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托的救赎

好多太原人都知道,在太原市迎泽区柳巷和桥头街地段的东面上马街附近有个崇善寺,建于唐朝, 初名白马寺,后称延寿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晋王朱棡为纪念其母孝慈高皇后马氏,以延寿寺为基础扩建,初名宗善寺。后采堪舆家之说,易名崇善禅寺,简称崇善寺。还又说,清同治三年一场大火,主要建筑均被焚毁,幸存下来的只有大悲殿及一些附属建筑。

寄托的救赎_第1张图片
崇善寺大门

它是省级历史文物保护遗址,由于近年来旅游业不断飙高升温,越来越多的旅行社把崇善寺列为太原标志性景点之一;再加上上香许愿求签灵验等等说法,所以每年春节期间来自海内外的香客居士多云集于此祈福,以致寺内香火不断,祈福之人络绎不绝,慢慢地崇善寺也被太原市民誉为香火最旺的寺庙之一。

我13岁上初中那会儿,我也曾跟随一些大人来崇善寺上香许愿,人云亦云,顶礼膜拜,虽然那会儿年龄不大,涉世不深,但知道来这里的目的就是许愿、还愿、为善、祈福,保平安。

崇善寺距离我所住的小区不太远,骑车也就7、8分钟,是途径市里经常路过的地方。每每路过此地,都能看到有不少香客云集于此上香求愿,眼前一派烟雾缭绕,满面虔诚,氛围凝重的画面徐徐展开。

除此之外,寺庙门口乞讨者、算卦摊、卖香人等等排列在道路两旁都想以寺庙为“善”的平台使人大发善心而赚出自己的生活。

 经常路过这里,对于这种情况耳濡目染,司空见惯,也就习惯成自然了,唯一能做的动作就是加速离开这里的脚步,因为我明白,我,一个普通之人,只有同情和怜悯之心,而不是拯救世界的使者,更不是一些饱受世间疾苦之人的救赎者。

2016年6月29日星期三早晨,太阳还是像每天一样东升西落,照亮大地温暖人间。我早早地出行,前往市区,还是习惯且自然地选择途径崇善寺去目的地。路过崇善寺门口时,由于时间尚早,一些人可能还在梦乡,所以感觉寺庙门口一下比往日宽敞了不少,清净了许多,一抹淡淡的光影散射在寺庙门口的墙壁上,让本就红色的墙壁多生了几许庄重,又增添了几分神秘。

倏地,发现有几个人在寺庙门口弓着腰不知在围看着什么,好奇迫使我停车驻步来到跟前,以解心头之惑。原来人们围着一个四方型纸箱,里面不时似有微弱声响,我的好奇心和那几人是一样的,等我们慢慢打开纸箱时,发现是几只一寸多长毛茸茸肉鼓鼓,有花白色、淡黄色和纯黑色的小动物,有的半闭着眼睛,有的则仰起头用晶莹透明的小眼睛打量着我们,打量着灰蓝色的天空,打量着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是猫还是狗?何时遗落在此?是谁狠心将它们遗弃?一时间大家众所纷纭,议论声声。有一个年轻人胆大些,轻轻地用手托起一只在手上左右看了一番,结果,原来是刚出生不久的一窝小狗。

寄托的救赎_第2张图片
五只刚出生不久的小狗

我默默地看着眼前的一切,脑子里一片茫然,心里也茫然一片,不知该做什么,说什么,唯听到的却是一句句怜悯和埋怨的声音,有的人可怜小狗,有的怒怨狗的主人,我不知所措且麻木不仁地站在那里一脸的无奈,只愿做个不多事的旁观者。

寄托的救赎_第3张图片
在人手掌里的小狗崽

他们把小狗们放在手上观来赏去,左看右看,小狗也用乞求的眼神以求人们抱养,我不敢直视小狗那略带幽怨的泪眼,因为我不具备救赎者的能力,更不愿陷入有愧良心遭谴责的深潭。

看了一会儿,我无奈且无声地走了,但我多少猜到了狗主人的初衷,且不论狗的主人有能力养活小狗的妈妈而没有过多的精力去饲养这窝小狗,但是之所以狗的主人把小狗放在崇善寺门口,就是想把救赎小狗的希望寄托在崇善寺和大发慈悲的香客身上,以求心里得到些许安稳和慰藉,少受一点良心的谴责,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寄托的救赎)