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我们将介绍四种行为型模式,分别是
我国 IT 界历来有一个汉语编程梦,虽然各方对于汉语编程争论不休,甚至上升到民族大义的高度,本文不讨论其对与错,但我们不妨来尝试一下,定义一个简单的中文编程语法。
在设计模式中,解释器模式就是用来自定义语法的,它的定义如下。
解释器模式(Interpreter Pattern):给定一门语言,定义它的文法的一种表示,并定义一个解释器,该解释器使用该表示来解释语言中的句子。
解释器模式较为晦涩难懂,但本文我们仍然深入浅出,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学习解释器模式:使用中文编写出十以内的加减法公式。比如:
看到这个需求,我们很容易想到一种写法:将输入的字符串分割成单个字符,把数字字符通过switch-case
转换为数字,再通过计算符判断是加法还是减法,对应做加、减计算,最后返回结果即可。
的确可行,但这实在太面向过程了。众所周知,面向过程编程会有耦合度高,不易扩展等缺点。接下来我们尝试按照面向对象的写法来实现这个功能。
按照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我们应该为公式中不同种类的元素建立一个对应的对象。那么我们先分析一下公式中的成员:
零到九
对应 0 ~ 9
加、减
对应+、-
公式中仅有这两种元素,其中对于数字的处理比较简单,只需要通过 switch-case
将中文名翻译成阿拉伯数字即可。
计算符怎么处理呢?计算符左右两边可能是单个数字,也可能是另一个计算公式。但无论是数字还是公式,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会返回一个整数:数字返回其本身,公式返回其计算结果。
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共同点提取出一个返回整数的接口,数字和计算符都作为该接口的实现类。在计算时,使用栈结构存储数据,将数字和计算符统一作为此接口的实现类压入栈中计算。
talk is cheap, show me the code.
数字和计算符公共的接口:
interface Expression {
int intercept();
}
上文已经说到,数字和计算符都属于表达式的一部分,他们的共同点是都会返回一个整数。从表达式计算出整数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解释
(intercept)。
对数字类的解释实现起来相对比较简单:
public class Number implements Expression {
int number;
public Number(char word) {
switch (word) {
case '零':
number = 0;
break;
case '一':
number = 1;
break;
case '二':
number = 2;
break;
case '三':
number = 3;
break;
case '四':
number = 4;
break;
case '五':
number = 5;
break;
case '六':
number = 6;
break;
case '七':
number = 7;
break;
case '八':
number = 8;
break;
case '九':
number = 9;
break;
default:
break;
}
}
@Override
public int intercept() {
return number;
}
}
在 Number 类的构造函数中,先将传入的字符转换为对应的数字。在解释时将转换后的数字返回即可。
无论是加法还是减法,他们都是对左右两个表达式进行操作,所以我们可以将计算符提取出共同的抽象父类:
abstract class Operator implements Expression {
Expression left;
Expression right;
Operator(Expression left, Expression right) {
this.left = left;
this.right = right;
}
}
在此抽象父类中,我们存入了两个变量,表达计算符左右两边的表达式。
加法类实现如下:
class Add extends Operator {
Add(Expression left, Expression right) {
super(left, right);
}
@Override
public int intercept() {
return left.intercept() + right.intercept();
}
}
减法类:
class Sub extends Operator {
Sub(Expression left, Expression right) {
super(left, right);
}
@Override
public int intercept() {
return left.intercept() - right.intercept();
}
}
加法类和减法类都继承自 Operator 类,在对他们进行解释时,将左右两边表达式解释出的值相加或相减即可。
数字类和计算符内都定义好了,这时我们只需要再编写一个计算类将他们综合起来,统一计算即可。
计算类:
class Calculator {
int calculate(String expression) {
Stack<Expression> stack = new Stack<>();
