号、收费、信息推送上,不涉及医疗。今后的“互联网+医疗”我认为会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
业务应该重点仍在挂号等传统业务,大量专业做手机App 的厂商将消失,最后只剩下3~5家公司垄断市场;
医生对下级医院的远程会诊将在全国范围铺开试点(存在收费及合法性等政策瓶颈);
医生对患者的远程会诊;
配合分级诊疗展开一些工作;
急诊等业务延伸到救护车、患者家中。后三条可能会出现试点,但还存在政策和技术上的难点,如医生对患者的远程会诊技术上存在血压计、血糖仪等的物联网改造及结果准确性认证、移动App开发等问题, 政策法规方面存在收费合法性问题、改造后设备的医疗认证问题、医生和患者风险防控问题等,互联网业务对分级诊疗业务的支持也需要在分级诊疗流程和政策落地后才能进行,有一定滞后性,所以2016年也不会有大的进展。
急诊业务延伸应该说是相对容易开展的,政策和技术都没有大问题,但长期以来医院信息化建设中存在急诊系统与门诊系统同质化,急诊科室没有需求是最大瓶颈,不过2016年的一个方向就是急诊专科相关信息系统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急诊业务作延伸,比如胸痛中心业务延伸到救护车上将给抢救争取到关键的时间,可明显降低死亡率。
总之“互联网+”将是医院信息化建设的一个好机会,云、大、物、移的全面应用将打破现有医院的技术围墙,实现医院无边界化和智能化,将逐步改变传统的就医模式,这是发展机会,也是实实在在的压力。
以上来源:e医疗2015年12月刊
- 完 -
您可点击订阅号下方菜单栏阅读“推荐”、“特别报道”中的往期精彩内容。
刊首语
年终特刊内容点击阅读:
【e医疗原创】复旦肿瘤王奕:看得懂市场的企业,才有机会生存下去
【e医疗原创】互操作平台、ESB和CDR,此平台与彼平台的辨析
【e医疗原创】汪鹏: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看未来数字医学这五件事
【e医疗原创】庄思良:在医院对接互联网的2015,忙碌并快乐着
【e医疗原创】刘云:三重三轻,医院信息化建设创新与变革的融合
e医疗2015年12月刊
《科技新时代e医疗》订阅可选用以下两种方式:
1. 邮局订阅,邮发代号:2-643;
2. 致电读者俱乐部,热线:(010)-65157887-666
本文中部分图片摘自互联网,图片有版权但尚未找到版权人,请版权方与我们联系。
“e医疗”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
▶e医疗
医疗卫生信息化资讯平台
微博 | @ e医疗
微信 | e-healthcare
杂志 | e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