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ign for life》名师出高徒

菲利普·斯塔克, 世界上最负盛名的设计师之一。他曾举办过一个真人秀节目《Design for life》(优酷、爱奇艺有在线视频),让12位候选人通过设计比赛赢取1个工作资格,进入他的设计公司。我很多年前看过这个节目,那个时候刚刚开始做设计不久。菲利普·斯塔克给我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虽然他有一口很重的法国口音,但完全不影响他作为顶级设计大师的气场。每次出场都很轻松幽默,但评判作品的时候又很尖锐,让人又爱又怕。

以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在节目中说,法国对设计届来说是最尖锐最挑剔的一个国家。因为当你设计得很糟糕,他们会说:噢!真差劲!当你设计了好东西,他们还是会说:噢!太差了!……但这样会驱使你不断地挑战做更好的设计。

刚开始做设计的时候,我也经常受到领导和客户的批评和挑剔,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自己,到底有没有做设计的天分,也不知道到底怎么做才会让别人满意。但在这个过程中,第一个要学会的是承受别人的质疑和看清事实,对于自己的不足要敢于承认。

我挨批评以后常常要回家反省好久。在看过这个节目之后,我知道无论你做得有多好,也还是会有人挑剔你的。这似乎让我有一点释怀,这就如你无法让所有人都喜欢你一样。我释怀的是我明白了不必为了讨好他人而活。但,这不代表不需要继续努力了,你还是要在挑剔和批评中返照自己,区分真正有意义的意见,去不断地进步,做真正好的东西,做更好的自己。

转眼过去了好多年,而今天,也还是会不断面对同事、客户、亲人和朋友的意见,方案也总是要面对审判的。于是我又看了一遍,希望这节目对我有更多的启发。

第一集,菲利普让学员们乘坐一架军用四驱车,他认为这才是基本能体现智慧的汽车,因为它不受营销情况的影响,全部设计都集中在功能上。




这让我反思:营销情况会影响产品设计吗?那做设计到底要不要思考产品营销?……

首先,这里说的是军用的吉普车。军用,自然是不受普通的市场调控的,所以无营销的影响。但它是为政府服务的,军用品要求产品必须发挥最优功能,因为在战场中,军用品决定着一个国家人民的生死成败。

做设计是要根据产品的服务方(买家)的需求确定方向、决定使用功能的。而营销是销售手法的问题,是影响人们购买决策的一种手段,是为卖家服务的。于是,设计服务对象的不同,就会有不同的设计。所以,最理想的情况是买家和卖家的需求完全统一。但现实中,在大众的消费市场中,我们很难确保买卖需求完全一致,而供需关系也是处于动态变化的。

那么在我们发现卖方和买方需求有所不同时,应该忠于买方使用需求。这同时是对卖方也有利的,因为卖方作为供给方,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满足需求方。只有满足了买方需求,卖方才能从中获利。

所以,做设计应该忠于最终使用者的需求,而不是卖家的需求,这样才能体现设计成果真正的价值。

而营销则属于另一种范畴的设计,是连接买卖双方需求的设计。它与产品设计应该分工合作,达成共同的目标。例如,产品设计应最大程度优化功能和使用体验,而广告设计、平面设计则应最贴切地反映产品的特点和卖家的品牌理念,使买家的需求与产品的理解达成最优认知。

所以,产品设计不应该把重点放在营销,而应该通过广告设计来达成营销效果。设计不能一概而论,应该让不同专业的设计发挥各自所长,各施其职。

在第二集,菲利普淘汰了一位“聪明的”学员纳比尔。因为他很会察言观色,精确地呈现了菲利普说过的话。菲利普说不知道他是否能成为很好的设计师,但他一定是这里最有钱的商人。





这又让我反思:我们为客户死磕设计,难道不是为了呈现客户想要的东西,让他们满意吗?