for (int i = 0; i < expression.length(); i++) {
char word = expression.charAt(i);
switch (word) {
case '加':
stack.push(new Add(stack.pop(), new Number(expression.charAt(++i))));
break;
case '减':
stack.push(new Sub(stack.pop(), new Number(expression.charAt(++i))));
break;
default:
stack.push(new Number(word));
break;
}
}
return stack.pop().intercept();
}
}
在计算类中,我们使用栈结构保存每一步操作。遍历 expression 公式:
需要注意的是,入栈出栈过程并不会执行真正的计算,栈操作只是将表达式组装成一个嵌套的类对象而已。比如:
new Add(new Number('一'), new Number('一'))
new Sub(new Add(new Number('二'), new Number('五')), new Number('三'))
最后一步 stack.pop().intercept()
,将栈顶的元素弹出,执行 intercept()
,这时才会执行真正的计算。计算时会将中文的数字和运算符分别解释成计算机能理解的指令。
测试类:
public class Client {
@Test
public void test() {
Calculator calculator = new Calculator();
String expression1 = "一加一";
String expression2 = "一加一加一";
String expression3 = "二加五减三";
String expression4 = "七减五加四减一";
String expression5 = "九减五加三减一";
// 输出: 一加一 等于 2
System.out.println(expression1 + " 等于 " + calculator.calculate(expression1));
// 输出: 一加一加一 等于 3
System.out.println(expression2 + " 等于 " + calculator.calculate(expression2));
// 输出: 二加五减三 等于 4
System.out.println(expression3 + " 等于 " + calculator.calculate(expression3));
// 输出: 七减五加四减一 等于 5
System.out.println(expression4 + " 等于 " + calculator.calculate(expression4));
// 输出: 九减五加三减一 等于 6
System.out.println(expression5 + " 等于 " + calculator.calculate(expression5));
}
}
这就是解释器模式,我们将一句中文的公式解释给计算机,然后计算机为我们运算出了正确的结果。
分析本例中公式的组成,我们可以发现几条显而易见的性质:
在解释器模式中,我们将不可拆分的最小单元称之为终结表达式,可以被拆分的表达式称之为非终结表达式。
解释器模式具有一定的拓展性,当需要添加其他计算符时,我们可以通过添加 Operator 的子类来完成。但添加后需要按照运算优先级修改计算规则。可见一个完整的解释器模式是非常复杂的,实际开发中几乎没有需要自定义解释器的情况。
解释器模式有一个常见的应用,在我们平时匹配字符串时,用到的正则表达式就是一个解释器。正则表达式中,表示一个字符的表达式属于终结表达式,除终结表达式外的所有表达式都属于非终结表达式。
设想一个场景:我们有一个类中存在一个列表。这个列表需要提供给外部类访问,但我们不希望外部类修改其中的数据。
public class MyList {
private List<String> data = Arrays.asList("a", "b", "c");
}
通常来说,将成员变量提供给外部类访问有两种方式:
但这两种方式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它们无法保证外部类不修改其中的数据。外部类拿到 data 对象后,可以随意修改列表内部的元素,这会造成极大的安全隐患。
那么有什么更好的方式吗?使得外部类只能读取此列表中的数据,无法修改其中的任何数据,保证其安全性。
分析可知,我们可以通过提供两个方法实现此效果:
String next()
方法,使得外部类可以按照次序,一条一条的读取数据;boolean hasNext()
方法,告知外部类是否还有下一条数据。代码实现如下:
public class MyList {
private List<String> data = Arrays.asList("a", "b", "c");
private int index = 0;
public String next() {
// 返回数据后,将 index 加 1,使得下次访问时返回下一条数据
return data.get(index++);
}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index < data.size();
}
}
客户端就可以使用一个 while 循环来访问此列表了:
public class Client {
@Test
