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

《父亲、树林和鸟》是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本文主体部分由“我”和父亲的对话组成,展现了父亲对鸟的熟悉和热爱,也应对了第七单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文主题。除了识字教学,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能结合课文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的含义,感受本课独特的语言特点,积累句子。

一、整体教学设计

针对本课的特点和教学重点,我整体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开课导入时,我采用图片导入的方式,让学生观看几幅人和小动物在一起的图片,初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氛围;初读课文,除了自学生字的任务,还给孩子设置了“课文中都有谁,他们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的问题,让孩子梳理文中的主要内容;生字的学习依旧按照我班一直采用的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再次读文,孩子们需要在文中画出“你认为体现父亲爱鸟、懂鸟的语句”,并和自己的同桌互相读一读,最后指名班级分享;当孩子们充分感受到父亲的爱鸟和懂鸟之情后,整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来了,孩子们需默读课文,并独立思考并辨析课后的5个对父亲的判断题,个人充分思考之后,小组交流一下各自的看法。

二、比较成功的做法

综合最后的课堂效果,我认为本课教学比较成功的做法有:

[if !supportLists]1. [endif]抓关键词句,体会人物感情。本篇课文,虽没有明说父亲的爱鸟之情,却处处流露着父亲对鸟的了解与爱护。如果只是在读课文之后大方向设置问题“父亲爱鸟吗,为什么?”,孩子难免会“手足无措”。抓关键语句,本身就是课标要求的孩子应掌握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无论什么课文,这种方法都是直接有效的,而且应长期贯彻在课堂上,成为孩子自觉掌握并使用的阅读方法。本节课,孩子们就理解的非常好,甚至在交流环节,孩子们不仅仅原搬照读课文语句,还会加上自己的看法,如有同学提到“父亲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这句话可以体现父亲非常爱鸟懂鸟,因为他的动作非常认真仔细,一遍一遍的,好像生怕错过了鸟。诸如此类的优秀发言还有很多。

2.以“辩论”的形式交流观点。课后的5个判断题,需要孩子自己根据课文给出自己对父亲的判断。我预设前面4个问题,大家会挺一致,到了第五个“父亲曾经是个猎人”,同学们一定会有分歧。我便设置辩论的环节:如果你和他的判断一致,但是理由不一致,就站起来补充;如果你和他的判断不一致,大声说出来“我反对”,并详细阐述自己的观点。过程中,我只点名每个问题的第一个发言同学,剩下的根据实际情况自由起立发表观点。这个特别的“辩论”不仅让课堂异彩纷呈,而且还活跃了课堂气氛。“怎么没有可能是猎人?这说了是曾经,也就是以前当过,现在可能不当了。所以我认为父亲曾经就是个猎人。”一个小男孩抓住了“曾经”这个词。“不,我反对,开头就说了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唱歌的鸟,那也就说他一生都不可能是猎人了。”另一个男生立刻说到。这是本节课令我最欣喜的地方。

3.“递进式”的课堂结构。本节课我的设计是遵循这样的思路进行的:导入初读——梳理故事情节——感受父亲与鸟—— 辨析有关父亲的信息。前一个环节都是完成后一个目标的前提,环环相扣,这样易于学生理解,因此课堂效果也较好。

三、不足之处

当然,课堂教学不是尽善尽美的,我认为,本课的课堂教学需要改进的地方是:本课的另一教学目标“感受本课独特的语言特点,积累句子”并没有得到课堂上的落实。

本课的课堂时间都在课文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上下功夫,至于在感受本课类似于“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语言上时,没有时间安排在课堂上,而是当做课后题单独分析,然后草草布置成课下积累作业,让学生摘抄。本来孩子们就刚经过前两个单元“习作练习”密集练笔,为什么不给孩子预设一个情境,让学生尝试写一写这样的语言呢?

你可能感兴趣的:(《父亲、树林和鸟》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