首先,先分析节目内容的特殊情况,菲利普反对的是学员纳比尔的处事原则,而非设计能力。他认为纳比尔非常懂得他的喜好,而且能准确地把握住他说过的话,并把那些内容呈现出来。

这里开始凸显出问题了。在工作中,我也常看到很多设计师会做这样的设计。就是客户说什么,他就做什么,完全把客户的话用具体的物品呈现出来了。如果碰到一个会设计的客户,那么结果还好,他只不过花钱买了个人力,省了自己画图的功夫。而往往这种设计不那么值钱,因为设计的内涵都是客户自己想的。而如果碰到一个不会设计的客户,那么情况就会很糟糕,因为你要是照搬客户的意思,又不懂得理解他真正的需求,那么就会被客户带着绕圈圈,做好多稿客户都不会满意。因为很多时候,客户他们是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效果的。因为他们想象不出来,所以才需要你为他们创造。而只有真正具有创造性,又能戳准用户需求的设计,才具有高价值。

所以,我们的确是要为客户创造让他们满意的作品,但不意味着照搬客户的想法,而是要用创造性的想法,让作品超出客户的想象,并优化和明确他们的需求。“优化和明确”客户的需求很重要。因为有很多设计师是很有想象力的,但他们只为了自嗨而不懂客户,所以客户不会买单。而“超出客户想象”,不是颠覆他们的想象,不是违反他们原本的需求,而是在他们原来的想象中延伸和优化,比他们原本的需求做到更周全和完善。这就是超值的设计,这样才能获得客户的“十分满意”。所以这就更需要我们死磕自己了。

菲利普说纳比尔一定会是他们所有人中最有钱的人,这也许是调侃。他之所以这么说,可能是因为做一个设计师的原则,与做一个商人是不同的。

《Design for life》名师出高徒_第1张图片





商人,是现实的,趋利的,更多的产品意味着更多利润。从更广泛的意义上看,快时尚,快消品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反而威胁着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这一切的浪费,只是为了满足人们短暂的快乐、一时的方便。我认同作为设计师应该时刻质问自己,是否有必要创造更多的产品。菲利普说,他是一个职业梦想家。我想,这就说明了他的理念与一般商人的差别。

然而,并非所有的商业都不好,也并非商人都是“无奸不商”。商人的原则是利益最大化,但如果一个产品或者商业模式的意义是可持续发展的,是对所有人有益的,那么商业化也是无可厚非的。因为生物进化的机制其中一个原则就是“经济”。我们不能脱离实际而只谈梦想、谈情怀。也许,这就是“职业梦想家”和空想者的区别。



我记得杨澜曾经说过自己不是一个很成功的商人,她要做的是一个懂商业的文化人。那么,做一个懂商业的设计师,也许能不失掉作为一个设计师的原则和社会责任感,又能在茫茫商海中做个明白人。

第一集考验的是设计师的思维方式,第二集讲设计的态度。而第三集,菲利普开始真正地考验学员们的设计能力。

菲利普给了一个开放性命题给学员们做,在一个星期内完成初稿。结果菲利普很生气,没有一个学员通过考验,并且决定让他们独立完成作品。






第一第二集,就像我们实际工作中与客户的前期沟通,挖掘创意和用户需求,而第三集,则就是明确意向方案之后,要进入具体的设计方案阶段。

菲利普是一个非常多产,而且涉及面非常广泛的设计大师。虽然我不知道他做的那些室内和建筑项目的流程会不会与做产品设计有所不同,但他做事的要求,还是很值得学习。这里说到,他在做初稿的时候就已经把产品完成了,客户看到初稿时,对产品已经一目了然,已经能够做决定了。这就要求在初稿的时候,就考虑好产品的可行性、实用性、产品结构、材料和产生工艺。如果设计方案的产品概念模糊、造型和功能不明确,完全看不到合理的逻辑、可行性的支持,除非客户是盲目溺爱你的老爸,否则普通的客户是不会接受的。

菲利普说:“如果这是在做生意,你们没有一个人能够生存下来。”那就是如果你还没有成熟的产品设计思维,你在市场上是生存不下去的。

菲利普要求所有学员都必须重新设计,而且要独立完成各自的作品,避免他们犯懒。因为团队协作,会互相影响,而不好的习惯也会互相传染,因坏习惯比好习惯更容易。当超过一半的人有懒癌,那剩下那几个也离懒癌不远了。或许独立,对于创意工作来说是比较好的选择。首先因为设计师,需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其次,当你必须对一个项目单独负责时,就没有借口推脱给别人来偷懒了。

第四集,8进4。菲利普要从8个作品当中选4个制作模型。









设计作品在投入样板之前,就要很成熟,经得起生产制造的考验,同时给到客户和生产商信心。因此,这一轮淘汰了浅薄和不成熟的设计师。

第五集,则从4个模型当中淘汰了2个作品,淘汰了没有太多进步的设计师。







在整个节目之中,菲利普批判了2个比较固执的设计师。

卓华——学生功能椅


安娜——植物灌溉器


我想,做设计师任何时候都应该警惕自己钻牛角尖。特别是我们投入了很多,不希望自己的付出被别人轻而易举地否定的心态。研发团体很容易陷入自己的沉没成本之中而不想放弃原来的付出。这也是为什么在很多企业里面,产品经理和研发团队要分开的原因。产品经理负责提意见和引导方向,避免研发团队因为沉没成本的执着而影响产品方向的客观性。