public void test() {
MyList list = new MyList();
// 输出:abc
while (list.hasNext()) {
System.out.print(list.next());
}
}
}
由于没有给外部类暴露 data 成员变量,所以我们可以保证数据是安全的。
但这样的实现还有一个问题:当遍历完成后,hasNext() 方法就会一直返回 false,无法再一次遍历了,所以我们必须在一个合适的地方把 index 重置成 0。
在哪里重置比较合适呢?实际上,使用 next() 方法和 hasNext() 方法来遍历列表是一个完全通用的方法,我们可以为其创建一个接口,取名为 Iterator,Iterator 的意思是迭代器,迭代的意思是重复反馈,这里是指我们依次遍历列表中的元素。
public interface Iterator {
boolean hasNext();
String next();
}
然后在 MyList 类中,每次遍历时生成一个迭代器,将 index 变量放到迭代器中。由于每个迭代器都是新生成的,所以每次遍历时的 index 自然也就被重置成 0 了。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MyList {
private List<String> data = Arrays.asList("a", "b", "c");
// 每次生成一个新的迭代器,用于遍历列表
public Iterator iterator() {
return new Itr();
}
private class Itr implements Iterator {
private int index = 0;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index < data.siz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next() {
return data.get(index++);
}
}
}
客户端访问此列表的代码修改如下:
public class Client {
@Test
public void test() {
MyList list = new MyList();
// 获取迭代器,用于遍历列表
Iterator iterator = list.iterator();
// 输出:abc
while (iterator.hasNext()) {
System.out.print(iterator.next());
}
}
}
这就是迭代器模式,《设计模式》一书中将其定义如下:
迭代器模式(Iterator Pattern):提供一种方法访问一个容器对象中各个元素,而又不需暴露该对象的内部细节。
迭代器模式的核心就在于定义出 next() 方法和 hasNext() 方法,让外部类使用这两个方法来遍历列表,以达到隐藏列表内部细节的目的。
事实上,Java 已经为我们内置了 Iterator 接口,源码中使用了泛型使得此接口更加的通用:
public interface Iterator<E> {
boolean hasNext();
E next();
}
并且,本例中使用的迭代器模式是仿照 ArrayList 的源码实现的,ArrayList 源码中使用迭代器模式的部分代码如下:
public class ArrayList<E> {
...
public Iterator<E> iterator() {
return new Itr();
}
private class Itr implements Iterator<E> {
protected int limit = ArrayList.this.size;
int cursor;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cursor < limit;
}
public E next() {
...
}
}
}
我们平时常用的 for-each 循环,也是迭代器模式的一种应用。在 Java 中,只要实现了 Iterable 接口的类,都被视为可迭代访问的。Iterable 中的核心方法只有一个,也就是刚才我们在 MyList 类中实现过的用于获取迭代器的 iterator() 方法:
public interface Iterable<T> {
Iterator<T> iterator();
...
}
只要我们将 MyList 类修改为继承此接口,便可以使用 for-each 来迭代访问其中的数据了:
public class MyList implements Iterable<String> {
private List<String> data = Arrays.asList("a", "b", "c");
@NonNull
@Override
public Iterator<String> iterator() {
// 每次生成一个新的迭代器,用于遍历列表
return new Itr();
}
private class Itr implements Iterator<String> {
private int index = 0;
@Override
public boolean hasNext() {
return index < data.size();
}
@Override
public String next() {
return data.get(index++);
}
}
}
客户端使用 for-each 访问:
public class Client {
@Test
public void test() {
