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蛙旅行

最近一只青蛙刷爆了笔者朋友圈,截止到目前,也一直占据着iOS游戏免费排行榜的第一名。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好奇心的PM第一时间上手了这款轻游戏。

目前该游戏在iOS平台只有日文版,但Android平台有汉化版。看不懂日语也不想研究日文攻略的笔者(估计是老了懒得折腾(⊙﹏⊙)b)拿起了安卓版研究了一番。

iOS App Store排行榜&旅行青蛙日文界面


首先从《用户体验要素》一书的提出的产品设计流程出发~

浅谈青蛙旅行_第1张图片
产品设计的流程

一、表现层---界面设计

内容的视觉呈现:呆萌的青蛙,2D的画风。短时间内可快速吸粉且易用性高,上手容易。


二、框架层---信息设计

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

此处省略。


三、结构层---交互设计

浅谈青蛙旅行_第2张图片
信息架构(纸笔绘制)

过去一段时间笔者曾非常痴迷于研究各种设计工具软件,恨不得每次画完图都标记上作图的软件才好。折腾一圈之后,才发现纸和笔才是最快的方式。。尽管画面有些丑陋,但好在能帮助思考,快速试错,否则结果只能是在原型上不断的改改改【最终交付物需用软件画】。

尝试着用思维导图重新整理了一番,可以发现APP主要分为3个入口:前院、家、商店,并且在二级目录都放置了一级目录的入口。

浅谈青蛙旅行_第3张图片
信息架构(思维导图)


四、范围层---功能定义

功能上:

用户养了一只一言不合就出去旅行的青蛙儿子,看它心情,有时候会远走高飞,有时候又会在家看书写信,它回来可能会随心给你带礼物,也可能查无音讯的失踪好多天,而用户只能乖乖地选择等待它的消息。


一言不合就去旅行


五、战略层---用户需求

1)满足感与成就感

朋友圈晒的本质是用户自己,这是用户想表达自己感受的一种行为。从心理学角度看,人本身就是孤独的个体,希望通过他人的认同、社会的认同来达到证明自己的目的。所以用户需要得到认同的满足感和被别人称赞的成就感。


浅谈青蛙旅行_第4张图片
转自朋友圈
浅谈青蛙旅行_第5张图片
相册收集


2)情感寄托

动不动就离家出走的青蛙,对于用户来说,在某种程度上能让自己感受到往日里父母对自己思念的情感。看着家里空荡荡的床,立马就能换位思考到父母身上。

浅谈青蛙旅行_第6张图片
离家出走的青蛙



总结:

产品定位:旅行青蛙是一款治愈系的轻游戏。

目标用户:通过的一系列亮点特色功能(一声不吭离家出走&带回旅行照片),满足了快节奏,高压下现代都市男男女女在孤独、空虚的精神世界下情感的诉求。


功能&痛点:

1)带回来的相册:满足了用户收集,炫耀攀比的需求。且每次的相册照片都是不可预期的,能给用户带来多变的酬赏,促使用户投入下一次的循环。

2)离家的青蛙空荡荡的床:满足了用户换位思考,发朋友圈社交的需求。


对产品的思考:

1.产品一定要具备社交属性么?

产品的核心价值是解决用户的需求,而非一定需要社交功能。有些产品往往可以设置隐藏的社交属性。eg.用户会自发的截图分享青蛙的各个不同状态。

2.此类产品的生命周期过短(eg.跳一跳)如何延伸生命周期,提升留存率?


产品未来改版建议:

1.旅行青蛙中在相册的功能上增加了分享至twitter的功能,但考虑到使用该APP的用户有98%都是中国人,未来应考虑汉化以及分享渠道的扩增(微信、微博、QQ)

2.为提升留存,增加用户黏性,在现有景点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更多的国内景点(针对各个国家做个性化定制)。


最后以苏杰大大的需求分析Y模型结尾:


浅谈青蛙旅行_第7张图片





所谓的「产品感」到底是什么?能不能培养?  by张子恒

原帖地址:https://www.jianshu.com/p/08743b7dc053

用:大量体验产品,并在使用过程中,从表现层(功能及内容的视觉呈现)、框架层(界面设计、导航设计和信息设计)和结构层(交互设计及其信息架构)思考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什么特点,有没有可改进的地方?

想:复盘产品,从全局(范围层和战略层)思考产品的定位与目标用户,在功能和内容需求的整合上用了哪些手段,解决了哪些痛点,提供的解决方案是什么,有没有什么独特的卖点等等,可以着重分析一下产品的版本迭代,思考在不同阶段产品都做了哪些迭代。通过上面的深入思考,最终产出产品分析报告。

做:有了「用」和「想」的大量积累之后,在「做」的阶段,就会游刃有余了


浅谈青蛙旅行_第8张图片
产品感的培养路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青蛙旅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