但爱钻牛角尖、固执己见,可能会成为自我进步的最大阻碍。被淘汰的学院中,安娜是最固执的,她3集都在坚持关于植物的产品概念,无论命题怎样变化,她都能绕回去自己的那套想法当中。


卓华,菲利普说他的思维很多棱角,太机械化。但他是在第四集中唯一一个设计出工艺图纸的学员,这说明他的设计基础是比较扎实的,但是在第五集中他的模型还是不够完善,无法解决内部结构的问题。而恰好菲利普在20年前就已经做过类似的座椅,比这个更简单,工艺更简便。当卓华被菲利普批判他的作品没有新意的时候,他很不服,很坚持自己的正确。



也许卓华在设计行业里面,已经算是一个合格的设计师,但他显然还达不到菲利普的要求。菲利普要求的是更强的创造力。而更强的创造力,则来自于开放的头脑。如果我们钻牛角尖,那么也许我们能够学会一些大家都会的套路,但是却很难跳出自己的思维框架,所以也难以超越同行,成为更优秀的人才。社会竞争如此激烈,如果你不快速进步,就很快会被淘汰。

我的“原则”中了解到,头脑封闭的坏处。在设计工作中,这个问题很突出。我自己也是一个爱钻牛角尖的人。所以菲利普在批判那些学员的时候,很能戳动我。而我现在,也常常会反思自己,别人不认同时,先冷静,不要急于反驳他人,耐心理解别人的观点,同时返照自身。要是别人能替你发现问题,这其实就是为你打开了进步的大门。

错误不可怕,可怕的是重复地犯同样的错误。那代表你陷入了一个恶性的轮回当中,如果你钻牛角尖,就难以发现并解决这个错误,那么就会重复犯错,让你停滞不前。

所以,在社会中我们必须感谢那些诚恳地给我们提意见的人,你必须虚心礼貌地听。因为如果你第一次拒绝了别人的意见,那么别人就不会再提第二次了。

而第六集,则是做产品的广告设计。

我们在第二集就讨论了关于产品营销的问题。很显然,产品设计最后还是要考虑营销的。但是与广告设计合作达到目的。你会看到广告设计的团队,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设计方法。所以营销,应该由专业的广告设计师来打造。而产品设计师则成为了那个要提意见和做决策的一方。


老实说,最后一集两个学员的海报我都觉得不怎么样,但他们的过程很有意思。伊尔莎这个纠结帝开始一直陷在漫无边际的产品概念和复杂的推演过程中,找不到重点,最后还反复改变主意。而麦克则相对清晰,团队合作得比较顺利。所以,伊尔莎抓重点的能力其实不如麦克。而她能绝地反弹,归功于那个模型制作师,他把她的设计转化得非常漂亮,超出了伊尔莎和菲利普原来的想象。

麦克有一手好运气,但他的基础和实力显然不够伊尔莎扎实,他的软件技术还是伊尔莎教的。但他的学习能力很强,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跟上大部队了。而他的好人缘又帮他争取到一张复活牌,成了捡漏王。而自负的纳比尔,以为耍小聪明就能过关,却在第二集就被KO了。

最后,那个原来看起来不怎么样,又不太聪明,却总是很努力,最有抱负,不断挑战,无惧推倒重来的人,成为了最后的黑马,伊尔莎。



是的,成为一个优秀的设计师,不一定是最聪明的那个,但一定是胸怀抱负、能够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头脑开放、视野开阔而充满善意的。

文章太长,最后复盘一下这个节目总结出来的原则:

1.要学会承受别人的质疑和看清事实,对于自己的不足要敢于承认。辩证地看待事物,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
2.产品设计应忠于使用者的需求。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各施其职达到共同目标。
3.要明确和优化客户的需求,用创造性的想法,让作品超出客户的想象,比用户想得更周全,更美。
4.做一个懂商业的设计师。
5.在设计初稿的时候,就考虑好产品的可行性、实用性、产品结构、材料和制作工艺。
6.独立思考,但又有要有开放的心态,听取他人的意见。
7.警惕自己钻牛角尖。
8.不断挑战,无惧推倒重来,努力努力再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Design for life》名师出高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