MyList list = new MyList();
// 输出:abc
for (String item : list) {
System.out.print(item);
}
}
}
这就是迭代器模式。基本上每种语言都会在语言层面为所有列表提供迭代器,我们只需要直接拿来用即可,这是一个比较简单又很常用的设计模式。
顾名思义,中介这个名字对我们来说实在太熟悉了。平时走在上班路上就会经常见到各种房产中介,他们的工作就是使得买家与卖家不需要直接打交道,只需要分别与中介打交道,就可以完成交易,用计算机术语来说就是减少了耦合度。
当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呈现网状时,引入一个中介者,可以使类与类之间的关系变成星形。将每个类与多个类的耦合关系简化为每个类与中介者的耦合关系。
举个例子,在我们打麻将时,每两个人之间都可能存在输赢关系。如果每笔交易都由输家直接发给赢家,就会出现一种网状耦合关系。
我们用程序来模拟一下这个过程。
玩家类:
class Player {
// 初始资金 100 元
public int money = 100;
public void win(Player player, int money) {
// 输钱的人扣减相应的钱
player.money -= money;
// 自己的余额增加
this.money += money;
}
}
此类中有一个 money 变量,表示自己的余额。当自己赢了某位玩家的钱时,调用 win 方法修改输钱的人和自己的余额。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需要输钱的方法,因为在 win 方法中,已经将输钱的人对应余额扣除了。
客户端代码:
public class Client {
@Test
public void test() {
Player player1 = new Player();
Player player2 = new Player();
Player player3 = new Player();
Player player4 = new Player();
// player1 赢了 player3 5 元
player1.win(player3, 5);
// player2 赢了 player1 10 元
player2.win(player1, 10);
// player2 赢了 player4 10 元
player2.win(player4, 10);
// player4 赢了 player3 7 元
player4.win(player3, 7);
// 输出:四人剩余的钱:105,120,88,97
System.out.println("四人剩余的钱:" + player1.money + "," + player2.money + "," + player3.money + "," + player4.money);
}
}
在客户端中,每两位玩家需要进行交易时,都会增加程序耦合度,相当于每位玩家都需要和其他所有玩家打交道,这是一种不好的做法。
此时,我们可以引入一个中介类 —— 微信群,只要输家将自己输的钱发到微信群里,赢家从微信群中领取对应金额即可。网状的耦合结构就变成了星形结构:
此时,微信群就充当了一个中介者的角色,由它来负责与所有人进行交易,每个玩家只需要与微信群打交道即可。
微信群类:
class Group {
public int money;
}
此类中只有一个 money 变量表示群内的余额。
玩家类修改如下:
class Player {
public int money = 100;
public Group group;
public Player(Group group) {
this.group = group;
}
public void change(int money) {
// 输了钱将钱发到群里 或 在群里领取自己赢的钱
group.money += money;
// 自己的余额改变
this.money += money;
}
}
玩家类中新增了一个构造方法,在构造方法中将中介者传进来。每当自己有输赢时,只需要将钱发到群里或者在群里领取自己赢的钱,然后修改自己的余额即可。
客户端代码对应修改如下:
public class Client {
@Test
public void test(){
Group group = new Group();
Player player1 = new Player(group);
Player player2 = new Player(group);
Player player3 = new Player(group);
Player player4 = new Player(group);
// player1 赢了 5 元
player1.change(5);
// player2 赢了 20 元
player2.change(20);
// player3 输了 12 元
player3.change(-12);
// player4 输了 3 元
player4.change(-3);
// 输出:四人剩余的钱:105,120,88,97
System.out.println("四人剩余的钱:" + player1.money + "," + player2.money + "," + player3.money + "," + player4.money);
}
}
可以看到,通过引入中介者,客户端的代码变得更加清晰了。大家不需要再互相打交道,所有交易通过中介者完成即可。
事实上,这段代码还存在一点不足。因为我们忽略了一个前提:微信群里的钱不可以为负数。也就是说,输家必须先将钱发到微信群内,赢家才能去微信群里领钱。这个功能可以用我们在 Java 多线程王国奇遇记 中学到的 wait/notify
机制完成,与中介者模式无关,故这里不再给出相关代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自行实现。
总而言之,中介者模式就是用于将类与类之间的多对多关系
简化成多对一、一对多关系
的设计模式,它的定义如下:
中介者模式(Mediator Pattern):定义一个中介对象来封装一系列对象之间的交互,使原有对象之间的耦合松散,且可以独立地改变它们之间的交互。
中介者模式的缺点也很明显:由于它将所有的职责都移到了中介者类中,也就是说中介类需要处理所有类之间的协调工作,这可能会使中介者演变成一个超级类。所以使用中介者模式时需要权衡利弊。
备忘录模式最常见的实现就是游戏中的存档、读档功能,通过存档、读档,使得我们可以随时恢复到之前的状态。
当我们在玩游戏时,打大 Boss 之前,通常会将自己的游戏进度存档保存,以保证自己打不过 Boss 的话,还能重新读档恢复状态。
玩家类:
class Player {
// 生命值
private int life = 100;
// 魔法值
private int magic = 100;
public void fightBoss() {
life -= 100;
magic -= 100;
if (life <= 0) {
System.out.println("壮烈牺牲");
}
}
public int getLife() {
return life;
}
public void setLife(int life) {
this.life = life;
}
public int getMagic() {
return magic;
}
public void setMagic(int magic) {
this.magic = magic;
}
}
我们为玩家定义了两个属性:生命值和魔法值。其中有一个 fightBoss() 方法,每次打 Boss 都会扣减 100 点体力、100 点魔法值。如果生命值小于等于 0,则提示用户已“壮烈牺牲”。
客户端实现如下:
public class Client {
@Test
public void test() {
Player player = new Player();
// 存档
int savedLife = player.getLife();
int savedMagic = player.getMagic();
// 打 Boss,打不过,壮烈牺牲
player.fightBoss();
// 读档,恢复到打 Boss 之前的状态
player.setLife(savedLife);
player.setMagic(savedMagic);
}
}
客户端中,我们在 fightBoss() 之前,先去存档,把自己当前的生命值和魔法值保存起来。打完 Boss 发现自己牺牲之后,再回去读档,将自己恢复到打 Boss 之前的状态。
这就是备忘录模式…吗?不完全是,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还记得我们在 原型模式 中,买的那杯和周杰伦一模一样的奶茶吗?开始时,为了克隆一杯奶茶,我们将奶茶的各个属性分别赋值成和周杰伦买的那杯奶茶一样。但这样存在一个弊端:我们不可能为一千个粉丝写一千份挨个赋值操作。所以最终我们在奶茶类内部实现了 Cloneable 接口,定义了 clone() 方法,来实现一行代码拷贝所有属性。
备忘录模式也应该采取类似的做法。我们不应该采用将单个属性挨个存取的方式来进行读档、存档。更好的做法是将存档、读档交给需要存档的类内部去实现。
新建备忘录类:
class Memento {
int life;
int magic;
Memento(int life, int magic) {
this.life = life;
this.magic = magic;
}
}
在此类中,管理需要存档的数据。
玩家类中,通过备忘录类实现存档、读档:
class Player {
...
// 存档
public Memento saveState() {
return new Memento(life, magic);
}
// 读档
public void restoreState(Memento memento) {
this.life = memento.life;
this.magic = memento.magic;
}
}
客户端类对应修改如下:
public class Client {
@Test
public void test() {
Player player = new Player();
// 存档
Memento memento = player.saveState();
// 打 Boss,打不过,壮烈牺牲
player.fightBoss();
// 读档
player.restoreState(memento);
}
}
这才是完整的备忘录模式。这个设计模式的定义如下:
备忘录模式:在不破坏封装的条件下,通过备忘录对象存储另外一个对象内部状态的快照,在将来合适的时候把这个对象还原到存储起来的状态。
备忘录模式的优点是:
缺点是:
总体而言,备忘录模式是利大于弊的,所以许多程序都为用户提供了备份方案。比如 IDE 中,用户可以将自己的设置导出成 zip,当需要恢复设置时,再将导出的 zip 文件导入即可。这个功能内部的原理就是备忘录模式。
Ok,今天的设计模式就学到这里,剩下的几个设计模式我们在下一篇文章中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